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名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老北京吃食

2020-04-21

餐饮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灌肠北京

炸回头、它似蜜、三不沾、甘露、驴打滚……这些都是什么吃食儿,你知道吗?假如不是“老北京”,恐怕真的很难从名字里看出来,今儿咱们来数数那些“只看名字,绝对猜不出它是什么”的老北京吃食儿!

驴打滚

清朝的雪印轩主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描写了驴打滚:“红糖水馅巧安排,黄米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进一步指称:“黄米粘面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豆面中,成球形,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議之称也。”雪印轩主很详细地描写了驴打滚的制作方法,同时也说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叫驴打滚?不可思议。”关于驴打滚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艾窝窝

艾窝窝制作时的主要食材包括,糯米粉(江米)和面粉制成的外皮。其内包的馅料富有变化,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药泥等营养丰富的天然食材,质地粘软,口味香甜,色泽雪白,常以红色山楂糕点缀,美观、喜庆。因其皮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窝窝。

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炸灌肠

理论上讲,一种食物被称为肠,总要有肉或是肠衣吧?否则怎么能称之为肠呢?可您看看这个叫做灌肠的灰灰的淀粉坨子——绝对分不出肠衣和内容物。切片煎炸后往您面前那么一“搁,嘿,似乎是为了嘲笑人类对“肠”字的理解。其实,早年间老北京街头卖的灌肠还是有肠的,做法也与如今迥异。这还要从灌肠的起源说起。炸灌肠其实是满族菜品煎炸鹿尾的变种——切片煨味儿,然后随煎随吃,那会儿满汉人通吃。有食文记载,慈禧太后也好这荤口。后来,吃的人越来越多,鹿尾越来越少,加上北京地理位置的限制,因此替代炸鹿尾的一道菜就应运而生了。最早出现的替代品是猪肥肠,以面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这一代的灌肠其实还是比较接近炸鹿尾的。到了晚清,中国社会动荡加剧,民生衰微,灌肠便改用淀粉加上红曲和香料灌在猪小肠中成型。此时,也算还有肠的影子。此后经历了战乱,灌肠更随之简化,把肠子和红曲也省了,只用香料水调和的淀粉面蒸熟成坨,再切片煎。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灌肠——深灰偶尔泛白,既无荤腥也无肠衣。

面茶

关于面茶,清朝的《随园食单》记载:熬粗茶叶汁,炒面兑之,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不过现在的面茶制作方法已经与清朝时完全不同。

老北京面茶是将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喝面茶讲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面茶很烫,其实用吸溜更加恰当。碗里的面茶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有面茶,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味道。

懒龙

北京的民俗中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这一天离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很近,惊蛰之日民间的记载是:桃始华、仓庚鸣、候鹰化为鸿。二月二,在民间的记载中这一天也叫“青龙节”,相传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懒龙,也只有在,这一天才最合时宜。吃了懒龙后的男人们就没有了猫冬时的慵懒之态,雨水渐多繁忙的农事也就开始了。所谓懒龙,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放上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家人分而食之。

羊眼包子

羊眼包子听着有点吓人,第一个反应是用无数羊眼睛包的包子。事实上,羊眼包子里面一个羊眼睛都没有,它只是因为个头小似羊眼,所以人称羊眼包子。别看包子小,但馅料多样,深受人们喜欢。传清代康熙皇帝曾食用过羊眼包子,故而出名。

御青方

青方腐乳(青方)就是臭豆腐乳,是真正的“闻着臭、吃着香”的食品,有的人就好这一口。以北京百年老店王致和所产的为代表,发明者是安徽人王致和,这里还有个故事:王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名落孙山的他在京租了几间房子,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准备再考,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秋天,王致和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它似蜜

它似蜜是清真菜系中很有特色的小吃。以羊肉为主要原料,烹饪以软炸为主。特点是形似杏脯,色红汁亮,肉质柔软,食之香甜如蜜。“它似蜜”是清宫御膳菜肴。据传,在慈禧太后执政时期,因她好吃各种口味的菜肴,所以宫廷厨师总要设法经常换花样。有一次御膳房厨师用羊里脊肉、甜面酱和白糖烹制了一道又香又甜的菜肴,慈禧吃后非常满意,便招来厨师询问是什么菜,厨师不敢贸然回答,请求赐名,慈禧笑答日:“此菜甜而入味,它似蜜。”从此,就称此菜为“它似蜜”。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北京清真馆的传统名菜。

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就是豆馅烧饼,和普通烧饼不同,“蛤蟆吐蜜”烤的时候在边上自然裂开一个大口子,活脱一张笑哈哈的蛤蟆嘴;里面棕黑甜膩的豆沙翻吐出来,像是耷拉在嘴边的舌头,周围还裹着密密麻麻的白芝麻。

甘露

从字面看这俩字儿,北京人也犯蒙,但是一开口:“喝粥,就点儿酱甘露”,一准就懂了其实甘露就是老北京人最爱的咸菜,有的也叫它“地螺丝”、“宝塔菜”、“地环”。京西的老百姓还有酱制甘露的习惯,主要是用京西老黄酱的酱稀及其“酱油”腌制。腌制好的甘露色泽金黄,口味咸鲜,酱味浓郁。据说慈禧西行吃到了百姓家的酱甘露,她赞不绝口并令御厨师到前门外“六必居”定点研制。

盆里蹦

乍听这名字,以为是鱼?还是虾?其实都不是,这正是老北京人家的吃食。主要食材:棒子面。这可是北京人最常吃的粮食,但天天做贴饽饽、蒸窝头之类的饭食也总是有个够的,所以用尽心思,变着戏法,弄出花样来。其实就是把棒子面和好了,弄成小丁放到撒有干玉米面的盆里,双手持盆摇晃,不让刚切好的丁再沾到一起。摇出一个个筋道的小疙瘩。因为摇的时候,小疙瘩会在盆里上下跳动,所以,盆里蹦的名字就是这么“蹦”来的。玉米面的小疙瘩不太好熟,得多煮會儿,水不要太少了,要不然煮出来就变成粥了。传统的吃法是在刚捞出的玉米面疙瘩里浇上预先调好的韭菜花、芝麻酱、辣椒糊(油)等体料……吃时再用肉末炸酱干拌,一碗热乎乎的地道老北京小吃——“盆里蹦就摆上桌了。

三不粘

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汉族传统名之一,是用鸡蛋、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的。它色彩金黄,味道甘美,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这也正是它为什么叫“三不粘”的缘由。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安阳,安阳县令让厨师精心炒了一盘桂花蛋献给皇上。乾隆爷十分高兴,当即下旨将桂花蛋赐名“三不粘”。并让县令把制作方法进献御膳房了,从此三不沾成了一道御菜。如今京城的“三不粘;”这道菜肴做得最好的,大概要数北京的同和居饭店了。

炸回头

炸回头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特有的品种,类似饺子。此食品形状好像元宝馄饨,颜色金黄,表皮焦脆,馅香鲜美,透亮,外焦里嫩,味道咸香。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姓金的一家人在沈阳北门里开设烧饼铺谋生。因为经营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节,生意更加萧条,时至中午尚不见食客上门,店主茫然,遂将铁匣内几枚铜钱取出,买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馅,

将烧饼面擀成薄皮,一折一叠地包拢起来,准备自家过节食用。这时,从外面忽然进来一位差人,进店见锅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经品尝,品味甚佳。这位差人当即告诉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馆驿,众人食后齐声叫绝。此后,这种食品一时名声大振,官民争相购买,生意日趋兴隆,故而取名“炸回头”。

炒肝

所谓炒肝并不是炒的,而是煮出来的,而且除了肝,还有肥肠,肥肠一般还比肝更多一些。最后放淀粉,因为比较浓稠,要不停搅拌,还是挺有“炒”的感觉的。“炒肝儿”是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白水杂碎以切成段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由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日久不受欢迎。于是店主将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儿”,一时间在京味小吃中别树一帜。

炒红果

虽然叫炒红果,但其实是不用炒的,而是用糖水煮出来的。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更是酸酸甜甜,是很地道的北京美味。

炸咯吱

北京著名的特色传统小吃中,有很多炸货,炸咯吱就是其中之一。炸咯吱分为软炸和脆炸,吃在嘴里又酥又脆,“咯吱咯吱”作响,兴许就是“炸咯吱”名字的来源吧,一般人们管它叫“咯吱盒”或“馅炸饴”。

炖吊子

作为满汉传统小吃,炖吊子的名字由来已久,早先用的炊具叫铫(diao四声)子。它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容器,有陶瓷也有金属的,边上有三个爪儿,还有一个流儿,类似于壶嘴儿,可以吊在空中,底下生火,可以烧水也能煮饭,人们就叫做炖铫子,后来渐渐演化成为了一道知名小吃。炖吊子是用砂锅慢火煨炖,猪肠、肺、肚、炸豆腐等食材切块儿后下锅,慢火炖至软烂入味。除了炖肉的作料儿之外,食用时无需再添加小料儿。

苏造肉

早在《食在宫廷》这本书里就曾记载过苏造肉这道菜,书中曾解释道苏造肉原名叫“苏灶肉”,即苏为苏州,灶指的灶房,苏灶誉满宫廷内外,所以苏造肉更是老北京人的心头爱。而对于苏造肉的做法,相较于平时我们吃的家常菜来说要复杂得多,第一步就是要用老肉汤来烹饪,而第二步就是要用丁香、肉桂、豆蔻以及广皮等十多味中草药碾磨成粉末放入布袋中入锅熬制,并且还要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盐、酱油等调料,打造出特殊的苏造汤。再将肉漂洗干净放入锅中,当老汤开锅后肉变色时,即达到了八分熟再捞出放入调制好的苏造汤中煨熟,大概时长达到两到三小时,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诀,做出来的苏造肉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吃起来也会细细品尝到其中的不同滋味。刚出锅的苏造肉肉质软烂,汤色更是诱人,并且吃上一口能品味到其醇香的口感和丝丝药材的清香味道,口口下去都能感受到肉汁在嘴里迸射开来,

一点也不会感觉油腻或者是吃得心里烦闷,所以它被称为老北京的心头爱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麻豆腐

麻豆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小吃,普通百姓爱吃,有钱人也爱吃,很多人吃得上瘾,梨园界名角大腕,也都好吃这一口。著名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家炒麻豆腐讲究,要用羊腰窝肉切成小丁,再配上青豆、咸雪里蕻、胡萝卜丁,炒时用香油先将配料炒到八成熟,放在一边备用,然后再用香油、黄酱等炒麻豆腐,炒出香味后放入辅料,翻炒至粘糊,上边再浇上热辣椒油。马先生和梅兰芳先生是好友,知道梅夫人爱吃炒麻豆腐,每至冬季,马先生常把炒好的麻豆腐亲自送到梅家,常是用一个大白手绢提着,一进院就喊:“大嫂,我给您送您爱吃的炒麻豆腐来了。”梅夫人也要到院内迎接,并说:“让您费心了,三哥。”“费心”二字,说得很有“分寸”,如果说“破费”就不恰当,对马先生亲自送来,说“费心”更珍贵。麻豆腐出自旧京的粉房。粉房原来是出产粉皮淀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随碾随加水,同时这豆子就分成了三种东西。顶细的成了豆浆,是正品,用来做淀粉;顶稀的成了汁儿,即是豆汁;中间一层稠糊凝滞的暗绿色粉浆,装入布袋加热一煮,滤去水分,就是麻豆腐。

猜你喜欢

灌肠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的河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自拟中药方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5例
栀子金花汤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