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式平力保永修“大粮仓”

2020-04-20陈前金

旗帜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同治大水水灾

陈前金

江西省永修县有宜农耕地55万亩,年产稻谷25万余吨。很多人都知道永修县是江西省的“大粮仓”,却很少有人知道,20世纪50年代中期江西省人民委员会邵式平主席力保永修“大粮仓”的故事。

永修县地处修河、潦河、赣江、饶河4河下游的鄱阳湖畔,沿河两岸及滨湖地带地势低洼,每年夏秋,暴雨连降,山洪暴发,河水暴涨。若遇长江、赣江涨水,上泄下顶,白浪滔滔,一片汪洋。

修河,古称建昌江,又名修水、修江,为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以其水行修远而得名。修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发源于幕阜山下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铜鼓县,流经九江、宜春、南昌三市的12县区,干流总长357公里,流域面积14797平方公里。潦河是修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宜丰县九岭山南麓,流经宜丰、奉新、靖安、安义4县进入永修县,在永修县城山下渡与修河汇合,全长148公里,流域面积4376平方公里。赣江为江西省第一大河,由南至北纵贯江西全境。赣江上游称贡水,源出东面部山地,流经赣州市汇合章水后称赣江,全长766公里,流域面积8.4万平方公里。其中,永修县境内长约18公里。饶河,又名都江,是江西五大河流之一。北支称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东北部大洪岭;南支称乐安河,发源于婺源县北部大庾山、五龙山南麓,全长313公里,流域面积15456平方公里。其中,永修县境内长约22公里。

永修县历史上水灾频繁。据《永修县志》记载: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大水冲毁民屋城郭,淹没庄稼。元至治二年(1322年),大水,山崩。明洪武元年(1368年),修河水暴溢。永乐十年(1412)年,夏涝,漂没民房;永乐十三年,夏水冲坏民房,淹没庄稼。洪熙元年(1425年),夏水浸伤庄稼。宣德八年(1433年)水灾。正统五年(1440年),初夏霖雨;正统十二年水灾,民饥。弘治六年(1493年)、弘治七年、弘治九年皆大水。嘉靖元年(1522年),五至八月大水,“舟航入市,漂没民舍不计其数”;嘉靖十二年,二至五月淫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大浸,漂没县门屏墙十余日,居民架木以渡,庐舍、场谷,一皆漂散;万历三十七年大水入城,淹没县堂40余日。清顺治四年(1647年),大浸,米石银7两,道殣相望。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夏,大水。雍正三年(1725年)秋,水灾。道光三年(1823年)、道光七年、道光十一年、道光十四年、道光十七年、道光十八年、道光十九年、道光二十年、道光二十一年、道光二十二年、道光二十四年、道光二十八年、道光二十九年、道光三十年均遭水灾。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三年、咸丰六年、咸丰八年皆遭水灾。其中咸丰八年五月,城内水深丈余,圩堤溃决殆尽。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二年、同治四年、同治五年、同治六年、同治七年、同治八年、同治九年均遭水灾。光绪元年至光绪五年(1875—1879年),连年遭水灾,其中光绪三年特大洪水冲毁县城东、北两楼;光绪八年,大水冲决圩堤;光绪二十七年,洪水浸入县城。民国六年(1917年)大水灾。民国八年,水灾。民国二十年发生六十年内罕见的大水灾,全县六个区均遭灾害,尤以一、二、三、五区遭灾面积最广,溃决圩堤40余座。其中一区有何公、朗湖、郭东等10余座,二区有三角、青湖、原槎等20余座,三区有鸦雀、下洋等10余座,六区白京圩亦溃决。淹及240余村,8000余户、房屋9000余间,淹没洲地田园469094亩。民国二十一年,水灾。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一、二、五、六区均遭水灾。民国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大雨倾盆,洪水泛滥成灾,溃决圩堤38座,受灾农田26万余亩,房屋倒塌2371栋,冲走37栋。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永修县发生历史上罕见洪灾,洪水漫决全县所有圩堤,水位高、时间长,造成了严重饥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永修县连续几年遭受水灾,其中以1954年、1955年两年灾情最为严重。1954年,从4月下旬起,连日暴雨,水位逐日上涨,全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抢险抗灾。期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邵式平主席两次来电慰问,大大地鼓舞了抢险队伍的情绪。6月18日,河水暴涨,至20日水位涨至22.59米。全县14座大小圩堤均被漫决,县城所在地涂埠镇也被水淹。全县干部在县委统一领导指挥下,组织大批船只将灾民分批抢救至涂家埠火车站等地势较高处和新建县乐化乡安置。在涂埠火车站搭起临时帐篷供受灾群众居住。为保证灾民的食品需要和健康,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组织相关单位设立了粮油供应组和临时医疗队。

7月3日,以邵式平主席为团长的省人委水患地区慰问团分赴各灾区慰问。是日,邵式平及第一分团团长龙标桂、副分团长蒋今清等亲赴永修县三角、九合等灾情严重地区慰问受灾群众。邵式平在离开永修前,对永修今后如何战胜灾害,恢复生产等问题作了具体指示。此次水灾,全县漫溃圩堤14座,倒塌决口264个,冲毁农田2万余亩,被淹田地26.3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53.4%。受灾人口7.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数65.2%。灾情发生后,邵式平主席指示人民政府先后向灾区发放4次水灾救济款,总额3478亿元(旧币,折合新币3478万元),4万余斤救济粮(大米),同时借给灾民湿谷200余万斤,银行向灾区发放救济贷款10亿余元(旧币,折合新币10万余元);卫生部门用于免费医疗经费1.2亿元(旧币,折合新币1.2万元)。这些举措,保证了灾民的基本生活和身体健康,稳定了灾民的情绪,增强了灾区干部和广大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

1954年圩堤倒塌后修复不到半年,1955年夏,永修县又一次发生特大洪灾。从6月19日至23日,连续5天大雨,总雨量达451毫米,山洪暴发,修河最高水位达22.81米,超过1954年水位0.22米。永修县委、县人委组织6000余名劳力进行了5昼夜的抢救,但终因洪水太大,致使全县14座大小圩堤溃决,倒塌决口257个。灾后统计,此次水灾受灾田地27万亩,人口7.8万余人,死亡耕牛134头,倒塌房屋1800幢,损毁粮食100万公斤,死亡5人。

永修县三角乡四面被修河主、支流包围,圩堤全长26.87公里,耕地面积2.7万亩。连续两年水灾,使三角圩成了三角湖。1955年8月5日,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作出决定:放弃三角圩,将圩内6000居民迁移他乡,并成立了移民安置委员会,在三角乡开展思想动员工作。8月9日,永修县人委将放弃三角圩的报告呈报九江专署和江西省人民委员会。邵式平主席看到永修县人委的报告,大发雷霆,捶着桌子说:“三角圩是粮仓,当地老百姓都说‘三角圩收了谷,狗都不吃粥,历朝历代受灾那么严重都没有放弃,我们人民政府怎么能放弃?”由于邵式平主席的反对,永修县人委关于放弃三角圩的意见被否决。

经邵式平主席批示,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当年共发放救济款124万元(以下均为新币)用于救济永修县水灾灾民。1955年冬季,永修县掀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复堤堵口高潮。江西省水电厅拨款86万元、江西省粮食厅拨粮80万斤用于复堤堵口。九江地委、专署动员都昌、星子、湖口、武宁、瑞昌等县民工7619人来永修县支援复堤堵口。其中,星子、武宁共2000多名民工被分到九合圩支援,都昌、湖口、瑞昌共5000多名民工分到三角圩支援。加上永修县本县的男女劳动力,共有26500余人上堤复堤堵口。从1955年11月20日至1956年1月15日,历时57天,胜利完成復堤堵口任务,总土方达265万余方。经过这次修复,九合、三角两圩此后几十年再没有发生过圩堤溃决。

抚今追昔,重温江西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邵式平力保永修“大粮仓”的故事,我们不禁感慨,正是由于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打下的基础,我们的经济社会才能取得今天骄人的成就。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本文选自:党史文苑 2019年12期)

猜你喜欢

同治大水水灾
便秘、痔疮要“同治”
那一年大水
白色区域闹大水灾
看 秋
奇怪森林
荒唐同治讲信义
水灾后规模畜禽场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
昏君同治为何名声不坏
菲律宾遭遇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