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去来兮辞》三个英译本的求真务实度对比

2020-04-19侯莹莹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务实求真英译

内容摘要:不同译者因自身文化背景和翻译理念的差异,其译文效果各异。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求真务实连续统模式出发,对比分析《归去来兮辞》三个英译本,探究译文诗体和诗情不同程度的求真性与务实性,并简析译者行为差异原因。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英译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 求真 务实

一.引言

陶渊明享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他融合儒、释、道之精华,首创田园诗歌。其诗文优美刚劲、似澹而实美,为古今中外学者津津乐道。就翻译成果而言,国内外共存8种陶诗全译本,研究内容有译文对比、研究综述、译者翻译思想等,展现了陶诗外译与中国诗歌文化传播的内在联系。陶渊明诗集包括诗歌125首,辞赋、韵文及散文12篇,但学者们大多集中于《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的译文分析上,对其他诗文关注尚存不足。

《归去来兮辞》作为陶渊明高洁品性和人生隐逸选择的符号代表,其英译研究有助于英语读者加深对诗人形象的认知,品味深厚的中华文化。而仅有的三篇论文只是在探究林语堂翻译观中简略分析了《归去来兮辞》的英译[1],或简要分析译者翻译心理。译者是文化的传播者,不同译者对文化传播效果发挥不同作用。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分析杨宪益、戴乃迭[2](118-127)、汪榕培[3](242-247)、林语堂[4](2-9)(下文分别简称杨译、汪译、林译)的译文效果,既详细对比了译文语言翻译策略,又挖掘出译者行为的社会性,丰富了诗歌英译研究的意义。

二.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译者行为”中的“译者”,默认的是意志体的译者“人”;“行为”指的是连续的、有规律可循的行动[5](9)。译者行为批评以评价为目的,以译文质量评价为出口,以社会为评价视域,在翻译社会学的框架内,构建译者批评理论体系[6](3)。“求真一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旨在对译者行为和翻译社会化做出客观的描写,解读译者行为背后的社会性原因。基本评价三要素为:文本、效果和译者,包括文本求真度、效果务实度和译者行为合理度[6](46)。“求真”追求的是原文意义的表达;“务实”是偏向于读者需求。评判译者行为的四种细则是“求真”且能达到相应社会效果的,以“求真”为上;“求真”而不能达到相应社会效果的,以“务实”为上;“求真”但难以对原文有关信息做到求真时,以“务实”为上;“求真”而对原文某些意义或舍或取时,以“务实”为上[6](37-38)。

杨、汪、林三位译者作为诗歌英译大家,由他们选译或全译的《陶渊明诗集》英译本更是获得学界认可。而其译文是“求真”还是“务实”?取得怎样的效果?就《归去来兮辞》英译而言,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三.《归去来兮辞》三译本“求真务实”度对比分析

翻译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译文发挥中介作用。诗歌作为特殊的文本,所蕴涵的诗韵、诗景和诗情能否通过翻译完整传达成为译者翻译行为的最终目的。《归去来兮辞》正文部分诗体规整、诗景静美、诗情饱满,而不同英译本在此三方面的文本求真度和效果务实度不尽相同。

1.诗体翻译

诗体指诗歌的体裁。按形式划分,《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的一种。辞,是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富有韵律。作为该文体的扛鼎之作,《归去来兮辞》再现了陶渊明对辞赋持有“导达意气”作用的阐释,其诗体特点可以从诗韵和句式方面呈现。

全辞正文共30句。首先,在诗韵方面,前后押韵,有不同韵脚。第1至6句押3个韵:ui,ei和i韵。第7至16句押3个韵:en,un和an韵。第17至24句押ou和iu两个韵。第25至30句押i韵。同韵字都是平声字,音韵富有平静、缓和之美感。而纵览三個英译本,杨译和汪译都采用英语诗歌的双行体格式。但杨译本严格按照英语诗歌文体形式,诗歌前后两行最后的单词构成谐韵词。汪译本为部分押韵,诗行最后一个单词有些词头押韵(如calligraphy/coming),有些词尾押韵。林译本则呈现段落形式,颇具散文风格,将原文每两句译成一段。如原文前四句杨译本为:

杨译:I must return——

My fields are filled with weeds: why not return?

My heart in service to my frame was pressed,

Why am I grieving, lonely and distressed?

I know that to regret the past is vain,

And May atone with years that still remain;

Indeed I have not wandered for astray,

And now am right through erring yesterday.

由例子可以看出,杨译本将原文韵脚ui和ei分别译成/rn/,/st/,/en/,/eI/,构建了英文诗歌的韵律美。并且,辞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常用“兮”字表长音。杨译本为保持辞赋的文体特色,在“return”后加上“—”,实现了文体形式的对等,取得了较高的求真度。

其次,在诗体句式层面,原文包括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对仗句,句式灵活多变。三译本译者在翻译句式层面有不同的调整。如在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中,作者表明“自己让心灵被形体奴役”,施事者是“形体”,受事者指“心灵”。三译本中,只有杨译保持了被动句的形式,且将受事者译为“my heart”,与原文对应,保持了译文的求真度和一定的务实度。而汪、林译本中受事者分别意译为“position, my soul serf”,扩大了原文“心灵”的含义,凸显了译文的务实度。

在对仗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中,三译文为:

杨译:Sing for joy/ Id climb/ the eastern hill,

Or make a song /besides/ some limpid rill.

汪译:I may ascend /the eastern heights /to sing a song,

Or sit by/ a clear stream/ to write a poem.

林译:Or I would compose a poem beside a clear stream, or perhaps go up Tungkao and make a long-drawn call on the top of the hill.

原文中,“登”对“临”,“东皋”对“清流”,“舒啸”对“赋诗”,对仗工整。在句法上,杨译和汪译保持英文诗歌的双行形式,上下两行字数相同,意象表达前后对照。但杨译用较少的单词,语言简洁且单词长度均匀,句尾押韵/il/,既保持了原文对仗特点,又符合英文诗歌韵律,译文求真度与务实度达到平衡。同时,杨译为了实现韵式效果,调整了原文语序,将“以舒啸”和“而赋诗”前置。而汪译用直译法,实现了对原文的求真。林译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原文意象加以释译,并增译了情态动词would和语气词perhaps,虽未达原文对仗的效果,但便于读者理解诗人形象,体现了译文务实度。

2.诗歌情感传递

本辞作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亲近自然的宣言书,描绘了自己置身自然与田园的悠然,享受家庭温情,乐天知命。译者在传递诗作感情时应结合诗歌语言和作者性格特点,同时关注读者理解需求,才能使原文与译文情感表达相得益彰。

(1)置身自然的悠然

《归去来兮辞》中通过庭树、云霞、飞鸟、山林丘壑、溪水流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无限放松与悠闲愉快之情。三位译者在传递这种悠然之感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表现出了不同的求真务实性效果,如:

例 原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杨译:The trees that burgeon gladly seem to grow,

While murmring streams once more begin to flow.

汪译:Watching the verdant trees

And the flowing streams.

林译:There the trees, happy of heart, grow marvelously green, and spring water gushes forth with a gurgling sound.

诗人描绘出了“木”“泉”的视听效果,林木葱郁,泉水流淌,反衬其观看这些美景的欢快。三译本中,杨译把“欣欣”译为动词短语“burgeon gladly”,将树拟人化,既表现了树木的茂盛,又动态地表达林木会继续繁荣生长的趋势。“涓涓”一词表示细水缓流的样子,杨译将“murmur”与“ring”两动词缩写,省去元音,缩短音节,生动形象地把流水声描写为“如铃声般低语的泉水”,表现了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取得了求真与务实度效果。汪译采用形容词修饰名词的翻译方法,语言简炼,把意象的样貌描述出来,但似乎缺乏动态美感,偏向译文的求真效果。林译中happy of heart和a gurgling sound不仅刻画出意象的样态,还增译“green”和“spring”,将诗句中“木”“泉”的时令凸显出来。春天的万物是富有生机的,让观赏者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林译本实现了翻译的务实效果。

(2)家人相聚的欣喜

“家”是陶渊明在诗中极力渲染的一个主题,从“念家”的思虑到“归家”的心切再到“在家”的坦然,都表现了他期盼与家人相聚。“归家”情怀的传达为必要主题,对此,三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直译和意译,其求真度与务实度表现了不同的效果,如:

例:原文: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杨译:With joyful greetings all my servants wait,

My little ones are gathered at the gate;

汪译:My servant are giving me a warm welcome;

My children are waiting at the door.

林译:Servants will be there to bid me welcome, and waiting at the door are the greeting children.

陶淵明一进家门,便迎来家仆和孩子们的迎接,让一路奔波的诗人感到家的温馨与欣慰。童仆和稚子一同“候门”“欢迎”诗人。在选词上,杨译中“joyful greetings”描写出了仆人们见到诗人的快乐;“gather”含有“聚集,围在一起”的意思,生动地写出孩子们见到父亲高兴地簇拥在一起的场景,译文中“gathered”将动词用作形容词,描写了“聚集”的状态,而暗含“等待”的意思;“wait”与“gate”有相同的音律/et/,符合英文诗歌的特点。杨译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与情感效果,而且符合英文诗歌韵步写作特点,实现了较高的求真与务实度。汪译本中,只用“warm”表达出家仆对诗人的热情欢迎,直译出孩子在门口等待的状态,没有体现出孩子的愉悦之情,译文达到了一定的求真度,务实度较低。林译本中,“bid”意为“说问候话”,“to bid sb welcome”表示“欢迎”,为英语的惯用表达,意同“greeting”。林译没有将“欢迎”简单地译为“welcome”,也没有同时译为“greeting”,表现其用词灵活,应读者需求,因此,林译偏向务实度。

(3)乐天知命的情操

“乐天知命”成为陶渊明辞官归家的原因,传达了诗人不慕名利、远离世俗尘嚣、欣赏自然、饮酒赋诗的形象。“引壶觞以自酌”的自我陶醉、“倚南窗以寄傲”的自我畅想、“门虽设而常关”的自我约束,刻画了诗人把握当下、不为世俗所诱惑的泰然,构成了其乐天安命的心境。对乐天知命这一情操的英译效果是塑造陶渊明诗人形象的关键。

例:原文: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杨译:Why should I not content with life remain?

By haste and speed what profit shall I gain?

汪译:Why not follow my bent in living out my life?

Why all the fidgeting to seek after the unknown?

林译:Why not take life as it comes,and why hustle and bustle like one on an errand bound?

诗人扪心自问: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要去哪里呢?从而强调要活在当下,顺应心意的情感诉求,实现了精神自救。原句“委”是“顺从”的意思,杨译“content”有“欣然”接受某一事物的含义,将诗人对待天命的感情译介出来;汪译“follow”为“顺从,接受”之意,但略少一些情感表达;这两个译文将“我”作为主语,强调诗人对自然生死的态度。而林译中,将“life”作为“take”的宾语,任“生命”自然发展,表达出原文意义。“遑遑”意为“匆忙,心神不定的样子”。三译文中,“haste and speed”直译词义,强调“匆”的意境;“fidgeting”则传递了作者坐立不安的神态,直译出原文含义;而“hustle and bustle”表“忙碌、喧嚣”,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反衬诗人想脱离世俗的心境,且词尾同音,有原文叠词之效果,便于读者感受原文語感。可见,杨译与汪译强调诗人形象,偏向求真,而林译注重读者认知,务实度较高。

总之,通过诗体和诗情译文对比发现,杨译具有较高的求真度和务实度。汪译保持了较高的求真度,传达了原文的语言效果。林译提高了译文的务实度,多用增译,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需求,便于读者理解。

四.译者行为差异简析

不同译者受自身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文本理解不同,因而秉持各自的翻译理念,译文效果的传递必然存在差异。在文化背景方面,杨宪益挚爱诗歌,从小学习并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体诗和西方诗歌,中西方诗歌特点了然于胸。留学期间,他周游各国,在英求学六年,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同时,与戴乃迭联合翻译,使译文不失国风,又符合英语国家读者需求,诗歌翻译保持了较高了求真度和务实度。汪榕培作为典籍翻译大家,在中国古典文化方面造诣丰厚,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对外输出,追求原文意义的传递,保持翻译的求真度。林语堂具有深厚的散文功底,早年留学美国、德国,熟知目标语文化特征,翻译诗歌时注重务实度效果。

在诗歌翻译理念方面,杨宪益主张韵体译诗,注重原文韵律、节奏、意境的传达,在求真和务实的平衡度上都掌握得较好。汪榕培主张诗歌翻译应“传神达意”“诗体译诗”“形式音美”,所译的《归去来兮辞》没有追求每一行的押韵效果,但可见其对诗歌“传神达意”的要求高于“诗体形式”的追求,因而体现了较高的求真度。林语堂主张忠实、通顺和美的诗歌翻译标准,强调译者要为读者、原著负责,注重诗歌意境的处理,因而在翻译中体现了较高的务实度,在求真的基础上,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

五.结语

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求真务实性评判标准下,《归去来兮辞》三个英译本中,杨译求真务实效果偏向平衡,汪译偏向求真度,林译追求较高的务实度。其原因在于译者文化背景和翻译理念主张不同,译文效果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龚爱华、任芳.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6-79.

[2]杨宪益、戴乃迭.陶渊明诗选 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汪榕培.陶渊明集 英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林语堂.不亦快哉 中英对照[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介绍:侯莹莹,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务实求真英译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张锦绣
阎生德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日
牛趣(二)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