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演变及启示

2020-04-21申灿

邓小平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申灿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大致经历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阶段的演变历程,每一次演变都是基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是发展的、开放的,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不断赋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演变历程,对新时代更好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關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概念演变;启示;道路自信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1-0018-10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坚定方向、坚定自信,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①。而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途径就是了解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因为概念的演变历程,就是我们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到成熟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推进、实践发展和时代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经历了酝酿、提出、探索、成熟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也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酝酿:“中国式的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反思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弊端,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更是将思想解放推向了高潮。随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的新时期。经济领域的探索率先起步,如何在社会主义中国进行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要面临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建设既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特色,又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既要继承原有发展目标,又要根据实际有所调整。“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1 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讲道:“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①这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从邓小平讲话的意图看,中国式的现代化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的现代化标准与西方不同,是根据我国实际制定的;二是中国的现代化采取的方式与西方不同,有自己的特点,要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实际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之前,邓小平在多个场合使用了“中国式”这一概念,且大多跟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如197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②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对“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了初步解释。他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③从邓小平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发展道路的初步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萌芽。到1980年,邓小平开始对中国建设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他在4月29日接受卢森堡电视台采访的时候指出:“中国既然是个大国,完全依靠外国资金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必须立足于国内,立足于自力更生这个基本原则。就是立足于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特点,完全按照别的国家的模式来建设中国是不可能的。”④在这里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建设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方式。中国式的现代化从经济领域开始扩展到国家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上升到国家建设发展模式上来,这就为之后进一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在经济领域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随后,“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高频率使用词汇,使用领域也超出经济领域,涉及政治、文化、医药卫生等方面。现代化本身是一个集大成的概念,核心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同时现代化也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表现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随着改革的发展,“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所涵盖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就需要一个新的能涵盖各个领域的宏观概念来代替。

一、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七大以来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①。他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继“中国式的现代化”之后提出的又一个具有中国属性的重大政治命题,从其讲话中可以看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要远远大于“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讲话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些具体做法不是出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明确论断,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的,不能再犯本本主义的错误;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会照搬照抄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模式,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三是中国的建设虽然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改变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探索: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我们发现,无论是党的十二大报告还是党的十二大新修订的党章,都没有出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表述。查阅这一时期相关文章发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没有成为唯一的表述方式,“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也得到广泛使用。如1 982年9月3日,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社论。在这篇文章中,《文汇报》把“中国特色”和“中国式”等同起来。此外,宋任穷在1 982年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到“我们确定了一条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①。查阅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也发现,从1 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党的十三大召开前,《人民日报》共有约70篇文章使用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这一表述方式。即使邓小平本人也在党的十二大后仍然使用过“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出席北京科技政策研讨会的外籍专家时就提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②。由此推断出,在中央看来,这两个概念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用来表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 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召开。经过五年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逐渐传播开来,对这一概念的认知也不断加深。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在名称中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且全文中有13处使用了这一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三大報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其作为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纲领。但党的十三大修订的新党章中依然没有出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党的十三大之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用频率逐年提高。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的五年中,《人民日报》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述方式的文章多达1 946篇,而同时期使用“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仅有12篇。

自党的十三大开始,历届党代会都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表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党的十三大报告主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9年6月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则首次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他指出:“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③同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再次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1 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使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报告中共有8处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5处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修订案中,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了新党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使得概念表述再次发生了变化。但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关于这一理论表述的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灵活性。如江泽民在1993年的讲话中仍然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表述方式,指出:“努力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和各项工作。”①但从使用频率上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延续了党的十四大报告名称表述方式,继续使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报告中也全部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方式。党的十五大新修订的党章也全部使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表述。但查阅党的十五大以来的重要文献,发现中央在一些讲话中依然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但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概念表述方式的不固定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阶段,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否则作为如此重大的政治命题,不可能出现表述不确定的现象。

四、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在主题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在表述相关概念时全部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表述再次发生了变化。翻阅相关资料,中央领导人最早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胡锦涛g()()2年7月22日在《进一步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的讲话中,他提出党政领导干部要“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②。之后,江泽民2002年9月在《对十六大报告稿的几点意见》中讲道:“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③2002年10月,江泽民在同美国总统布什谈话中再次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表述方式:“我们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说这种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中国适用。”①学术界则早在1983年就有文章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方旭源和王新龙在1983年第4期的《山西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文,文章中大量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表述方式。之后一些学术文章也使用了这一表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者的学术前瞻性。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作为一个严谨、固定的重大政治命题使用还是在十六大之后。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之前的表述方式,新修订的党章也与之前有较大不同。在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总纲的第一段中,将之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改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①,正式将中国社会主义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细小的改动,向世人正式宣告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就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讲话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方式逐渐成为常态,学术界相关研究也几乎全部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专有名词,成为表述中国社会主义的固定形式。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详细阐释,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历史性、系统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梁八柱,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阶段的指导思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进一步明晰了未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优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经历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变,虽然表述方式有少许差别,但这些概念本质上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如何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成熟,意味着道路不变、方向不变、立场不變,意味着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坚定道路、方向和立场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将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升华。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演变的启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概念的演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持续探索中发展和完善的,是在不断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在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但无论怎么发展、如何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都是始终不能抛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成熟定型,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根据时代赋予的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在内涵上延伸和拓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创和发展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确保社会主义这艘大船航向不发生偏离。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下进行的,无论如何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没有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就会犯方向性错误,就会走错路。习近平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③选错了道路,走错了方向,就会犯亡党亡国的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仍然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所谓使命型政党,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长远目标是一致的,从1921年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但中国共产党使命又是阶段性的,即每个阶段的短期目标各不相同,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任务,但每一阶段的任务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而设定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①

贯穿于每一阶段的主线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1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41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41年。41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从孕育、探索到成熟,再到新时代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其内涵始终在不断拓展,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②,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创新,就没有这41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③,没有样本可供参考,只能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进入新时代,将会有更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重大挑战等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只有在创新中才能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是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开创和发展的。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邓小平在1984年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的日本委员时就讲道:“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将目光对准世界,紧紧跟随世界发展的脚步,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实现了中国大踏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开放中创立的,也是在开放中发展的。41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在开放中获得的,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必须在开放中才能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开放中开创发展,也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41年来,我们在把自己事情做好的基础上,通过推动自身发展给世界创造了更多的机遇。据统计,“2002年到2017年,我国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1.11万亿美元。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1246亿美元,是2002年的46倍,年均增长29. 1%,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①。世界越来越期待中国声音,越来越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更加坚定。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设立中国 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步走向道路自信

不成熟的概念表述是和不成熟的探索状况、不成熟的认知状况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重大的政治命题,其表述方式一直在发生变化。概念的演变历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步走向道路自信。

如前所述,党的十六大之前,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有诸多形式。按照历次党代会主题所使用的表述方式梳理,中国共产党分别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种方式。现在看来,这些概念本质上是一样的,想要表达的意思始终是如一的。但从构词和语法的角度分析还是有差别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是修饰词,是对中心词“社会主义”的限定。作为修饰词其本身是不稳定的,可以用其他词语代替,也就意味着这一概念从结构上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固定搭配。

党的十五大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作为固定搭配被大量使用,比之前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去掉了一个“的”字。根据汉语语法的特点,“某些语法结构,虚词加与不加,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但是,如果仔细体会,也会发现其在语用上的差异”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加不加“的”都是偏正结构,前后是修饰关系所表示的语义也基本相同。但是这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不加“的”,定语强调属性,表示社会主义具有中国属性;加了“的”,则强调分类,表示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社会主义。显然,不加“的”更加强调中国属性。党的十六大之后使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语法结构固定的专有名词,其在形式上是固定且排他的,每一个词语都不可或缺,表达的语气也更为强烈。这种在指称上由短语到专有名词的发展,更加突显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①。

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方式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在不断探索、总结自己所走的这一条道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具体实践中一步步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习近平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更多体现出中国属性、中国气派。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常态化不仅仅是遵循汉语表达简洁、凝练的规律,而是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醒和成熟的认知,对所走的这条道路更加坚定和自信。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标识性极强的概念,其本身包含两层的意思: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离开科学社会主义讲特色就会发生方向性错误;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离开中国特色发展社会主义,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1986年邓颖超在全国政协机关讲话中就曾明确指出:“有些人把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建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说成是我们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没有抛弃马克思主义,相反,是更好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演变过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它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开创的,是在不断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中丰富的,是在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①,为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