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历案”学习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2020-04-20刘妍晨

科教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习目标

刘妍晨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基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学习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占据课堂主体,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高考的压力使得教师将知识结构的完善作为目标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难题,崔允漷教授从“教师期望学生掌握什么”出发,提出了“学历案”的教学理念。基于此,本文则以语文教材中《登高》一课为例,探究“学历案”学习目标的确定与叙写,以期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 “学历案” 学习目标 确定 叙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68

The Determin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the "Academic Record Case"

——Take "Climbing" as an example

LIU Yanchen

(Graduate Schoo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s based on three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process and method,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 to build learning objectives. But in the actual teaching, teachers still occupy the main body of the classroom, especially in the high school stage; the pressur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kes teachers regard the improvement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s the main or even the only goal. In view of the new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fessor Cui Yunqi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degree c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at teachers expect students to master".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Climb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determin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learning objectives of "degree cas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Keywords "degree case"; learning object; determine; narration

學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发展,围绕某一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专业化预设的方案。一份完整的学历案通常包括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练习、学后反思等。相较于传统的教案,学历案打破了教师占据课堂主体的局面,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提供了载体,同时也为教学实践过程提供了监测数据。

学习目标是学历案编制的依据,也是扭转教与学的关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学历案中,教师需要确定并叙述学习目标,这样才能预期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以及应获得的学习成果。接下来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登高》为例,说明“学历案”学习目标的确定与叙写过程。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合到客观物象之中,通过描绘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深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慨叹。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中,需要将诗词的内容与诗词的情感相结合,从多维度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第一,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教师需要综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参以及学生学情对目标进行梳理。首先从课程标准来看,教师需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诗词阅读过程构建框架,并形成基本的学习期望。其次从教材教参来看,学生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一是通过自读全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解释字词;二是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能够理解诗人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以及绘景、抒情的方法;三是通过独立思考能够写出本词以及其他相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最后从学情来看,高中生对杜甫其人、其诗并不陌生,并且能够准确说出杜甫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以及沉郁顿挫的诗词风格,但是在具体描绘中却缺乏深层次的认识。过去学习古诗词,学生更多的是背诵、记忆,对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缺乏关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诗词诵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词内容的思想内涵,并根据情境融合鉴赏诗词的艺术风格,体会诗词的审美意境,提升其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明确学习目标叙写中的四个主要元素,即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其中行为主体自然是学生。行为表现则是学生在诗词阅读中应学到什么,以及怎样完成学习,在《登高》一诗中,学生需要把握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并通过诵读、翻译、分析、讨论、对比、鉴赏等方法完成阅读。行为条件则指学生完成阅读的方法与途径,即学生需要通过课前阅读完成字词的突破,并通过查找资料对杜甫的生平进行回顾与复习,确定诗词创作的时间,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在课上有感情诵读诗词,对落木、长江、猿啸、哀鸟四个主要物象进行深入解读,并通过小组讨论解读物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物象说明诗歌景、境、情交融的特点,重点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品味作者的深沉悲情;对比杜甫的《春望》等诗词,总计其整体诗词风格,并提供采用情景交融手法描写的诗词,对比分析作者诗词创作手法。行为程度,可以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等字眼中领悟诗人老病孤独,身世凄凉的现实,以及眷念家乡、亲人,忧心国家的心情;围绕诗词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情感升华,从而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通过类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种常见的诗词创作手法,并以此为经验鉴赏其他古诗词。

第三,明确学习目标叙写步骤。(1)分析要素,找出核心概念。《登高》一诗主要描写的是作者登高所见之景以及所抒之情,核心概念是阐述作者在描绘秋日江边空旷寂寥景致的过程中所表达出的复杂情感;关键词有疾风、哀猿、飞鸟、落叶、长江、浊酒等。学生需要通过诗词内容,把握作者写景与抒情的基本要素,并能够通过主观体验与想象,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所处的境地,体会家国破碎、老年多病、登高伤怀的凄凉心情。(2)分析行为表现,教师需要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在学生理解发生阻塞困顿的地方,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入体会,例如“风急”让人心里发冷,彻骨难挡;“天高”则体现空旷辽远,凸显人的渺小与孤单;“猿啸哀”可以配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体会,暗示人的悲傷;“鸟飞回”体现的是人的盘桓、流浪与无处可栖;“落木”则暗喻诗人命运飘零,生命短暂……由此可见作者的每一个意象、情境的勾画都在营造苍凉壮阔的意境,体现沉郁悲怆的情怀,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与需要通过对诗词学习过程的构建,分析学生精读的具体表现。(3)确定行为条件。根据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构建教学过程,渗透学习方法与途径,以创设学习目标的实现条件:利用投影画面导入新课,在画面中通过声音的描述配合画面的转换交代诗词创作背景,让学生在凄怆满怀的氛围中了解作者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悲惨境遇;指导诵读,通过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各自的关键词,进行精细阅读,并通过各联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情感递进与转折的过程;迁移延伸,为学生提供相似的古诗词,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等等,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4)确定行为表现程度。根据行为表现与行为条件设计可观察、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诗词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其中基础知识的行为表现程度可以利用书面书写考察的方式进行检验,诗词解读与鉴赏能力,以及情感的发展可以通过鉴赏练习以及口述阅读体会等方式进行确定。(5)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通过对《登高》这一课学习目标的探究,最终确定为:正确朗读并书写诗词,把握诗歌中的物象,体味情景交融的表达风格;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发展诗词鉴赏能力与审美素养;体会杜甫个人际遇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通过《登高》这一课的学历案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并且在这一目标下形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让我更深刻的了解到学习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是学历案设计的关键环节,目标的设计引导着后续教学的展开效果。其关键的途径就是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和细化。学习目标一旦确定,也就使教师的教学思路变得清晰,学生的学习方法变得明确,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四,反思与对策。我在利用学历案的初期,对于其设计方式存在着诸多疑虑,尤其是在习惯了教案的教学模式情况下,对于学历案的构建更是难以理解。通过《登高》一课进行学历案教学过程的实践,我开始反思在传统教案模式下学习目标设计的缺陷以及对策。

首先,在通常情况下,对于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教师只需要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客观学情,设计多重目标即可,不需要经过繁琐的确定与叙写,教师主要从主观经验入手,结合课程目标的基本框架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套用,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与目标的契合度。所以在学历案的设计中,教师不仅要根据课程目标对学生提出语气目标,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主观需求设计更加详细、完善的学习目标。

其次,在传统教案模式中,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是分隔的,教师根据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流程,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尤其是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更加强调简洁与效率,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需要围绕教师的讲解进行,其中诗词背诵是关键,而对于作者情感的抒发以及创作手法的分析则更多是形式化的掌握,缺乏情感依托,这使得整个诗词的教学都围绕着考试进行。但是《登高》这一课的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则打破了这一局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将教授、学习与评价相结合,这其中学生占据了主体位置。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主体的需求设计预期目标,学生则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完成对诗词的解读教学。而评价则需要围绕目标进行分析,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在评价中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机会。由此可见,在学历案中学习目标的确定与叙述对于学生主体价值的体现以及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历案中学习目标的确定与叙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探究与应用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与分析虽然能够为学习目标的完善提供指导,但是要想真正体现学历案的教学应用价值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与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习目标设计的过程,完善学习目标指导价值,提高学历案教学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菲.解读古诗《登高》[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211.

[2] 顾成华.“学历案”突出自主学习,践行核心素养[J].中学数学,2018(22):68-69.

[3] 唐凤.“学历案”学习目标的确定与叙写——以生物学科为例[J].江苏教育,2017(03):63-64.

[4] 胡立根.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分析与价值实现例谈——以《登高》教学为例[J].语文月刊,2016(03):34-37.

猜你喜欢

学习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在中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与运用
试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
编织英语课堂交往的经纬线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规避“男生危机”现象
数学学困生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