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2020-04-21白银

传媒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把关人算法个性化

白银

摘 要:自进入新媒体时代,学界对“把关人”的缺失和如何重塑新媒体“把关人”等十分重视。“算法媒体”的出现让学界对新媒体“把关人”重塑和发展看到希望,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能否给“把关人”理论注入活力?本文希望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实践的研究对“把关人”理论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关键词:“把关人”;人工智能;算法;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2-00-02

一、引言

2019年8月12日,一条由腾讯视频推送的消息:“山东省应急厅消息:台风利奇马已致全省人死亡,7人失踪……”,引发热议。因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变革,新媒体用户广泛的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传播环节,出现“全民记者”等现象,且新媒体快速扩张,内容运营机制不健全,素质低下等导致新媒体“把关人”缺位。有人认为乌龙新闻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新媒体“把关人”制度的缺陷,应予以整治。其实,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对把關人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梳理国内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结合例证探究新媒体把关人制度的发展趋势。

二、“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

(一)“把关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把关人”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他说道:“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允许进人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1]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在其成果的基础上,将把关人理论正式引进到新闻传播领域,他通过实验证明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的切实存在,确立了信息筛选的把关模式理论。

由此,“把关人”理论开始受到学者关注和研究,如巴斯提出应注意不同“把关人”之间的差异,他认为新闻传播最重要的把关环节发生在媒体的内部,并以此提出了“双重行动模式”。休梅克主张把关的研究可以从社会体制、媒介制度、媒介组织、媒介工作和个人五个层次进行。[1]他通过分析不同层次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为“把关人”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二)国内“把关人”理论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新闻传播学传入我国,国内学者开始对“把关人”理论进行研究,知网可检索到最早研究“把关人”理论的是曹维劲,在文章《把关人——编辑的双重身份之研究》中,他以编辑为例剖析把关人在大众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入,众多学者提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张国良、彭兰等人分别在其著作中提出受众的喜好会影响把关结果,这是首次有中国学者突出把关过程中受众意见的重要性。

(三)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梳理

进入新世纪,我国学者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开始与新媒体结合,在知网中以“新媒体”和“把关人”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得到474条结果,经分析,我们发现学界针对新媒体把关人的研究分为三个方向,即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发展变革研究、新媒体“把关人”缺位现象研究、新媒体“把关人”制度发展趋势研究。

1.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发展变革研究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新媒体中信息的无序扩散使把关变得复杂,“把关人”角色澶变使新媒体的运营商和用户也成为了“把关人”中的重要角色。如汤戌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把关的主体、方式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不仅传统的“把关人”,新媒体本身和受众也参与进来,且具有不同的把关方式和把关对象。他认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通过不同的栏目设置、内容筛选以及排序标准等方式对推送的内容进行把关。此外,他还认为新媒体中受众是发挥把关作用差异最大的把关主体[2],新媒体开放性特征让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标准把关和传播信息,使得把关质量参差不齐。

2.新媒体“把关人”缺位现象研究

学界对新媒体中“把关人”缺位现象关注度较高,研究诱因在于近年新媒体传播的虚假消息屡禁不绝。学界对这一方向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探讨造成新媒体“把关人”缺位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上,如学者张权、罗彬等认为造成新媒体“把关人”缺位的原因是新媒体传播机制改变弱化了把关作用和内容的碎片化加大了把关难度,而对于如何改善“把关人”缺位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认为需要新媒体运营者、新媒体用户和政府管理部门三方的共同努力。

3.新媒体“把关人”制度发展趋势研究

“把关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学界学者们关心的重点,学者如王梦娇、陆趣等结合信息技术实践提出AI通过学习能够成为未来媒体“把关人”的观点,他们认为AI进行的把关可以贯穿从文字信息的编辑与校对,到信息的真伪筛查与垃圾信息的剔除,再到对病毒式传播的预警与把控等环节。[3]另有学者丁聘、杨雪芳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对把关人制度的要求更加严格,“软硬兼施两手抓”和“事前审核与事后监督相结合”是把关制度的大趋势,同时完善政策条例和相关法规是宏观上的必然举措。

三、新媒体把关人制度发展趋势探析

(一)把关主体变迁:智能算法担任“把关人”

正如上文提到的智能算法在媒体把关中的作用已经受到学界关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中预测人工智能和5G商用将开启智能互联新时代。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智能+把关”将会成为未来媒体把关的新形势,届时呈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和个人接收的内容都将经过“智能把关人”的把关。2019年,我国的网民达到8.29亿人,且新媒体UGC模式让用都可以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由此产生的海量信息,传统“把关人”已无法处理,智能算法技术则能替代人类担负“把关”职责,目前新媒体平台正在使用智能算法帮助人类把关者处理信息。一是简单的内容生产编辑,如今日头条的人工智能体育记者小明抓取体育直播中的数据,编辑生成简短的体育新闻。二是内容的筛选推送,无论是微博热门还是今日头条推荐,背后都要经过人工智能的把关,为用户推送喜欢的内容,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描述,假如你刚和男友大吵一架,负责音响系统的算法就会立刻发现你内心的情绪波动,并根据它对你的个人以及整体人类心理的了解,自动播放适合你的歌曲。[4]三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监督,主要是对文章进行查重保护原创以及过滤有害信息。人工智能为新媒体时代的内容把关提高了效率,让新媒体获得更优质的内容传播效果。未来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把关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把关层次颠覆:媒介工作“迎合”个人兴趣

传播学专家休梅克在他的著作《大众传播研究》中提出把关研究的五个层次,社会体制、媒介制度、媒介组织、媒介工作和个人。他认为不同的层次对媒体把关的影响程度不同。

根据休梅克的把关层次模型可知个人对把关结果的影响力最小,这在传统媒体时代适用,而在网络媒体时代,把关权力被突破,个人对把关结果的影响力逐渐增强[5]。用户至上已经成为内容生产者的口号,新媒体开始根据兴趣划分内容,媒体工作开始“迎合”用户兴趣推送内容。算法技术的出现让“迎合”更盛,克服原本兴趣分类过于泛泛的弊端,以个性化推送取而代之,而个性化推送遵循的不再仅仅是宏观层面上的规则和制度,而是用户画像。把关层次颠覆现象表明,未来把关的标准会发生改变,在遵守法规政策的范围内,对把关影响力最大的将是用户而不是媒体,当媒体对该生产和传播哪些内容为难时用户的行为数据会起到决定性作用[6]。

四、结语

正如库兹韦尔定律所阐述:“技术力量的指数级增长,必将让更多超乎我们想象的极端事物以更短的时间出现。”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正在改变着媒体把关体系的发展路径,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把关人”理论,不仅需要重新定义“把关人”,把握把关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更需要有关机构制定新的把关规则以适应改变。

参考文献:

[1] 【美】休梅克著,张永华注释.大众传媒把关Gatekeeping:中文注释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汤戌.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新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 2016(20)185-186.

[3]王梦娇,AI:智媒时代的“把关人”[J].新媒体,2019(3)94-96.

[4]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今日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5]晋晓兵,杨芳芳.网络时代的新闻把关——兼议博客、播客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J].新闻实践,2006(02).

[6]徐光胜,李新颖,朱志勇.浅谈手机在危机传播中的应用[J].新闻传播,2006(01).

猜你喜欢

把关人算法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
算法初步知识盘点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同桌宝贝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