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双关爱”机制的构建与思考

2020-04-20叶烨

科教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时代实践

叶烨

摘 要 高校“双关爱”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措施有效、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关爱机制,对关爱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和关爱学生工程,形成关爱的合力。“双关爱”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服务,“双关爱”的效果取决于全体关爱者致力于关爱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严管理与“双关爱”相辅相成,共同助推师生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关爱机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01

Abstract The mechanism of ca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bodies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aring mechanism with clear responsibilities, effective measures, perfect system and strong guarantee, make overall planning and unified deployment of care work, implement the project of caring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form the joint force of care.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care is to educate people. The effect of caring mechanism depends on th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consciousness of all the caregivers. Strict management and caring mechanism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new era; caring mechanism; practice

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兴起和国际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信息资源持续爆炸,各类观念不断交锋,多元思潮激烈碰撞。面临复杂的局势,高校师生在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关爱教师和关爱学生机制(简称 “双關爱”机制),关爱教师发展,充分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关爱学生成长,热忱服务于学生的成才,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1 构建“双关爱”机制的现实意义

(1)延续“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仁者爱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双关爱”机制是人本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立场的体现。一方面,高校构建“双关爱”机制,通过实施一系列关爱举措,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做到“以人为本”,可以赢得师生的更多认同,师生的高度认同是教育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2)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尊师重教是中华优良传统,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体现了对教师的无上崇敬。习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基于对教师为教育之本的的认识,高校建立关爱教师机制,首先让教育者受关爱,把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点燃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并将这份热情转化为关爱学生的不竭源泉。

(3)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高校必须始终以“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一批又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双关爱”机制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之一,是高校将立德树人之时代使命转化为自觉行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双关爱”机制的架构与实施

“双关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措施有效、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关爱机制。有效推进高校“双关爱”机制的架构与实施,要坚持教师、学生“双关爱”“两手抓”。其中,教师兼具关爱者和受关爱者的身份,关爱教师是“双关爱”机制的逻辑起点,是决定关爱学生机制能否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关爱学生是“双关爱”机制的价值旨归,是高校育人导向和办学价值的根本体现。两者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但又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2.1 “双关爱”的组织运行

遵从机构精简的原则,“双关爱”的组织机构可以不单独设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是“双关爱”的组织机构,负责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并建立常态化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党组织书记为主要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负责“双关爱”的实施,并建立定期例会制度。高校领导班子要深入“双关爱”第一线,以高度负责的事业心感染师生,以细致入微的情感关怀打动师生,赢得师生的最广泛的支持。宣传、学生、组织、人事、教务、后勤、工会等部门要在学校“双关爱”机制的框架下分别制定相应的关爱措施,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学校将服务对象的评价纳入二级单位、各级干部的年度考核,将“双关爱”工作的进展情况列入二级党组织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年度述职的项目,将是否关心学生人格发展等内容列入教师业绩考核的指标等,这些举措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双关爱”落到实处。

2.2 “双关爱”的体系设计

当前,各高校均采取有力举措关爱教师和学生,但是,相较运行成熟的教学、学生、科研、学科等工作而言,关爱工作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日常工作比较零散,甚至停留在表面,对关爱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考虑不够,谋划不多,学校的关爱氛围还不够浓郁,尤其是关爱教师工作还没有明确提到议事日程。亟需梳理并建立“双关爱”体系,对关爱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形成关爱的合力。

(1)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思路下,谋划关爱教师工作,强化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组织关爱,以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制定系列政策,创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和职业认同感。积极打造教师民主权利维护工程、教师职业成长促进工程、教师身心健康关爱工程和教师幸福生活保障工程,在思想、生活、事业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引领、关心和帮助,妥善解决教师在权利维护、职业成长、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创造更多条件助力教师发展,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福利水平,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对职业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健全教师意见建议征求制度、健全教师诉求积极回应机制,促进教师民主参与管理,把教师关爱工程打造成为暖心工程、聚心工程。

(2)实施关爱学生工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生命线,积极培育关爱文化,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丽水学院为全面推动关爱学生工程,提出了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的目标。该校优化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四全”学生指导服务体系,实施选专业、选课程、选老师、选进程、选方式的五选机制,打造环境最生态、管理最民主、服务最贴心、选择最自主、学习最适宜、成长最和谐的,以“六最”为特色的“最关爱学生的大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线、以成才为目标,实施“明德”“笃行”“暖心”“逐梦”“卓越”“生本”等六大工程,确定了28个大项、120项具体任务,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改善对学生的生活服务,完善对学生的成长辅导,拓宽学生的成长渠道,扩大学生的权利权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关爱、全过程关爱,使得学生从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就沐浴在浓厚的关爱氛围之中。

2.3 “双关爱”的保障措施

“双关爱”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制度、队伍、经费等的保障。高校要深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在民主管理、人事管理、绩效分配、评价考核、后勤服务等方面建立与“双关爱”相适应的长效机制,为“双关爱”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为“双关爱”的开展提供经费支持。按教育部要求配齐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党务工作人员、组织员、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增强队伍力量。制定一揽子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在静心搞科研的同时投入更多的精力关爱学生成长。共青团、学生会组织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以学生喜爱为主要标准推选出一批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由学校表彰;依托网站、两微平台、报纸等媒体,开设专栏,加大典型宣传和动态追踪,为“双关爱”工作提供舆论引导,推动关爱文化的形成。

3 对“双关爱”机制的思考

建立健全“双关爱”机制以后,在实践中还有几个环节需要重点把握。

3.1 形成“双关爱”的共识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双关爱”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服务,“双关爱”的效果取决于全体关爱者致力于关爱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因此,“双关爱”的理念不能只停留文件里,不能只出现高校决策层和少数中层干部的头脑里,全校上下都要明确“双关爱”是为了什么而做,怎么做,最终为了达到什么效果,处理好关爱教师和关爱学生的关系,形成广泛共识,并内化为行动自觉。

3.2 提高“双关爱”的实效

(1)扩大关爱的维度。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双关爱”机制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一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扩大受关爱的群体覆盖面。“双关爱”机制要面向全校师生,人人受关爱,人人关爱他人,平衡各类群体受关爱的程度。例如,当前,随着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党务干部尤其是机关党务干部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这类群体的关爱亟需提到议事日程。二是考虑问题的多样性,扩大关爱的各个层面。教师的心理问题、健康问题、家庭问题、个人发展等,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健康问题等都是关注点。对普遍受到忽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制定具体的措施,帮助教师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每位教师都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2)保持关爱的温度。习总书记指出,“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了。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層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度。”“双关爱”的效果,最终要由受关爱者来评价,其取决于高校是否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真正把师生的关切放在第一位,用温度暖热师生的心。一是推进“去行政化”。“行政化”在高校一定程度存在,行政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种现象容易挫伤师生的感情,与“双关爱”背道相驰。丽水学院在实施“双关爱”的基础上,把体贴入微的理念具体化,积极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办事流程,赢得了师生的普遍好评。二是力戒“呵呵式”。2013年“呵呵”当选网聊最伤人词汇,因为它缺乏真诚,显得敷衍。措施的生命在于有效的落实,如果把关爱工作当成纯粹的任务来执行,“呵呵”式地联系师生,应付了事,就容易流于形式,让师生“呵呵以对”了。唯有真心真情地做工作,才能拉近距离,提高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对学校高度认同、真心悦纳。

3.3 把握“双关爱”和严管理的关系

首先,关爱不等于溺爱、放纵。有的高校,把关爱学生体现在学位授予、论文答辩、考试管理“放水”,有的教师,把关爱学生体现在对上课玩手机、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这些是对关爱的错误认识,有违关爱的初衷。其次,严格管理的最终旨归也是关爱。严管理与“双关爱”相辅相成,共同助推师生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严格管理机制,在教师层面,全面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订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师德失范行为处置办法、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对教师的德行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惩治力度;在学生层面,严格执行学风建设、学籍管理相关规定,严抓考风考纪教育和违纪处理,从源头上促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增强学生成才成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丽水学院.关于实施教师关爱工程的若干意见.2018-09-25.

[3] 丽水学院.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十三五”规划(2016-2020).2016-12-29.

[4] 丽水学院.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十三五”规划(2016-2020)实施方案.2017-09-30.

[5] 丁式江.带着“暖意”当干部[N].人民日报,2014-09-18(5).

猜你喜欢

新时代实践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