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2020-04-19唐小雪王雪林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发展趋势

唐小雪 王雪林

内容摘要:本文在检索刊登在中国知网上有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的文献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概念隐喻这一理论的研究逐渐向跨学科跨语言多向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对2009-2019年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概念隐喻 语言研究 发展趋势

1.引言

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现为转折点,开始将隐喻与认知联系在一起,我国专家学者通过理解和翻译西方的关于隐喻的著作,进而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国内的语言现象,同时也发现了概念隐喻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隐喻的批判研究。可见,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梳理其中的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对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概况

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有: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等等。概念隐喻理论的观点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1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的现状:

在CNKI的高级检索栏中输入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并含“概念隐喻”,总共检索到461篇关于隐喻的文献,其中2009.1.10-2019年(截止到7月20号)的文献为370篇,约占总篇数的80.26%,而2000-2008年的仅有91篇,约占总篇数的19.73%。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专家学者还有可能不断加深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在研读文献过程中,发现我国专家学者对隐喻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上文重要期刊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来,我国发表在CNKI上的关于隐喻的期刊数量虽多,但是重要期刊的数量并不多,这说明投身于隐喻研究的人在逐渐变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其研究并没有重大突破。

3.概念隱喻理论相关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出现后,很多国内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此理论,并将其作为研究方法,应用于论文写作上,解决了许多语言现象。据上文相关论文有370篇,其中发现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翻译、外语教学、语篇连贯、语篇等领域。在所有期刊里,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学者对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本文对发表在期刊特别是发表在重要期刊(本文把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统称为重要期刊)上的关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的文章进行统计,共有67篇相关论文,其中关于语言的有58篇,占总数的87.88%;关于文学的有5篇,占总数的7.58%;关于教育的有2篇,占总数的3.03%;关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的有1篇,占总数的1.52%。

3.1语言现象研究

我国学者在了解了概念隐喻后,结合汉语进一步深入研究,解释了很多用语言现象。如朱宇博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道德经>核心概念“道”在德译本中的意义构建模式初探》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道德经》的3个德语译本构建语料库,构建出“道”的语义范畴公式。黄月华、白解红的《概念隐喻理论在多义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对概念隐喻的跨域映射假设提出质疑,认为其缺乏量化标准、缺乏经验基础和认为用其指导实践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谬论。黄月华、潘卫民的《认知语言学中的多义研究模式及其评价》中写道概念隐喻理论是目前认知语言学多义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理论。周启强、谢晓明的《认知词汇语义学的主要理论及其运用》一文中讨论了认知词汇语义学主要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词义描写和解释中的具体运用等。

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研究了概念隐喻且做了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综述,如张松松的《关于隐喻理论最新发展的若干问题》,王馥芳的《认知语言学:外部批评、理论回应和反思》,侯建波的《概念整合: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等。由此可见,我国专家学者在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语言现象的解释的同时,也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2跨学科隐喻研究

一些专家学者将隐喻与神经学结合起来,如王寅的《国外神经科学最新发现对语言体验性的论证——十六论语言的体验性:模拟论语义学》,江桂英、李恒的《认知隐喻视阈下的手语研究述评》等,蒋敏的《隐喻语言的体验基础理据研究进展》将概念隐喻与体验哲学相结合。

一些专家学者将中西医语言理论与隐喻结合,如李孝英的《中医典籍文化推广瓶颈:隐喻性语言的解读与翻译》,彭昌柳的《中医语言将走向何方——中医隐喻研究文献》等。

此外还有将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相结合的,如卢植、茅丽莎的《隐喻认知表征的动态系统观》,张松松的《语言符号观的认知视角研究》,束定芳的《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贾晓庆、张德禄的《认知文体学理论构建的几个重要问题探讨》,蒋苏琴的《惯用语语块的认知理据性及其文化生态探微》等。

3.3跨文化隐喻研究

如胡晓俊的《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评<英汉概念隐喻比较与外语教学>》,赵连振的《认知词典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基于国内外五种词典学期刊的调查》,郑秋萍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学英语习语教学新探》,黄曼、肖洒的《论英汉习语中的设喻连续体》,曹蔓的《英语新闻中的委婉语现象》,戴凌靓的《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方位概念转喻认知建构》,朱立霞的《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观点、现状与展望》,刘正光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等,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二语习得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3.4文学作品隐喻研究

如赵秀凤、王春霞的《认知诗学文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为例》,何杰、罗天妮的《概念隐喻视角下的诗歌拟人隐喻翻译研究》,周麦成的《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我国古代诗词的概念隐喻》,顾玲的波德莱尔《黄昏》的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等都是从认知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存在的隐喻,由此可见,诗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时常会用到隐喻,而分析其中隐喻,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背后的认知心理。

4.存在的问题

本文根据中国知网中的文献对2009年至2019年国内的有关概念隐喻的文章进行统计研究,发现国内对隐喻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国的学者进一步深化研究。

首先,理论研究没有重大突破。虽然关于概念隐喻的文章较多,但各文章相似观点过多,发表的文章也大多是倾向用理论去解释语义和语用上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缺乏对这一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其次,实际应用少。我国学者对概念隐喻缺乏实践上的研究,在资料整合时发现把概念隐喻应用到教学或二语习得上的较少,对日常生活中的隐喻研究也较少。

5.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对隐喻理论的研究要有所突破。在吸收国外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能更多的结合本国语言去完善这一理论在我国的实证研究,我国专家学者已认识到这一理论的不足,也做了一些批判概念隐喻的相关研究,未来概念隐喻理论将逐步完善。第二,要把隐喻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应该把概念隐喻更多的应用到其他语言和其他学科当中去,等多的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朱宇博.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道德经》核心概念“道”在德译本中的意义构建模式初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40(04):124-131.

[3]李孝英.中醫典籍文化推广瓶颈:隐喻性语言的解读与翻译[J].中华文化论坛,2018(02):22-26+191.

[4]郑雅凤.隐喻理论研究综述[J].名作欣赏,2017(03):52-54.

[5]胡晓俊.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评《英汉概念隐喻比较与外语教学》[J].语文建设,2017(20):81.

[6]张松松.语言符号观的认知视角研究[J].中国外语,2014,11(02):46-53.

[7]周麦成.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我国古代诗词的概念隐喻[J].语文建设,2015(30):33-34.

[8]文旭.认知语言学事业[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02):1-5.

[9]顾玲.波德莱尔《黄昏》的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J].名作欣赏,2010(33):80-81+86.

[10]蔡金亭,朱立霞.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观点、现状与展望[J].外语研究,2010(01):1-7.

[11]李毅.当代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03):146-150.

[12]王寅.语言体验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十八论语言的体验性[J].中国外语,2009,6(06):63-68.

[13]黄月华,白解红.概念隐喻理论在多义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J].汉语学习,2011(06):69-75

(作者介绍:唐小雪,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维汉应用翻译研究;王雪林,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发展趋势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