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真实情境进行指向解决问题的生物技术教学

2020-04-22付鑫

中学生物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物技术教学情境解决问题

付鑫

摘要:以“PCR技术的应用”一节为例,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四个情境对应的PCR技术背景逐步加深,均基于“引物是PCR技术中实现特异性DNA片段扩增的保证”这一重要概念,帮助学生深入挖掘PCR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解决问题,PCR,生物技术,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 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选择性必修模块3《生物技术与工程》是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典型内容。20世纪后期以来,生物技术快速发展,支持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演进。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新课标》的“教学提示”明确提出了“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DNA片段并完成电泳鉴定”的要求。在基因工程等微观领域的生物学研究与实践中,PCR实现了扩增目的基因以及更为广泛的应用。本节课作为一节生物技术的拓展课,一般放在选择性必修模块3《生物技术与工程》中“基因工程”一章中,以“PCR技术的应用”为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PCR技术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实现课标对“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要求,落实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2 教学目标

(1)比较说明PCR与体内DNA复制的异同,概述PCR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2)基于PCR的基本原理,说明检测基因型、DNA测序、获取基因启动子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创造性思维。

(3)体会在真实科学研究与实践中PCR技术应用的情境,尝试在实验设计中利用PCR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举例说明PCR技术在科学研究、医疗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体会生物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价值。

3 教学过程

为凸显教学的实践性,整节课以“片段式情境”贯穿始终。首先,由教师提出研究情境,明确研究主题和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提炼情境中的核心问题。接着,学生基于本节课的知识背景,尝试提出核心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对生物技术产生更深入的认识,明确生物技术的科研、医疗、环保等社会价值。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

3.1 导入环节

教师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的PCR过程模拟视频,提示学生关注每轮循环的具体细节,提出问题:PCR技术实现特异DNA片段扩增的核心条件是什么?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候回应问题,发现“特异引物对保障了PCR实现特异片段扩增”的重要结论,为本节课情境探究落下伏笔。

3.2 情境探究环节

3.2.1 利用PCR进行基因型鉴定

教师创设情境一:Uterman研究团队发现了ApoE基因表达的载脂蛋白对胆固醇运输有重要作用。通过插入序列引发的ApoE基因突变会引起高血脂症。小明一家的系谱图如图2所示。请利用PCR的方法判断小明刚刚出生的妹妹是否具有高血脂症的风险。

学生首先在完成情境阅读后明确核心问题: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的差异是什么?如何利用PCR技术区分?该核心问题是PCR技术的基础应用,学生容易发现插入序列引发突变基因的片段变长。那么,在已知ApoE基因两端序列的前提下,设计ApoE特异性引物对小明妹妹的基因组DNA进行PCR,通过电泳区分条带大小,即可鉴定疑似病例的基因型(图3)。该案例情境与遗传诊断相关,引导学生关注遗传病议题,使学生体会生物技术在医疗工作中的价值。

3.2.2 利用PCR进行DNA序列测序

教师创设情境二:Ronaghi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探知了基因R两端的序列。为了研究基因R的功能,请为Ronaghi提供一种获得基因R全碱基序列的方法。

DNA测序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不少拓展资料为学生介绍了经典的Sanger末端终止测序法。然而,末端终止法并非学生在利用PCR技术前提下思考测序过程的直接思路。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希望将分子水平上每一次碱基互补配对“可视化”,这与第二代DNA测序——焦磷酸测序法的思路不谋而合。此时,教师介绍利用DNA复制过程中dNTP水解产生焦磷酸(PPi)发出荧光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得出焦磷酸测序原理与方法(图4)。相较于第一代DNA测序,焦磷酸测序法具有通量大、成本低的特点。学生通过对本情境问题的解决,体会到生物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发展。

3.2.3 利用PCR获取未知DNA片段

教师创设情境三:Jacob博士发现大肠杆菌在lac基因启动子的位置具有一些蛋白質的结合位点,能够调控lac基因在需要的时候表达,因此他想获得启动子序列来研究。在未知启动子碱基序列的情况下,请提出利用lac基因序列进行PCR思路。

这一情境对学生的挑战较大,“如何在未知碱基序列的情况下设计引物”是解决这一情境的核心问题。此时,教师需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播放线性DNA经过酶切、连接实现环化的视频。学生在视频的提示下,提出在启动子上游、基因下游寻找相同酶切位点,通过DNA连接酶处理实现环化,利用已知基因序列两端序列设计出“反向引物”。学生通过绘制模型发现,“反向引物”实际也是位于目的序列两端,3端相向,因此仍然符合PCR的原理,实现特异目的片段的扩增。反向PCR使人类对基因组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探索,是基因定位、获取调控序列的重要方式。

3.2.4 利用PCR实现DNA片段的融合

情境四是本节课比较特殊的一个,教师要求学生完善一个实验设计,并且没有直接提示PCR技术在该实验中的应用:Leiprecht博士2010年在美国期刊《BBRC》上发表文章指出,乳头瘤病毒特异蛋白E6能够诱导瘤细胞提高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他的实验设计是:

①在敲除葡萄糖载体蛋白基因的爪蟾细胞中注射适量缓冲液。

②在敲除葡萄糖载体蛋白基因的爪蟾细胞中注射含E6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的缓沖液。

③在敲除葡萄糖载体蛋白基因的爪蟾细胞中注射等量含SGLTl(葡萄糖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的缓冲液。

④在敲除葡萄糖载体蛋白基因的爪蟾细胞中注射_____。

学生通过变量分析,容易发现④组作为实验组应该同时导入E6蛋白基因和SGLT1蛋白基因。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相较于两段基因独立的连接,融合基因与载体单次的连接成功率更高。因此,提出该情境的核心问题:如何利用PCR技术实现DNA片段的融合。仍然以特异性引物为线索,通过重叠的接头来实现DNA片段的融合(图5)。这一PCR的拓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进行融合、定点诱变等精细的操作。

3.3 总结与评价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中PCR在四个情境中的应用,分析不同情境的核心问题,提出“设计特异性引物是PCR成功的首要条件”,深化落实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师总结:PCR不仅是体外进行DNA复制的一种手段,更是生物学研究、医疗、环保等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方法,生物技术围绕着人类的生活需要不断地演进和革新。在课堂最后流出个性化作业:①将本节课各情境中PCR的基本原理用图示表示出来;②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列举PCR技术在更多研究、实践中的应用。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一节PCR技术的拓展课,重点不是讲解PCR的基本原理,而是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需要跳脱PCR常规方法和应用情境的束缚,用建模的思想梳理研究情境中的核心问题,用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PCR技术解决该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作为情境的创设者,以“引路人”的角色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动脑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本节课的四个情境既涵盖生物学基础科研,还包括医疗卫生等社会实践,带领学生体会生物学原理与方法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形成利用不断革新的生物技术探索科学未知、造福人类生活,落实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生物技术教学情境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浅析林业育种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