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伏鳟二的《黑雨》及其生态哲思

2020-04-19张琳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内容摘要:原爆作品《黑雨》以闲间重松一家为中心向人们讲述了被原子弹轰炸过后的广岛惨绝人寰的景象以及罹患原子病的患者的痛苦经历。被炸后的广岛俨然变成了焦土的城市、灰烬的城市、死亡的城市、毁灭的城市,在这死灰城市之上还有对于原爆受害者的嘲讽,这些均凸显了人们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然而,隐含在作品中的作者的反战思想、反核武器思想、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回归自然常态的对于生态的思考,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井伏鳟二 黑雨 生态哲思

原爆文学是指以长崎、广岛两颗原子弹爆炸以及其危害为素材,再现原子弹爆炸后的悲惨情景,反映日本国民对这场灾难的痛苦反思的文学形式。代表作有原民喜的《夏之花》、大田洋子的《尸街》、井上光晴的《地区的人们》、堀田善衛的《审判》、井伏鳟二的《黑雨》、大江健三郎的《广岛札记》、《人间褴褛》、《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等。井伏鳟二的《黑雨》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原爆作品。以往学者从如下方面对井伏鳟二以及《黑雨》进行过研究,首先就井伏鳟二本人的研究包括他的文学魅力、战争观等。其次就《黑雨》的研究包括叙事艺术的特色、悲剧色彩的凸显等。井伏鳟二以及《黑雨》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此,本文欲从生态美学角度对《黑雨》进行重新解读,以期发现不一样的《黑雨》和蕴含在作品中的井伏鳟二的生态哲思。

一.井伏鳟二以及《黑雨》

井伏鳟二是日本新兴艺术派的代表作家。出生在广岛县深安郡加茂村,自幼接受了家庭对文学的爱好的熏陶。虽然他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法文系时中缀,但是这为他的文学道路打下了基础。井伏鳟二的写作风格平凡中见高艺,使人读来感到真挚、感人。代表作有《山椒鱼》、《约翰万次郎漂流记》、《今日休诊》、《早稻田的森林》、《漂民宇三郎》、《黑雨》等。其中《约翰万次郎漂流记》获得直木奖,《今日休诊》和《早稻田的森林》获得读卖文学奖,《漂民宇三郎》获得日本艺术院奖。尤其是《黑雨》,这是一部深受文学界重视和读者喜爱的小说,获得了野间文学奖。《黑雨》是以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初以《侄女的婚事》为题连载在日本《新潮》杂志上,后改题为《黑雨》。小说以日记文学的形式以闲间重松一家为中心向人们讲述了被原子弹轰炸过后的广岛惨绝人寰的景象以及罹患原子病的患者的痛苦经历。井伏鳟二运用锋利兼含蓄的写作手法对被爆这一事件以及蕴含在此事件中的人和事进行了揭露、讽刺和鞭笞,给世人以警醒。

二.消失的家园

主人公闲间重松原在广岛一家军需工厂工作,近几年来他把自己也是原子病患者之事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侄女(矢须子,养女)的婚事。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谣传矢须子在广岛挨过炸、患有原子病。所以几次有人来说亲,但一听到这个风声,便纷纷退缩了。为了早日促成侄女的婚事,重松决定把矢须子的日记誊抄下来,再加上医院医生开具的健康证明一并交给主动来信求婚的介绍人。于是,随着日记的逐渐展开,当时的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展现在眼前。

“我们从被服分厂前面朝地方专卖局方向走去。这里是破坏殆尽的住宅街。电线断了,像绳制门帘一样吊在那里,砖瓦、门窗淹没了道路。……从市中心一带,可怕的火焰,像龙卷风似地直冲云霄,形成了特大的火柱。那是从各条街上冒出来的烟和火汇成一体,火和烟搅成了漩涡,烟又变成了拖着长尾巴的云。在穿过云层的火焰漩涡的周围,很小的火块,还有一种带火的东西,就像幻影一样散落下来。原来是房子的柱子、大梁和门槛等,被火焰漩涡卷上去之后,一边燃烧,一边往下掉。”[1](P50-51)被爆后的广岛成了一片火海,大火如同一头蟒蛇,吞噬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大火所到之处,无不毁之殆尽。八月十日,主人公重返广岛,看到更加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广岛市的建筑,全部烧个精光,四周的远景,举目可望。……整个市区的废墟上,只有几座大厦的残骸,烧成了木炭的木材和瓦砾,七零八落,一望无际。在这一片废墟上,到处有一点一点白色或黑色的东西在活动,那大都是在来回寻找遗骨的人们。这是多么凄惨的景象啊!……八月六日上午八点十五分,确实是天崩、地烧、人死。……广岛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1](P103-104)广岛俨然变成了焦土的城市、灰烬的城市、死亡的城市、毁灭的城市。海德格尔曾经指出,“‘家园意指这样一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惟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已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予。大地朗照着‘家园。”[2](P327)显然,广岛这片大地不再完好无损,这片被朗照着的家园也随之消失。走在恐怖的废墟之上,主人公闲间重松流露出了茫然失去家园之感。

除了大地家园的消失,人的丧失更加令人毛骨悚然。“没有一个人不流血。头上、脸上、手上,裸体人的胸部、背部、腿部,到处都是血。一个女人的腮帮子肿得老大,像钱褡子一样耷拉着,两手像幽灵似的向前伸着往前走;一个男人一丝不挂,那样子正像要进澡堂的浴缸里去一样,慢慢地弯着身子在走;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婴儿,一边叫着“给我水,给我水”,一边对着婴孩的眼睛吹气。”[1](P25)原子弹燃爆的刹那间,有的人被瞬间蒸发,有的人被烧成焦炭,没有当场死亡的人们也是各种惨像,人形扭曲了,简直不忍直视。闲间重松几天后重返广岛废墟之上看到的情形更加惨烈,“进入广岛废墟区域之后,走着走着,吹来了腥臭而潮湿的强风。……路边的尸体和白骨又渐渐地多了起来,不觉又走进了强烈的腐臭之中。简直是一个臭气熏天的活地狱!……”[1](P103)此时的广岛用尸街遍野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腐臭的尸体堆积如山,散发出恶臭,广岛俨然成了人间地狱。然而,在这片“地狱”之上,还零星散落着寻找亲人的人们的身影,愈发映衬地格外凄凉。比起肉体的丧失,人们精神上的丧失更令人心灰意冷。作为轻度原子病患病者的重松和庄吉听取医生的劝告,选择到池边钓鱼的方式来疗养病情。然后此时恰逢农忙时节,大家均因农事忙得不可开交。有的人便对他们的行为发出不理解的嘲讽,“您们两位这是在钓鱼呢?这么忙,您们倒是挺清闲的嘛!……啊,是吗?照您的说法,您跟那种以挨了原子弹作幌子的人不同喽!”[1](P13)听到这样的嘲讽,重松和庄吉心里满不是滋味。二人本来就是原爆的受害者,此外又作为应援者重返广岛,这样才罹患的原子病,本应受到尊敬的二人竟遭到如此無情的嘲讽,感叹世态炎凉。“我们想干活,想多干活。可是,大嫂子,我们一干累点的活,五脏四肢就会自然腐烂,就要闹出可怕的病来。”[1](P13)的确,作为七尺男儿,没有人愿意无所事事,但是他们干不了,因为原子病他们一干活就会使病情加重,为了延续生命,这也是他们无奈之选。除此之外,侄女矢须子的婚事迟迟被拖延,也是被人传言是被爆者的缘故。作为原爆的受害者,他们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着他人的嘲讽这样心里上的折磨,双重的打击使他们喘不过气来。

原子弹切断了人们与他们所熟悉的一切事物的联系,无论从地域还是精神上,对于原爆受害者们来说,家园消失了。

三.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生态哲思

井伏鳟二在《黑雨》中向读者真实地展现了被爆后的广岛地狱,但作者想要读者传达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可怕的瞬间,而是蕴含在其中对于世间更为深刻的思考,这便体现在作品中蕴含的生态哲思。

第一,反战思想。“广岛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山珍海味最丰富的地方。城市雖说那么大,战前却没有贫民窟。可是,经过长期的战争,那样大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是那样的艰难,这一点,住在广岛的人是十分清楚的。此外,战争如何折磨着男女老少,也是十分清楚的。”[1](P44)战争改变了人们以往平静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从富裕变得穷困潦倒,然而,它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直接的、致命的。原子弹改变了日本人对于战争的态度,也包括井伏鳟二。他的反战思想通过小说中人物之口得以呈现。“我曾想把东西扔到河里去。我们不要战争,谁胜谁负都没有关系,只要能早一天结束战争就谢天谢地。比之于所谓正义的战争,倒不如非正义的和平好得多。”[1](P104)的确,比起正义的战争,非正义的和平更令广大普通大众生活安宁平静,才能使家园实现完好地存在。以上表述均反映了井伏鳟二的反战思想。

第二,反核武器思想。战争是残酷的,而核战争是毁灭性的。作者在整部小说中均贯穿着对于原子弹的控诉。“蘑菇云的云彩由蘑菇状变成了海蜇似的形状。可是,好像比海蜇更具有动物的活力似的,抖动着脚,海蜇头一边不断变成红色、紫色、蓝色、绿色,一边向东南方向伸展开去,就像开了锅的水,不断从当中往上翻。滚滚怒涛,这就要盖压过来似的。说它是魔鬼云,那是再恰当不过了。”[1](P32)原子弹爆炸瞬间,蘑菇云如通魔鬼一般,面目狰狞地伸出它的魔爪,向四周滚滚压来。原子弹爆炸后造成的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令人触目惊心,正如本文第二部分做描述的,广岛俨然变成了焦土的城市、灰烬的城市、死亡的城市、毁灭的城市。除了人的死亡、城市的消失,原爆后的核辐射更是令人备受折磨,生无可恋。救护班的成员成天在废墟上转着救人,他们其中就地死了一人,回来的人也是陆续死于原子病。担任原子病被炸人员护理工作的护士们比被护理的病人死得还要快。核辐射的威力不容小觑。被爆者不仅要承受着身体上后遗症的折磨,还要承受着他人歧视这样的精神上的折磨。作者对于核武器的强烈控诉跃然纸上。

第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自古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一直是支配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导力量。这种价值观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人不仅要求平等,而且还要做自然的主宰者。到了近现代,这种主宰者的角色愈演愈烈。战争、肆意开发开采、各种环境污染等等,地球母亲已经变得千疮百孔。核战争可以说是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极端表现。作者正是要通过《黑雨》这部作品向世人展现核武器的摧毁力,展现人类中心主义对于自然、场所、人类的毁灭性破坏力。“这片大地,如同自己的肉体一样,作为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牺牲者出现”[3](P52),正像被爆者林京子所说的,这片大地如同人类一样,都是核武器的牺牲者。井伏鳟二通过作品对人类中心主义给予了强烈批判。“自然,不是作为单纯的背景,而是作为和人类平等的独立一员一直存在着。”[3](P97)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关系,人类没有权利对自然肆意破坏,人类根本不是特权的存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后果是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广岛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几代人都在这种报复中(核辐射)承受着煎熬。

第四,回归自然常态。闲间重松返回广岛看到这样一幕,“原来有一棵芭蕉树,被暴风齐根折断,连点痕迹都没有留下来,可最近又长出来了。”[1](P125)当广播中播放着日本投降的广播的时候,闲间重松却关注着流水中的小鳗鱼,“我发觉在流水里,小鳗鱼排着队在兴冲冲地往上游。小鳗鱼之多,真是数不清。”[1](P196)广播后的第二天下午,重松去看孵化池的情况,“小鱼成长得十分好,在大养鱼池浅水处的角上,种了莼菜。……椭圆形的叶片闪着绿色的光泽,星星点点地漂浮在水平上,其中有的长出了细小的花梗,上面开着暗紫色的小花。”[1](P199)废墟中新长出来的嫩叶、数不尽的兴冲冲向上游的小鳗鱼、孵化池中长势喜人的鱼苗、池塘边闪着绿色光泽的菜叶,这些景物象征着重生。“眼睛所见的事物和人们的观念间存在深深的对照、交感关系。也就是说,有这样一个构图,看到外部世界=自然循环到对内部世界=‘我的认识。见外如见内,看到自然如同看到自己。”(拙译)[4](P56-57)正如野田研一所指出的,眼睛所见的事物和人们的观念间存在深深的对照、交感关系,作者通过主人公之口,展现了他内心中的希望,通过重建与自然的关系而回归常态的希望。作品的最后,闲间重松感叹“眼下如果从对面山上现出虹来,那就是奇迹。如果不是白色的虹,而是出现彩虹的话,矢须子的病就可以治好喽!”[1](P199)希望再次燃起,大灾没有浇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对战争的反感、对核武器的厌恶、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回归自然常态,这些便是井伏鳟二对于生态的哲思。

四.结语

作为日本新兴艺术派的代表作家,井伏鳟二通过作品《黑雨》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原爆后惨不忍睹的世界。通过对被炸后的广岛的描写以及对冷漠的人们的塑造,凸显了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然而,作者的创作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呈现这个惨象,而是要借此阐发他对于原爆的态度、对于生态的思考。这样的思考便通过作者的反战思想、反核武器思想、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回归自然常态思想得以展现。这些生态哲思对于当今世界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井伏鳟二著 柯毅文、颜景镐译.黑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日]野田研一、结城正美编,于海鹏、刘曼、邵艳萍译.越境之地——环境文学论序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日]野田研一.交感和表象[M].東京:松柏社,2003.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本生态文学研究——以“核文学”为中心”,项目编号:18G086。

(作者介绍:张琳,文学博士,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