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儿童古筝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0-04-20云榆桢

北方音乐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筝儿童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古筝教育迅速发展。但当今各种专业与非专业的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各种教学问题。尤其是儿童,因为年纪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许多概念难以接受,甚至还会造成许多学习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儿童古筝启蒙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希望帮助老师以及家长更好的引导孩子学习古筝。

【关键词】儿童;古筝;启蒙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7X(2020)05-0087-02

【本文著录格式】云榆桢.关于儿童古筝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20,03(05):87-88.

民族乐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传承价值。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因好听易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被奉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小孩送到培训机构学习古筝。但市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较难,导致各培训机构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儿童启蒙阶段的教学,因为儿童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许多概念无法理解和接受,容易造成许多教学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儿童古筝启蒙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希望帮助老师以及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古筝。

一、儿童开始学习古筝的年龄问题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四岁以前的儿童注意力和自制力都很差,难于开展正规的音乐教育。五岁以后儿童的自制力、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有明显进步,他们的模仿能力、理解能力和求知欲望也大大提高。因此一般说来,开始艺术教育的年龄至少是四岁,以五岁为宜。在古筝的学习中,左手的按滑音需要一定力量的支撑,而且还要对按弦的痛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决定了学习古筝比钢琴等一些键盘乐器要再晚一点。正常情况下,学习古筝五岁就可以开始,六岁为宜。

二、儿童对古筝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经常有家长说,希望孩子学古筝,但不知道他是否有音乐细胞,是否会感兴趣等等。其实孩子的大脑如同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靠后天的教育来精雕细刻。所谓的音乐细胞大多是靠后天的影响和培育而“长”出来的。所以在儿童的启蒙教学中,老师和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是对孩子兴趣的培养。

为提高孩子对学习古筝的兴趣,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要让孩子爱上古筝。在儿童的启蒙阶段,教师除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还要将所有的教学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才能使儿童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如介绍古筝的来源发展时,可多引用一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讲解古筝构造和名称时,多采用形象的诸如“岳山”样子像小山一样高起来,“琴码”像马一样背着琴弦,可以左右“跑动”来调节音高等。再弹奏一些具有古筝特色的小曲,如《浏阳河》有悦耳动听的流水声、上下婉转的滑音等,《小河淌水》有漂亮的琶音像仙女的竖琴,让孩子感受到古筝的独特魅力。再弹奏一些儿童熟悉的儿歌如《上学歌》、《新年好》等,让他们感觉到古筝音乐与他们的生活情趣密切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对古筝的兴趣和爱好。只有用古筝打开他们的心扉,让孩子了解古筝,爱上古筝,才能让他们产生对追求古筝艺术的动力。

其次,要让孩子长久地感兴趣并愿意每天坚持练习。孩子的天性永远都是“玩”,也许他们一开始会爱上古筝这个“玩具”,但要长久坚持,就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长期引导。孩子学不下去主要因为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坐不住;二是贪玩不想学;三是怕吃苦。针对前两点,老师上课时可以采取不同内容的变换交替,辅以各种音乐相关的小游戏,吸引孩子配合完成课时内容。如先是识谱、唱谱、打节拍,然后自己试着摸琴弦。初始阶段的练习曲比较枯燥,教学时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如勾托摸进,教师可以比方为爬楼梯,让小朋友比比谁爬得更稳。看看孩子弹的有点累了,就让他们站起来听听老师弹奏。学习中间,如果孩子们觉得枯燥而表现出明显不想继续的时候,不要强行继续上课,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停下来,走动走动、喝喝茶、吃吃点心,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跟孩子们聊聊天,讲一些励志的小故事或者做做节拍游戏,孩子喜欢蹦蹦跳跳,就弹奏几分钟节奏感强的音乐,让他们跟着节奏跳动,最后又引导孩子回到古筝的教学上来。这样既调节了孩子们的精神,借以消除疲劳和枯燥感,又培养了节拍观念,增强了他们的节奏感。至于第三点怕吃苦,是因为古筝需要按弦,儿童皮肉细嫩,手指容易起泡,学到按滑音时孩子会因为怕疼而不想坚持。这时候老师要告诉孩子,每次练习时间不要过长,要以次数多时间短的方式来练按滑音,在练按滑音时可以穿插一些既可巩固指法又是儿童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弹奏。这样相间地练习,既不会让儿童觉得太痛苦,也能增加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最后,虽然兴趣离不开好的培养引导,但每个孩子学习时还是受先天因素,有些孩子的接受能力敏锐,有些孩子则较为迟钝。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耐心细致,从正面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少批评。如发现孩子态度不够认真,手型也懒散时,就告诉孩子,刚才弹得不够好,是因为没提起精神,打起精神再来一次肯定就好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接受能力、家长期望等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安排相应的教学进度,从而提升每个孩子的教学效果。

三、儿童古筝教学中的技术问题

首先,是正确手型的教学。近年来,很多培训机构流行各种固定手型的方式,如手掌绑小球、手臂绑一支笔、手指绑针等。手型固然重要,但初学的孩子处于兴趣培养阶段,采取这些容易造成心理负担的方式,只会起到负面的作用,让孩子学习时肌肉紧张,心理反感。古筝演奏中最重要的两点是放松的状态和小关节发力。如教授大拇指“托劈”时,要求大拇指指干不动,利用关节带动指头动,用“点点头,指头动”等口语来锻炼儿童手臂、手掌、手指关节的支撑力,启发儿童掌握用力与放松的关系。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手指,如果发现后面几个手指太紧,就让他停下来,把手放下,完全放松,告诉孩子注意观察,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的手型才是正确的手型,所以放松很重要。还有一个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就是扎不扎庄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不能扎庄,会有依赖性,会影响后面的“提弹”以及“快速指序”。笔者认为其实不然,扎庄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时需要扶着墙一样,等你长大了走稳了,自然就不用不扶墙了。更何况有些乐句是适合扎庄弹的,扎与不扎弹熟以后是能自然转换的,比如弹到快板的地方,手需要轻快灵活,自然不可能扎着弹了。另一方面,扎庄对于起步阶段的手型固定很有帮助,有许多儿童从起步到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无名指和小指都是紧扣住的,而扎庄起步的孩子基本没有这样的问题。另外在儿童启蒙阶段,不要一味追求手型动作的完美,儿童手型动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教学时更应注重手型的放松与手指的发力部位和方向,当然一些通病是不允许的,如过分突手腕、手指僵硬、力量不通等。

猜你喜欢

古筝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美好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