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边塞诗教学现状研究

2020-04-22单玉娇

教师·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边塞诗初中语文教学德育

单玉娇

摘 要:深入挖掘边塞诗的德育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实教学中,边塞诗的德育功能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主要原因包括教师对德育融入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重“教”轻“育”现象严重;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边塞诗及德育方面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边塞诗道德情怀的古今差异所带来的德育障碍等。

关键词:德育;边塞诗;初中语文教学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方便实地调查,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我们以佛山市禅城区初中为例展开调研。本次调查选取七、八、九年级共12名语文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加访谈的形式对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边塞诗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结果做出统计分析。同时,收集了10篇语文边塞诗教学课例,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了边塞诗的德育功能在教学实施中的占比情况。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边塞诗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边塞诗是具有德育的天然属性的,但真正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边塞诗德育内涵的教师却不多。“爱国情怀”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明确的边塞诗中最典型的道德内容,“热爱自然”“热爱和平”“心系百姓”“顽强不息”“志向高远”次之。但对“团结友善”“珍爱生命”这些隐含在更深层次的道德内容,多数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还有小部分教师选择了不合理的答案,未准确掌握边塞诗蕴含的道德内容。

(二)教师在边塞诗教学中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分析

在边塞诗教学过程中,65%以上的教师德育渗透意识不强,甚至有个别教师根本没有德育渗透的意识。这说明德育并没有成为边塞诗教学的必需内容,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对边塞诗中隐含较深的德育内涵,能够深入全面地挖掘其德育价值,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只选择自己认为的个别重要内容进行教学,或者让学生去自主体会。这说明教师在边塞诗德育内容的选择上缺乏衡量标准,无法给予学生最全面的道德指引。发挥边塞诗德育功能时,超过55%的教师只能偶尔考虑到学生学情或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这使得边塞诗中的部分德育内涵无法被转化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适应的道德标准,较难被学生接受。此外,绝大多数教师表示自己很少与学生交流关于边塞诗道德内涵的感悟情况,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不够了解,对学生的道德成长缺乏关心。

(三)教师对边塞诗德育功能的研究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主要依靠教材教参来开发边塞诗的德育功能,个别教师表示依据考试要求或自身体悟进行德育渗透。大多数教师平时偶尔或很少阅读和积累边塞诗及其德育功能方面的知识。统计表明,目前教师进行边塞诗的德育功能渗透时对教材教参依赖过多,通常以应试为目标,缺少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并且平时较少注重边塞诗及德育方面知识素养的提高。

(四)德育融入边塞诗教学的困境分析

教师都认为在边塞诗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最主要的困难是课标及教材对此方面的指导内容较少,较难把握教学方向;60%的教师表示主要困难在于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进行德育;40%的教师表示主要困难在于语文教材中的边塞诗涉及的德育内容较空泛,不易掌握;也有个别教师表示自己的德育能力有待提高。以上统计说明多数教师對课标、教材、教参过于依赖,同时由于自身德育知识缺乏,无法自主提炼边塞诗中的德育内涵。此外,受应试教育影响,唯分数论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发展。

(五)德育融入边塞诗教学的效果分析

数据显示,超过80%的教师认为利用边塞诗教学来渗透德育内容的做法效果一般或不显著,只有两位教师认为通过边塞诗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这说明多数教师并未真正做到合理地利用边塞诗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学中即使涉及德育内容,也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致使边塞诗的德育功能发挥不理想。

三、结合课例分析教学问题

(一)情感体会部分缺少德育引导

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诗词单元大都采取多首诗词合并教学的方式。教学过程多以教师讲授、课件展示为主,辅之以少数的师生问答。特别是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基本采取直接展示为主,而知人论世恰恰是深入体会情感的重要手段,此环节缺少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究。加之诗歌年代久远,学生很难对边塞诗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有深刻的感受。很多时候,即便最后教师明确了诗歌情感,也会因未能及时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还原到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独有的心境中去深入体会而使情感的体验流于表面,致使德育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二)德育功能选择片面

初中边塞诗中蕴含的德育功能大致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三个部分,有时一首诗里面会包含多种德育功能。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其中一种情感的体会却忽略了其他部分。例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其中既包含了爱国主义情怀,又有个人理想信念的反映。而教师在处理时往往将情感体会的重点放在爱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上,却忽略了其中暗含的理想信念教育。

(三)德育引导忽略学生生活实际

边塞诗中的情感是作者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独特个人感受。如今国家昌盛,学生没有亲身体验过民族危亡、战火连天、颠沛流离的生活,往往无法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家国情怀。而教师在边塞诗教学中很容易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仅仅将说教式的情感用固定的模式传达给学生,从而导致他们只能对诗歌情感进行浅层次的体认。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知人论世的方式弥补他们情感体验的缺失,另一方面,可以将边塞诗中积极向上的道德能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启发引导他们树立新时代的远大理想,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爱国情怀。

(四)缺少同类德育主题作品的类比教学

实际教学中,诗词教学大多以教材呈现的顺序进行,很少有教师能突破单元或者教材的壁垒,将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对比教学。即使能够适时拓展课外诗词,很多时候也只是让学生自主鉴赏对比,缺少对情感价值的深入挖掘。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与《苏幕遮·碧云天》两首词,同作于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北宋与西夏对峙时期,其中情感必有相通之处。前者是课内篇目,后者是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篇目,可以以课内带课外,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既爱国忧民,想要完成守边大业,又对当局无可奈何,思乡不能归的复杂情怀。

四、透视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对德育重视程度不够,重“教”轻“育”

当下应试教育之風依然盛行,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授本学科知识,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师的职责。调查反映,在边塞诗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略其人文性,即将一首首雄浑壮阔的边塞诗肢解为文学常识、修辞手法、艺术特色等知识点,致使诗歌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被大大削弱。说教式的解读和填鸭式的教学只会压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学生对边塞诗缺少深入的情感体会和独特的道德感悟。

(二)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语文教学模式化现象依然严重,边塞诗教学大致遵循呈现作者简介、解析重点字词、逐句翻译、概括主旨、总结鉴赏方法的顺序。机械式的学习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冗长的翻译也让诗歌的美感消失殆尽。一堂课下来,密密麻麻的笔记看似让学生收获颇丰,其实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上却毫无波澜,他们很多时候只是记住了答案,却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与丰富感人的道德内涵。即便是互动式的教学,其问题的设计也大都遵循教参上的建议,问题答案模式固定,这样的互动难以从灵魂深处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欲望,从而导致边塞诗的德育作用收效甚微。

(三)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及德育质量的高低。边塞诗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厚的道德文化底蕴。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教师由于缺少生活阅历和教学经验,对边塞诗的道德内涵理解不到位,只能依靠教参讲解,无法巧妙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进行德育,难以引发学生共鸣。此外,许多教师的知识视野仅仅局限于自身专业领域,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支撑,不能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去选取适宜的道德内容来完成边塞诗的德育功能渗透。最后,受西方文化影响,许多教师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够尊重与认同,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传递了不良思想,那么通过边塞诗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更加举步维艰。

(四)边塞诗道德情怀的古今差异

边塞诗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和现代社会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有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在封建社会,爱国之心与忠君之志难以分割,学生倘若用今人的标准衡量古代仁人志士的举动,必定会让爱国主义带上“愚昧”“愚忠”的色彩。此外,古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功名”思想也可能被批判为追名逐利、利欲熏心。再如,古代各族领土之争不断,若以今人思维来审视,无异于祖国同胞互相戕害。初中生心智尚不成熟,如果理解出现偏差,极易形成狭隘、畸形的民族主义,不利于其形成正确三观。因此,教师通过边塞诗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其蕴含的道德情怀与当今时代需求结合,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边塞诗中反映的道德问题,正确吸收有益的道德思想,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穆 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

[2]纪海龙.浅谈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的发掘及实施[J].中学语文,2018(4):137-138.

猜你喜欢

边塞诗初中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