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0-04-21曾悦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小学

曾悦

摘 要: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筑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文章分析了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大意义、重点内容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立德树人”的主题,旨在利用优质文化资源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筑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厚植于人们心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必须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要切实让小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且深深被其吸引,这样才能够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动力源泉

文化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但其力量是无穷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孟母三迁,还是岳母刺字,抑或是孔融让梨,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人们的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也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利用这些小故事,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动力源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也能帮助教师修身养性、锤炼师德,更加自觉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养分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教师细心引导,又不能强行灌输,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是被历代人们认可的经典文化,早已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不但不能缺位,反而要发挥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三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全面把握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注重德法结合,突出重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寓于其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在厚植愛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元素,例如屈原投江、岳飞抗金的人物故事以及陆游、杜甫等爱国诗人,无不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内容,这些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教学素材。也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在特殊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清明节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征文活动,在烈士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公祭活动,在国庆节组织学生观看新中国成就展,让学生意识到当今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培养学生的孝老爱亲品质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要求,“孝”一直都是传统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绝不仅是简单的孝敬父母,也是一种由小及大、由家及国的大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所以成为儒家的经典思想,也体现了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对“孝”的倡导,是要求社会公民奉献爱心的表现,是每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养成要从娃娃抓起,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我国社会治理法治思想形成较早,其中法家就是古代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在战国时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想体系。法律是正义之火,是和谐之基,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养,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我国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善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引导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精神,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以及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三、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加巧妙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是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要切忌生搬硬套甚至强行植入,而应注重多方面结合,恰到好处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环节之中,起到促进与提升的效果。

(一)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虽然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了一些传统文化内容,但这些内容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丰富课程内容、增大课堂容量,还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拓展课外知识。例如,在教授《我们的节日》时,除了介绍课本中的节日知识外,还可以加入节日习俗的介绍,以及本地区的特色做法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平时注意搜集传统文化资料,增加相关知识的储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等素材,不仅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统的讲授外,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比如故事教学、案例研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治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将传统文化浸润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并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利用《弟子规》等传统经典读本,以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为主题,不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或举办班级辩论会、阅读分享会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通过上述方式,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三)注重学科与整体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融入,首先要对整个学科内容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特别要与历史、语文等学科及班会课、中队活动等课程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教授“我爱我家”单元时,可以讲述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孝老爱亲模范故事,也可要求学生在重阳节时为家中老人做一件事,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深刻领悟尊老爱幼的真正内涵。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实现教学效果与现实需要的高度统一。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