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因素

2020-04-21李浩欢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音乐影响因素

李浩欢

摘 要:文章阐述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讨论在音乐课堂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立足于音乐教师的视角,结合文献及实践经验,指出在小学音乐课中影响教师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教师意识形态制约、爱国主义素材缺乏、教育形式僵化,同时,提出应拓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拓宽音乐教育的德育内涵。

关键词:小学音乐;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因素

音乐教育是一种现代、典型的艺术教育,多数人会把它归属于美育范畴,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事实上,音乐教育所特有的以情感为依托,以体验为载体的特性赋予了音乐教育的陶冶功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德育形成。

一、音乐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把爱国主义价值观贯彻每一个教学环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阐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与主题,是把握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前提。剖析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把握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立足爱国主义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探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式、新方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設中重要的一环。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二)是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培养并深化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需要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学校德育,音乐教育属于学校美育,两者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均有向美、向善的育人本质,存在共同的内在联系。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影响下,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许多问题。学生喜欢过洋节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只知道外国明星,不认识革命烈士;有些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可见,爱国主义教育迫切需要寻找发展的新路径。

(三)是深化音乐教育的德育内涵的需要

小学音乐教育以其独有的美育功能,能让爱国主义以歌曲、表演等外化的形式植根于学生心中。小学音乐课堂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探索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能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能创新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能拓展音乐教育的功能,丰富音乐教育的内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古代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孔子重视“乐”,通过“乐”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感化、调和,使“乐与政通”“礼乐相成”,进而“礼乐治天下”。与此同时,欧洲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人也意识到音乐能帮助统治者巩固政权。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对青少年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写成赞美诗,并配以音乐。斯巴达人对音乐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他们提倡庄严和情调高昂、激发人向上的乐调,认为这种音乐才能教育斯巴达人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为国家勇敢作战。

(二)学校德育、音乐教育的实践者就实施的经验总结

有学者对音乐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音乐教育在情感文化、人格形成和适当美学建构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欣赏和创造音乐之美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使他们在主观感受中不仅能获得审美的体验,情感和精神也能得到升华。

也有学者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渗透爱国主义精神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对国歌及爱国主义歌曲的熟悉程度、教师对爱国歌曲采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对中小学音乐教材里的爱国歌曲进行统计和比较。得出,要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中小学教材中,体现间接的、直接的爱国歌曲颇多,但有些歌曲的很多定位,需要教师深刻剖析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充分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因素。

有学者提出,目前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是教师不够重视德育,把德育当作一项生硬的政治任务,没有达到我国新课标以及时代发展的德育教育要求。教师的教育意识形态也被认为是影响德育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的其中一个因素。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依据

我国知名的德育论学者檀传宝教授基于美学的精神和原理来探讨德育问题,并提出了德育美学观。檀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中国德育的症候群,通过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剖析德育和美育,创造性地提出如何实现美学精神和德育借鉴,探索立美范式。德育美学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美育的德育功能。一是审美活动具有储善性。审美活动的储善性是指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中的善性的储存或潜在形态。储善性实际上是审美育德的前提,也是审美育德之所以能够发生的依据。二是审美活动具有导善性,即指通过审美可以导向或达到善的特性。三是审美活动具有立善性,指审美活动对于道德人格塑造的高效性与创造性,同时也是创造真正道德文化教育的第一前提。从德育美学观所阐述的理论看,美育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

(二)实践论证

音乐教育的首要与核心任务,是培育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和联觉能力,即在物理状态存在的音乐音响结构和人内心的情绪情感之间建立敏锐、顺畅的转换通道,为其后的情感体验、哲理反思等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爱国标准虚无化、爱国理解狭隘化、爱国态度两面化、爱国践行口头化、爱国表达非理性这五个问题。原因在于教育内容缺乏现状性、教育话语缺乏时代性与教育路径缺乏创新性。对此,有教师提出可从欣赏民族歌曲入手,触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通过合唱等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音乐中整体和个体的协调带来的不同美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有学者提出要在小学教材中寻找德育元素,例如爱国主义歌曲等,通过欣赏、学唱等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四、影响音乐教师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

(一)教师意识形态制约

新时代下,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教学技能,还要具有正确的意识形态、高度的政治站位。可见当下教师团体大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主张教师意识形态受制约,更多是指教师的爱国主义思想没有与时代同步。

教师任职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群体多是党员教师;而非党员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很难做到自觉学习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内容,了解当下国际局势,紧跟时代步伐。为此,笔者认为新时代下,教师无论是否党员,都应自觉了解时事政治和国际局势。

(二)爱国主义素材缺乏

纵观当下使用的音乐教材,每一册书都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学内容。然而,仅依靠教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远远不够。教师可搜集、归类爱国主义教育歌曲以及与歌曲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整理成文件库,作为每学期的音乐课爱国主义教育单元的补充材料。

抗疫、抗洪等特殊时期的社会事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抗疫、抗洪期间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并以此为主题的歌曲,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义素材,音乐教师可酌情开展以此为主题的音乐欣赏课或歌唱课,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弘扬社会正气,塑造学生的品格。

(三)教育形式僵化

据调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是学校少年先锋队。其次,利用班队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音乐课堂开展的爱国主义教学活动更多是依据教學大纲,在教材指引下开展。可见,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是传统且固化,而音乐学科中在爱国主义教育更是缺乏生机。

基本音乐教学的视角,在保证音乐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下,教师可多组织形式不一的爱国主义教学活动。欣赏课和歌曲课可选用有时代气息的歌曲,配以相关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积极开发新的教学形式,例如故事课、讲述英雄事迹,并配以与故事情节氛围相适应的背景音乐,加强学生的表现能力。

爱国主义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需要教师、学校,在潜移默化中激活、渗透、内化、沉淀,需要我们一代代人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杨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倪尔康.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黄河之声,2020(04).

[3]危嫣如.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的实践浅析[J].黄河之声,2019(12).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音乐影响因素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