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贡“龚扇”的非遗创新设计研究

2020-04-22张运琦

文化产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竹丝竹材编织

◎张运琦 周 睿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自贡“龚扇”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一项重要门类,工艺研究是“龚扇”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传播技艺的平台和契机。但从“龚扇”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技艺的传承发展缺乏创新,限制了“龚扇”工艺的发展,这是“龚扇”传承创新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与矛盾。

深入挖掘“龚扇”工艺在当下的创新设计运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途径,是新时期文化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一、“龚扇”的发展现状

四川自贡竹丝扇,始于龚氏,故俗称“龚扇”,历史悠久且工艺繁复。清朝同治年间,龚爵伍试图将竹丝采用经纬交织的方法把图文编织为扇面,发明了“龚扇”,其编制技艺经不断改进和创新,画面精致,质感如丝,有着独特的魅力[1]。

笔者以第五代传承人及其学徒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实地寻访,深入考察其编制工艺(如图1、2),挖掘“龚扇”工艺在当下的创新设计应用。

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自贡“龚扇”在技艺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中遭遇了前所未有难题。从其发展现状来看,“龚扇”自身缺乏创新机制,仅带有纪念与收藏价值,已经失去其使用价值,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使其市场需求日益减少。第五代传承人龚倩为探寻“龚扇”传承发展的新思路,组织开展了不少“非遗进校园”“非遗+体验”的活动,但由于代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品在产品创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传承人固有的思维里,混淆了“龚扇”工艺的传承与“龚扇”的关系,限制了“龚扇”的创新设计。

面对这样的困境,应探索新的创造力,以适应新的生活,领略时代的变化,使非遗世代相传。承载技艺的“龚扇”中有许多独特的设计元素可以分解与重构,通过对“龚扇”工艺的研究,提取其所蕴含的设计元素,根据市场需求,以恰当的物质形态存在来承载或传递它,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设计中的传承与转换。

图1 第五代传承人——龚倩

图2 “龚扇”制扇技艺传习所

图3 “龚扇”竹材挑选过程

二、“龚扇”编织工艺及其特征

“龚扇”历史久远,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如表所示)。编织“龚扇”扇面使用的竹丝是众多平面竹编作品中最细的,保留了竹丝原色,编织的图案呈现出若隐若现的神秘感,这是其他竹编作品不能体现的视觉美感,对手工艺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是其他竹编产品无法替代的,可见,“龚扇”工艺是“龚扇”文化传承的重点。因此,对“龚扇”进行创新设计的同时保护具有特色的传统工艺极为重要,但不是对制作工艺或材料的简单承继,需要对制作工艺流程细节有深度的认识,在解构的基础上取形传神,形态或设计过程上更新转换,达到引发关注和信息传达的目的,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选材备料

“龚扇”工艺有选材备料、编织组织、绷扇三个重要的步骤,其中选材备料是制作一把精美“龚扇”的开始。“龚扇”编制选用的慈竹,有材质柔韧、竹壁薄、节间长、劈篾性优良等特点[2]。竹材的选择适宜是产品美感与质量的重要保证,制作也会得心应手,其来源主要依靠传承人带领工人们前往自贡市农团山采划。此外,竹材的筛选与采伐有严格的要求,挑选过程如图3所示,耗时较长,需选用无疤痕、无虫眼、竹皮无损伤背阴生长的慈竹,还要是柔韧度极佳的一年生竹材。通常一根竹子用于扇面编织的中间三节,每个竹节长度必须符合一尺八寸五以上的标准。

“龚扇”工艺特点

材料挑选后需对竹材进行处理,其中,刮制竹丝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需经过灌竹、磨刀、清边、分片、过匀刀、去皮、刮青、染色、泡竹篾、打薄、排丝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刮制成竹丝,每一个步骤都决定着竹篾能否用于编织竹编制品,也决定着成品的品质。处理好的竹丝便可以用于编织“龚扇”,一件作品大致需刮制五节竹子的竹丝,耗时半个多月,手艺人对竹丝的厚薄掌控来源于自身的经验及对竹丝呈现色泽的判断,如果要练成娴熟的刮丝技艺,一般需要数年的时间,实属不易。

(二)编织组织

“龚扇”编织的材料是处理好的竹丝,如图4、5所示,竹丝的品质直接影响着成品的品质,决定成品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竹丝以经纬交叉的形式表现线条和色块,交替使用挑、压、穿、破、镶等手法。应用“人字编织法”“点位编织法”形成点、线、面的变化,是丰富画面效果的关键因素。

图4 竹篾刮制而成的竹丝

图5 “龚扇”作品

“人字编织法”较为简单,如图6所示,由经纬竹丝穿插形成,运用挑二压二的点位法反复编织而成,制作时需紧密有序,无空隙,这样编织的纹理呈“人”字形,多用于天空或背景。“点位编织法”分为“四点制法”和“七点制法”,如图7所示,与“人字编织法”相似,运用挑、压、数点位的方法进行编织,“四点编织法”采用“挑一压四根”后,往前数三个点位或往后数一个点位,再放置“经竹丝”,主要运用于对山水和地面等的编织。“七点编织法”则采用“挑一压七”后数点位,向前数三个点位或往后数五个点位再放置“经竹丝”,多用于动植物、人物等图案。

三、“龚扇”的非遗创新设计应用

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设计,应遵循传承与创新的原则。必须考虑现今生活方式及审美取向的变化,以恰当的物质形态存在来承载或传递它,还需从新材料、新技术、新体验等方面去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新思路,思考非遗之间集群式创新的可能性。以自贡“龚扇”为基础的创新设计可以有意识地将其工艺进行归类整合,以新形态或是结合新体验进行衍生品和实际应用的创新,使其具有新价值。

(一)形态转换

图6 人字编法

图7 点字编织法

图8 “清影”系列竹丝镶嵌产品

随着消费升级,用户对作品美的审视也发生了变化,对于产品造型创新的要求也不再趋于陈旧,因此,在设计中突破传统是一种进步,提取、归纳、分割、重组是思维异变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手段[3]。创新其载体是实现价值重构极为有效的手段。“龚扇”的扇面是其工艺最直观的视觉呈现,它的形成和演变,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展现了制扇人的创造精神。可见,“龚扇”的创新设计应用关键在于对扇面竹丝编制工艺的传承,通过拆解与重新组合,以更具时尚性、实用性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实现“龚扇”竹丝编织工艺的转换运用。譬如,“上下”品牌出品的“竹丝”系列产品,打破了竹丝编制的常规形态,充分展现了当代东方的雅致生活。如图8所示,“清影”系列竹丝镶嵌产品(吊坠、名片盒、香盒等),形式上既有传承又增加了东方新时代产品的现代感和品质之美。“龚扇”的竹丝编织工艺亦可如此。

“龚扇”的竹丝是所有平面竹编中最细的,用其所编织的作品具有晶莹透明、光泽靓丽、薄如蝉翼的视觉效果,可创作设计“龚扇”竹丝系列灯具。灯具使用天然的竹材,传递出一种新的照明体验,旨在动态化保护这项技艺,将“龚扇”竹丝作品的超强透光性与灯具结合,光透过竹丝编织的灯罩变得温馨且诱人。光源可采用混光调节技术,以满足用户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这种载体创新的方式既保留了“龚扇”原有的工艺美,又符合当代美好的生活方式,使文化传承、经济效益与时代特征三者间的关系得到协调。“龚扇”竹丝系列灯具主要定位于定制化市场,以强调它的独特性,其目标群体定位于收入较高的人群,使用的场所定位于高档的酒店或者高档的会所,它的设计风格需与目前室内设计的流行风格相吻合,以助其在家装市场的渗透。

(二)改变设计过程

在设计学领域,传统设计专业为参与式设计提供了载体与可视化媒介,从物、视觉、空间等方面承载了可视化、物质化服务[4]。近年,“龚扇”体验活动开展较多,可见游客逐渐倾向于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自贡地处西南,有天然的竹材,对“龚扇”工艺原材料——竹材进行分析,将材料研究作为设计创意的起点,与新材料组合为材料包,以创造“浸入式”新体验。材料包具有设计感和随意性,为半成品,需由购买者继续完成。购买者可以在体验“龚扇”编制工艺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喜好编织制作自己想要的创意产品,诸如首饰、茶杯垫、冰箱贴等,使“龚扇”的传统工艺得以更加全面地展现,突出“龚扇”的文化特色。譬如,可以制作一套基于自贡“龚扇”工艺的茶杯垫材料包,包括丰富的辅助教学内容(视频与文字)、竹丝材料若干、茶杯垫模具、制作工具(破针、挑签、简易压条)等。将“龚扇”编织工艺化繁为简,购买者通过教学内容学习制作,最终由购买者完成“龚扇”茶杯垫的制作。

四、结语

自贡“龚扇”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收藏之良品。传承过程中,自贡“龚扇”的工艺不断优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龚扇”的传承需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创新,其关键还在于处理好文化传承、经济效益与时代特征三者间的关系。“龚扇”的非遗创新设计既要沿袭核心要素,又要适时创新发展。一成不变的传承,不利于“龚扇”的发展,过度的改变与转换也会导致其丢失核心特征。“龚扇”的制作工艺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对其工艺进行研究并将其融入当代设计中,是“龚扇”文化传承创新设计的重要环节,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探寻新途径。

猜你喜欢

竹丝竹材编织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体验编织的乐趣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一针一线编织爱
热处理毛竹材吸湿与解吸特性
绘画的新形式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竹丝镶嵌屏风
竹丝/椰糠有机栽培基质理化性质比较及调节
竹材首饰的开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