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真的长头发》为例谈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

2020-04-20唐文慧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评价语言适度激励

唐文慧

【摘要】本文以教材《小真的长头发》教学为例,从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行性、导向性三个方面探讨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论述课堂评价在总结教学效果、调整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评价语言 激励 适度 导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7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1]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指导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观摩名师课堂,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或是充满活力,或是安静祥和,或是争先恐后,或是陶醉其中,这样的课堂气氛得益于执教者的课堂评价语言艺术。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教师应如何运用课堂评价语言。

一、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

心理学研究得知,激励性的语言可以点燃儿童智慧的火花,树立充足的自信心,激起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表现突出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一点很容易做到。但对于潜力生表现不理想时,特别是影响教学进程时,教师同样需要及时送上激励语言,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颗宽容的心,牢牢记住学生是学习中、进步中的人,并善于挖掘学生的长处,充分肯定学生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小真的长头发》这篇课文时,执教者在课中提问一名学生,但这名学生由于太紧张,讲话结巴,甚至有些语无伦次。当时执教者温柔地抚摸孩子的脑袋,微笑着说:“是不是很紧张?其实老师也很紧张,不过不要紧,我们慢慢来。”執教者激励性的语言,拉近了自身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得到信任感与安全感。听了执教者的评价之后,这名学生真的能一口气把想说的话表达完整了。

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并不是教师一味包容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甚至明显出错时故意弱化或者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巧妙地加以引导,有效地处理。如在“写作展示”这个环节,上台汇报的女生因为写作能力较差,写出来的句子不通顺、不具体,当她读文章时断断续续,意思不明确,大家听得云里雾里。执教者没有否定学生,而是温柔地说:“老师没有听清楚,你能再大声地说一遍吗?”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后,这名女生很自信地再说一遍,这次说出来的句子跟她第一次从稿子读出来的句子完全不同,由于经过适当修改,读起来比第一次通顺多了。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但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还使课堂为之一亮。

在名师课堂上,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树立学习的信心。“你的问题连老师也答不上来,你是一个小科学家!”“你想的和老师想的一样,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当孩子说得好的时候,教师真诚地说:“你说得比我好,真是了不起。”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二、评价语言要有适度性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3]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中国文化有“保底”和“传承”之功能。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作用,并将这些内容巧妙地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注意评价语言的适度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引导作用。

例如教学《小真的长头发》这一课,执教者让学生感受“小真的长头发可以晾衣服”这个神奇的画面时,有学生回答:“小真的长头发可以帮助妈妈晾衣服,一次晾完全家人的衣服,妈妈还谢谢小真呢。”执教者评价:“是啊,多神奇的头发啊,能帮妈妈做家务,真是个好孩子。”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串味的语言,不露声色地告诉学生帮妈妈做家务的孩子是个好孩子。这样的评价语言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到引导作用。

再如,执教者让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关联词写句子时,有学生写“她之所以有钱买冰淇淋,是因为她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了钱”。这样的句子在语法上是没有错误的,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语法上,显然有悖于部编版教材编排的意图——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适时评价:“你认为这样的做法对吗?”“如果句子后面再补上‘但这样做是不对的,就能把你的看法表达出来了。”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注重语文知识教学,更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落实新课标的指导精神。

三、评价语言要有导向性

俗话常说:“提灯的人,一定要走在前面。”教师作为提灯人,其导向作用不言而喻。这里所说的导向既包含对学生的导学,也包含着对教师的导教。好的导向性评价语言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学得轻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做到评价语言的导向性,就需要培养课堂教学的敏感度,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如在《小真的长头发》品读环节时,执教者发现有一名学生读得较好,在指名读环节有意请该名学生,学生没有辜负教师的期望,在音量、节奏、情感等各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听完学生的朗读,执教者露出惊喜的笑容,说:“从你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小真头发的神奇,让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遍。”听了教师的评价之后,同学们一下子找到读的方向,课堂马上活跃起来,评价语言真正起到导学作用。

再如在“合作学习,续说故事”这个环节,执教者提出问题:“小真的长头发还可以做哪些有趣的事情?”有学生回答之后觉得自己说得太离奇,因此补上一句:“但是,这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应该发挥“提灯人”的作用,评价道:“是的,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想象的特点,想象就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神奇的联想,创造出现实不存在的事物或景象。”这样的导向性评价语,让学生明白想象的特点,为后续的想象续编故事环节做好铺垫,在导教、导学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教师评价语言的导向功能,把学生引上预设的教学路线,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情感中与教材、教师产生共鸣。

总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源自于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4]教师只要细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怀着“下一节会更好”的心态不断反思、研究,培养教学智慧,教师的评价语言也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评价语言还会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学生“学”之路,也照亮自己的“教”之路。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翠翠,教师课堂评价用语的特点[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30)

[4]夏宇明,浅谈创设诗意灵动的数学课堂[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0)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评价语言适度激励
给评价语言套上语用“范儿”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