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

2020-04-19刘涵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语法教学

内容摘要:语法具有民族性,语法的民族性和本民族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层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民族文化影响了汉语语法的形成和发展,使得汉语语法呈现出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的特点。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我们有必要在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对语法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进行讲解,让文化要素辅助语法教学。同时,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关键词:汉语语法 汉文化 文化要素 语法教学

“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汉民族文化影响了汉语语法的形成和发展,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可以从汉民族文化层面得到解释。如果留学生不了解汉民族的文化,他们就难以理解汉语中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量词,名词为什么可以作谓语、定语和状语,交际中为什么可以出现大量的省略句等问题。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更深层面来理解汉语语法,让学生对汉语语法“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汉语学习效率。

一.汉语语法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汉语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变化,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它们在语音、词汇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语法却变化不大。这是因为语音和词汇都容易受社会中的物质、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语法是抽象的,语法的形成和发展与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层面有直接的关系。民族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在一个民族中具有跨时空的力量,使得汉语语法在古今汉语、各地方言之间都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把汉语语法的特点归纳为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

意合性是指汉语的各级语法单位在组合的过程中不依靠形态的变化,只求意义通达。如“我买书”和“他看我”这两句话,第一句中的“我”作主语,另一句中的“我”作宾语,但两者之间没有形式上的差别。因为缺乏形式标志,语法单位的组合完全靠意义来约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又不同,导致汉语中歧义结构比较多,如“看踢足球的孩子”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动宾结构,“踢足球的孩子”作“看”的宾语;一种是定中结构,“看踢足球”作了“孩子”的定语。

汉语语法的意合性与汉民族的悟性思维有关,这种悟性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画家很少用笔墨点染,留下大片的空白,以便让欣赏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意境;中国古代诗歌的写作也很注重对意境的领悟,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话,从语法上看,只是一些名词的并列,若翻译成英语,必须要加上谓语动词。这三句话虽然只用了九个事物的名称,却已经描绘出了一幅完整的景象,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些跟汉族人的悟性思维分不开。

汉语语法的第二个特点是灵活性。“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反映了汉民族重整体意义的把握,而不重具体形式的分析。”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汉语词类的语法功能很灵活。英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词类的语法功能比较单一,如动词只能作谓语,形容词只能作定语,副词只能作状语;而汉语中名词不仅能作主语、宾语,还能作定语和谓语,形容词不仅能作定语,还可以作主语和状语。

汉语语法的灵活性还体现在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不一一对应。同一种结构关系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义关系,比如“编柳条”和“编筐子”都是动宾结构,但“编柳条”是指用柳条编,“柳条”表示“编”这一动作的工具,而“筐子”表示“编”这一动作的结果;同一种语义关系也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来表示,比如“吃食堂”和“在食堂吃” 这两个结构,一个是动宾结构,一个是状中结构,但从语义的角度来讲,两个结构中的“食堂”都表示“吃”这一动作发生的处所。

汉语语法的第三个特点是简约性。汉语语法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只求达意,在意义完整的前提下任何成分都可以省略。為了表达的方便简洁,汉语会把复句中的主语、关联词语或者宾语省去从而变成紧缩句,像“不问不说”,实际上是假设复句“如果你不问他,他就不会说”的紧缩。汉语语法的简约性是中国人崇尚简朴实用价值观的体现。简朴实用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学和哲学中都有体现,中国文人历来强调“文以载道”,突出文章的教化职能;儒释道三家所宣扬的哲学思想,都是用来指导人治国理正、为人处事的原则。

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悟性、重整体思维以及简朴实用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汉语语法呈现出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的特点。

二.文化要素在语法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语法历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王力曾说过,“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这里将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试图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法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所蕴含的文化要素进行分析。

1.量词的使用

量词是英语背景的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英语中的名词,尤其是可数名词,在表达数量关系时,前面直接加数词,而汉语名词在表达数量关系时,要用“数词+量词+名词”的结构。汉语的量词类型丰富数量大,并且每个量词都和相应的名词有一定的搭配,比如说“一个人、一本书、一条蛇、一辆车”等。汉语量词不仅有计量作用,还可以用来再现物体的形状,给人以形象感,像“一叶扁舟”“一钩新月”“一曲相思”等。汉语量词的多样性和形象性,跟汉民族重悟性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2.“人称代词+的”用法

汉民族历来强调集体意识,注重国家、集体的利益,所以在交际中不会特意指明某物属于谁的。而英语民族崇尚人权和自由,个人价值至上,所以在交际中很自然会说“我的”、“你的”或是“他的”。

例:我要回去打扫房间/做作业/洗衣服。

I will go back to clean my room /do my homework /wash my clothes.

我们在讲解时,需要给学生指明这一点,尽量不要说“这是汉语的表达习惯”之类的话,以免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困惑。

3.语序的特点

汉语的语序和英语的语序有很大的差异,像在多层定语、多层状语以及时间年月日的表达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汉语语序一般遵循从大到小,由远及进的顺序,而英语语序正好相反,如汉语“钥匙在二楼房间的桌子上”,而在英语中表达为”The keys are on the desk in the room of the second floor.”而且在叙述事情时汉语会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达,英语是以事件的重要程度来排序,比如说“明天我坐火车去北京”,汉语中这是一个连谓句,“坐火车”和“去北京”两个动作先后发生,而英语中”I will go to Beijing by train tomorrow”,先说”go to Beijing”这一主要事件,而把其他事件作句子的状语成分放在后面。汉语语序方面的特点体现了汉民族“上下有序,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的思维特征。

4.否定疑问句的回答

汉语和英语在否定疑问句的回答上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不同,例如对“你不是学生吗?”这一问句的回答,如果我是学生,汉语的回答是“不,我是学生”,而英语的回答是”Yes,I am”;如果我不是學生,汉语的回答是“是的,我不是”,而英语的回答是”No,I am not”。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对这一差异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一问题是由中西文化的不同观念所引起的。汉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人和人际关系,在交谈时习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对方的身上,对对方的话语进行回答。而英语民族注重理性思维,谈话的焦点放在客观事情的对错上,否定的事情用”no”来回答,肯定的事情用”yes”来回答。

汉语语法中所蕴含的文化要素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通过介绍汉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特质,让留学生了解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进而有效地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效率。

三.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的原则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能够帮助留学生了解汉语语法背后的文化,提高汉语学习效率。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要遵循几个原则:

适度性原则。在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的目的是辅助语法的教学,因此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精而实用,文化信息最好能直接从语法结构中体现出来,并直接影响学生的汉语学习。在导入文化要素的教学时,文化内容不能过多,以免影响汉语教学的进度,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恶情绪。

针对性原则。针对母语不同的学习者,教师所导入的文化内容是不同的。这要求汉语教师要明确学生母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的不同之处,并将语法差异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差异揭示出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干扰。

要与学生的汉语水平相适应。教师在进行文化要素的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理解能力。语法中所蕴含的汉民族文化属于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层面,涉及到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不像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那样容易理解和接受。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最好在高级阶段进行,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汉语水平比较高,对汉民族文化也有了不少的了解,对语法中的深层文化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包容性原则。不管是进行文化教学还是文化要素教学,教师都要在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尊重学生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只有相互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要素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法的形成和发展与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层面有直接的关系。汉民族的重悟性、重整体思维以及简朴实用的价值观影响了汉语语法的形成和发展,使汉语语法呈现出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的特点。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的教学,将语法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现象揭示出来,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如汉语表达中存在大量省略句的原因、量词丰富的原因等,提高语法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文化要素教学和语法教学有机融合,才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

[2]萧国政,吴振国.汉语法特点和汉民族心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4):27-32.

[3]黄永红,岳立静.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J].民俗研究,1996,(3):70-73.

[4]王力.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R].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4).

(作者介绍:刘涵,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语法教学
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究
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
初中八年级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四大原则”助力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走向高效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误区及教学策略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交互模式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