APP下载

社会保障学科学术类硕士生培养问题思考

2020-04-22高圆圆苏士超陈哲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术类硕士研究生社会保障

高圆圆 苏士超 陈哲

摘 要: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当前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大纲为指导,以教学和科研为重点,提升学生的学术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培养模式和培养理论的革新,进而拓宽思路,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推进新时期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优化、调整和升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部分高校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探析当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三位一体”系统培养模式,以完善培养机制。

关键词: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2-0071-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2.012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major in academic social secur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in the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raining programs of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 enhance students academic and practical skill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social security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ivation mode and the innovation of its theory, and thus to broaden the thinking, study mor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djustments, and upgrade of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social security postgraduates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programs of academic social security postgraduates in some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mechanism, and proposes a “trinity” system cultivation model to improve this mechanism.

Key words:academic class; social security;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國家“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调当前人才和人力是国家最大的资源,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1]。当前,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社会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这就需要复合型、综合性专业人才进行社会管理和资源整合。2016年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人才培养机制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高校培养方式要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培养机制[2]。高校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人才输送基地,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国家人才战略发展的质量。梅贻琦先生曾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3]由此,学术类研究生作为国家人才主力军之一,将成为支持国家科技力量创新和人文社科发展的重要群体[4]。研究生教育质量尤为重要,姚期智院士曾指出:“研究生论文可能变成科学领域最杰出的贡献之一。”[5]当前,高校对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培养,也可能创造出对社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优秀成果。特别是与社会民生事业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专业学术研究生,其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更关乎国家民生发展的重大战略议题。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社会保障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安排以及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立足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社会保障人才。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因学科建设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式缺乏特色,影响了这一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当今的社会问题,无疑引领着文科专业向纵深发展,各学科交叉趋势越加凸显,由此,我们提出改革当前社会保障学科学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势在必行。

一、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作为学术研究性课程,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要从整个培养环节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和科研始终以这一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国内各高校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各院校的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通过比较分析表1,可以看出,Z1高校、Z2高校、T高校和H高校等高校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上存在共性:第一,在培养目标方面,主要是培养拥有扎实的社会保障相关理论基础,能够从事社会保障和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同时,要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能用创造性的眼光分析公共政策并提出有价值的个人见解;第二,从社会保障研究方向来看,主要有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基金运作与管理等方向;第三,从社会保障课程设置来看,社会保障主要以公共管理和社会研究方法为基点进行的教学,理论性研究所占比重较大,虽然也有一些实践环节,但是实践的形式相对较少。

因为各院校的学科建设存在差异,因此,在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培养环节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处。Z1高校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农村社会保障、城乡人口互动和劳动就业,这是根据学校发展的大方向及学科建设背景而设置;课程设置也是按照研究方向制定,例如,自然辩证法、社会学方法论以及社会工作和劳动就业等。Z2高校的研究方向偏向于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以及福利等方面,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专业理论课,还设置了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现代统计方法和应用等统计类课程。J高校的研究方向偏向于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和社会保障基金等方面,课程设置中,融入了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课程。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各高校对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是基于社会保障学科属性而制定的培养定位。同时,在课程设置安排上,Z2高校也设置了有特色的方法课,有利于增加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因社会保障是一个旨在实现社会效率与公平随民生新问题及出台政策不断变化的学科,学术类社会保障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也需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二、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出现的问题

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形成较为科学的体系,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术培养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都较为成熟,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教学安排缺乏充分性和合理性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以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不科学、不充分的问题。首先,专业基础理论课缺乏针对性。多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只依附于公共管理大类课程之下,较少开设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基金等专业课程。童星教授曾指出,公共管理学科下设5个二级学科,虽在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方法方面有共通之处和有机联系,但是他们之间只有“地缘”关系,而非“血缘”关系[6]。若只是将社保研究生与公共管理其他专业一起大类培养,容易导致研究领域的重复和缺乏创新;其次,必修课程安排较少。硕士研究生的任务主要是进行科学研究,但是课程学习是掌握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保障学科虽属于一门新学科,与社会实际联系确较为紧密,较少的课程安排,并不利于社保研究生形成系统的理论思维;最后,专业课程固化,缺乏特色与创新。例如,J高校开设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等课程,大多属于本科开设的课程,缺乏学术和理论深度。T高校开设的公共经济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缺乏课程创新。W高校开设的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专题、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体系研究等课程,有较高理论深度,但是实践环节的课程安排不够。

2.实践环节不足

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专业硕士培养存在差别,首先体现为理论培养要重于专业硕士。但是,随着社会保障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增加学术类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也较为重要。而从目前高校培养方案来看,实践环节远远不够,这也是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思维的弊病。除此之外,有些高校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割裂化”,也导致社保人才缺乏社会保障管理所需要的实务知识和动手能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7]。例如,G高校在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方面,仅仅在研究生二年级暑假期间,由学院组织实践调查,选取研究生中80%的在校学生,统一到调研地点实践调查当地的扶贫及救助情况,撰写调研论文。较少的实践环节和常规的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研究生获取实践经验,也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科研培养缺乏综合性

1.理论学习不扎实

目前,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效果较为“功利化”。一方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方面传达书本内容,很少扩展到更深层次的理论。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抱着“对找工作有没有用”的态度。学习态度不端正直接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不扎实,特别是在论文写作上缺乏理论支撑,很少从价值层面来探讨社会保障内容。必须指出,政府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社会保障人才能够发挥专业知识优势,对社保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理解与合理定位。然而,许多高校的专业在将经典著作加进教学计划方面还做得不够,特别是社会保障作为一门交叉型、应用型学科,应将社保经典著作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价值追求[8]。理论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长期的学术经验的积累上的,但有的研究生缺乏自主性,对经典书目阅读不足,甚至不读书,严重影响了理论的学习和积累。

2.科研参与不充分

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将学习知识为社会保障科研所用,并根据国家各级课题的研究方向,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调研、数据整理以及科学研究。但在培养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学校科研训练要求低,没有规定训练的数量以及质量。放松对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会影响学术的质量,导致其丧失科研精神和研究的价值追求,没有质量的论文发表只会造成学术繁荣的“假象”,背后实质却是量的增多而非质的飞跃[9]。第二,学生参与较少,训练方式簡单:一方面,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被动学习;另一方面,训练方式仅仅是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对深入研究形成兴趣。第三,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由于学校和导师降低对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导致一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思维,在阅读书籍时不善于思考和探究,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因此,也难以有效根据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对科研和课题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

(三)培养方向缺乏特色

1.研究领域特色方向

社会保障是一门具有多重学科交叉性的专业,应从不同专业视角发现研究问题。尽管一些学校的社会保障专业设有不同研究方向,但实际上依然缺乏与地域相结合、与学校发展方向相结合的特色。比如,从地区优势资源来看,西部地区高校开设的社会保障专业,缺乏与当地农村深度贫困地区联系,较少开设社会保障与反贫困的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的高校开设的社会保障专业,缺乏设置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研究的方向。从以上几个高校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来看,研究方向大同小异,缺乏结合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开设培养方向。比如,财经类院校社会保障专业缺乏发挥其经济学科优势增设社会保险精算领域、社会保障结合人力资源领域方向的研究;医学类社会保障专业缺乏发挥其医学优势增设医疗保障方面的领域研究。因此,研究领域缺乏特色的方向,会导致大部分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研究创新,用学科交叉性思维看待社会保障问题,只局限于原有的传统问题,忽视其他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2.培养过程缺乏特色

为推进公共管理一流学科发展,大部分高校将社会保障与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二级学科共同依附在公共管理学科之下,形成大类招生机制。因此,许多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关注行政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等方面,导致对社会保障研究生的培养缺乏特色,造成与公共管理之下的其他二级学科研究领域趋同的现象。另一方面,导师在制定培养计划之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比如,有些学生对社会救助方向感兴趣,有些学生对社会福利方向感兴趣。但在指定培养方案时,盲目对所有学生展开同质化的培养,造成培养体系趋同化[10]。除此之外,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导致高水平教师编制教材的积极性不高,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也不完善,没有与本校特色和优势相结合[11]。由此,任课教师挑选社保教材时比较随意,更缺少本校自编特色教材。长此以往,社会保障研究生的特色培养缺失必然影响学校生源吸收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三、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改进的对策

对于学术类社会保障研究生的培养,直接关系着社会保障人才的质量,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随社会变迁而相应变化和调整,把握政策走向,不仅要关注国家关于社会保障的政策是如何变化发展的,还应熟练掌握社会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以更好地研究新问题,因此,改进社会保障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提升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迫在眉睫。

(一)构建“三位一体”系统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是指“质量合一”的课程体系、“定性和定量合一”的实践环节以及“专业培养与社会需要合一”的人才去向。“三位一体”的创新,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1.课程体系坚持“质量合一”原则

科学设置课程的“量”,以保证课程的“质”。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研究生教育水平,应将质量分解开来,并分别测量其标准[12]。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首先应做到“质量分离”,其次应“质量合一”。“质量分离”,即所开课程要该开尽开,同时保留特色课程。完善学位和专业课程设置,保证基础课程数量,包括社会保障研究、社会保险法研究、劳动法专题研究、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政策理论等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理论打下基础[13];探索特色领域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置课程,增强课程体系的延展性[14],可将这些特色课程作为选修课设置,定期调整,及时地反映国内外社会保障发展形势。从我国近几年社保热点来看,特色课程可考虑设计为:社会保险制度与财政责任研究、老龄化与养老保障研究、长期照护服务国际比较、大数据与社会保障服务管理等课程。“质量合一”,即要注意开设课程的质量。从哲学思维来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通过完善课程设置的“量”,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打下基础。但是,在提高“量”的同时,也要保证好“质”的飞跃,可以通过对开设课程的期中期末考核、课堂上作业的检验、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等方式来评估教学质量,以保证社会保障研究生的质量水平。

2.科研能力培养坚持“定性”和“定量”合一

定性和定量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大方法,是要求文科类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研究能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有利于增强学术类研究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首先,强调研究生“定性”研究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导师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到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养老服务部门以及农村贫困地区进行调研,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讲座,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文献资料并关注专业前沿文献等。其次,应注重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开设社会科学统计课程,比如SPSS、STATA结构方程、R语言等软件学习,强化将调研发现的问题及资料分类整理、数据分析和统计的能力。最后,应要求社会保障研究生在研究问题时将“定性与定量”的方式相结合。比如,在研究论文的撰写上,用定性的方式研究论文背景和描述问题,而运用定量的方式分析调研的数据,证明研究假设,赋予论文真实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保证了高质量的学术型调查报告的撰写,培养并锻炼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3.人才去向坚持“专业培养”与“社会需要”合一

对学术类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倾向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许多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只专注于学术研究,忽视自身实践能力,导致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时,缺乏动手能力和软件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将专业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要求学校注重调查已毕业人才走向,关注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优化人才培养规划。学校要加强在校研究生的专业素质考核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社会保障理论知识。另外,导师应鼓励社保研究生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基层民政部门等有关民生的部门实习,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保障实务训练,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结合,让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毕业投入实际岗位之后,能够从事社会保障实务工作,满足社会对社会保障人才的需求。对此,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还应包括人文科学精神的通识教育、创业就业教育、素质教育等板块。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以积累经验。

(二)提升科学研究素养

为提高学术类社会保障研究生科研素养,可根据因材施教、精英培养、多元方法治学的原则,通过改变培养模式,采取将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分类培养,同时注重培养理论和实践并重,加强与其他高校学科交流的方式来提升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质量。

1.“分类型、分类别”培养模式

“分类型、分类别”培养模式是指为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方向,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導。通过初选事先了解学生的科研水平和意向,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布置学习任务,以引导研究生多方面发展。根据学生参与科研深度,可将学术类社保研究生分成参与型、科研型、精英型。根据性格特点、理论和调查的兴趣浓厚程度,还可分为理论型和调研型。根据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好坏和多样性,可将学生分为定性型、定量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从科研深度来看,参与型社保研究生主要以参与课题为主,通过参与调研,进行文献搜集与整理以及参与调研报告写作来完成训练。科研型社保研究生主要是参与导师的课题,在导师指导下能够申报和完成课题的创新,并以能与导师合作完成论文为培养目标。而精英型社保研究生,具有较扎实的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具备独立完成科研成果的能力和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培养目标。

从研究类型看,理论型社保研究生可考虑以性格内敛的同学为主,以最终能够运用文献研究法撰写学位论文为指导目标。他们可通过阅读大量理论书籍、探索理论奥秘,尝试做基础性研究,比如,理论型社保研究生可做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灾害救助史及养老、医疗政策梳理等方面的研究;而调研型社保研究生,可考虑以活泼好动的学生为主,以会使用调查法撰写学位论文为培养目标。学生能够根据课题需要到实地考察,参与问题发现、问题资料收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其动手能力。例如,对农村地区返贫问题感兴趣的研究生可在农村实地观察和调查搜集数据资料。还可组织调研型和理论型研究生进行定期集中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数据做对照。

从研究方法看,定性型是指这类社保研究生更多注重培养定性研究能力,比如:调研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根据访谈提纲对老年人个案进行搜集和分析;走访失能老人和民政部门,通过记录对话、观察的方式得出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资料。定量型社保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学习统计知识和软件,培养对调查数据进行精确分析能力,运用统计知识和数据软件进行分析,形成数据模型。定性型和定量型研究生相结合,比较适合具有统计学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得出结论。

2.社保理论学习和“民生动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

基础理论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理论支撑,学术研究则难以开展。研究具备科学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尤为重要。无论是阅读经典著作,还是了解专业文献动态,社会保障热点都将成为社会保障研究生的“必修课”。在阅读西方社会保障经典著作时,不仅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还应适应国际社会保障形势的需要。那么,不仅要会查阅中文、外文资料和公开数据库,撰写高质量文献综述,还要能够熟读、吃透经典的福利经济学、福利社会学著作。

实践能力是理论学习的载体。如果缺乏实践能力,基础理论知识也是无的放矢。国内有些高校的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只顾及课本知识和理论学习,对国家社会保障政策动态全然不知,下乡调研时对被调查人员的提问显得无所适从。因此,不仅要熟知国内外社会保障发展动态,还要时刻关注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热点及民生政策。另外,缺少实务操作的学习和训练,国内高校毕业生在从事有关工作时,完全不了解社会保障实务操作,更不懂实务软件如何使用,因此,应安排实务软件课程,学习实务软件做到应知应会。

(三)打造跨省跨校“大社保”学术交流平台

当代教育家潘懋元曾提出:“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理念,避免只看统一的、规范的排名榜,如果只为建一流大学而建立大学,就建不成一所好大学。”[15]一流学科是评判高校专业质量水平的标准,促进社会保障专业优化,对促成一流学科建设十分重要。因此,应积极打造跨省跨校“大社保”学术交流平台,汲取多方面资源,提升社会保障专业水平。所谓“大社保”交流平台,即形成以区域为特色、集成多个学科优秀专家打造的跨省跨校“社保学术圈”或“社保学术团队”。

学校应树立公共管理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大力引进包括社会保障专业在内的公共管理“全领域”专家,改善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所依托的学科结构。研究生导师突破专业知识架构,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研究社会保障热点问题。比如,建立校内跨学科的科研活动平台,培养研究生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保研究生不仅与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学者进行交流,还可以和理工科学的专业,如大数据、环境资源等专业的研究生不断碰撞和融合,这有利于形成创新研究[16]。建立跨省跨校学术交流平台,鼓励不同院校的学生之间交流社会保障的学术问题,了解最新的知识变动,探讨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十分必要。学校应加大扶持研究生跨省参加学术交流,从不同省份特色出发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更好地扩展数据、案例,提升具体分析能力。

四、结语

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科研水平,是社会保障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性目标。

下一步,各类社会保障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可能的调整方向有几个方面:一是转变培养观念,将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深度结合,开拓科研能力的训练方式,“分类型”“分类别”进行阶梯式培养,创新跨省跨校学术交流平台,鼓励不同院校的学生之间交流社会保障的学术问题;二是不断适应社会热点和民生需求,发挥社保学科研究生的敏感性,提高研究领域的即时性和可用性;三是改革培养目标,以政策发展为基点,关注政策前沿动态,以多学科交叉为学习平台,积极做好课程建设,注重“质量统一”;四是积极向创业型大学转变,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人才[17],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制定培养方案。有意愿到企事业单位、政府工作的学生应朝应用型研究生方向培养,准备继续从事社保学术研究和到高校教学的学生应朝精英型研究生培养,准备到大型公司或机构从事工作的学生可朝参与型方向培养。总之,从提升教学理念和思路、优化课程改革,转变培养模式以及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方面入手,坚持“授道为辅,自学为主”的原则,不断提升社保研究生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19)[2019-06-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

[2] 關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6-03-22)[2019-06-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03/t20160322_234599.html.

[3] 梅贻琦.梅贻琦高等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

[4] 张睿,张伟.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5):41-44.

[5] 姚期智.科学家与科学之路——姚期智院士在清华大学星火论坛的演讲[EB/OL].(2012-05-14)[2019-6-28].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50/2012/20120514150936197678765/20120514150936197678765_.html.

[6] 童星.公共管理学科的共享价值、疆域边界与发展趋势[J].学海,2019(1):27-32.

[7] 高圆圆.本科社保人才培养的通专融合范式:理论、障碍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6(4):139-144.

[8] 黄任民.经典著作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92-93.

[9] 蔡文伯,赵彩虹.“学术促进”还是“制度陷阱”[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31-36.

[10]盛明科,蔡振华.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路径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57-61.

[11]杜瑞軍,李芒.我国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的基本逻辑[J].教育研究,2019(6):116-127.

[12]张应强,苏永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13]曹信邦.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经济师,2006(4):124-125.

[14]孟颖颖.社会保障学:挑战、定位与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2-56.

[15]左春明.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大学不能跟着“排名”转[N].中国教育报,2003-04-18(3).

[16]罗依平,甘纪平,范娜.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与路径选择[J].高教论坛,2011(12):91-94.

[17]付八军.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内涵诠释[J].教育研究,2019(8):92-99.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学术类硕士研究生社会保障
国际学术类会议的收费研究和经验探讨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学术类与非学术类的名著阅读教学比较
SWOT分析视角下高校学术类社团促进学风建设的探析
基于3S敬业度理论的学术类研究生创新行为研究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