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丑视域下品《一棵小桃树》的梦想

2020-04-19赵杨丽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梦想

内容摘要: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一文中描写的小桃树,与其说是描写小桃树的坚强不屈的品质,不如说是作者借小桃树来自比。通过细细品味小桃树的形象,可以窥探出作者在文本中表明自己的心迹——追求梦想。这样不起眼的小桃树是自己走在人生路上内心的真实性写照。

关键词:梦想 《一棵小桃树》 丑形态 文本解读

《一棵小桃树》现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它最早刊发于1981年4月30日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原题为“一棵小桃树”。第一次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是1990年,以作者改动后的“我的小桃树”为题。而这次选入部编版教材又恢復原题。它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代表作之一。贾平凹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来反映自己成长的心境。

一.丑之形:一棵没出息的小桃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桃”被赋予了灵性和许多美好的想象,代表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的平安、吉祥、美好的追求与向往。诗词中也多有歌颂桃树的,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周南》篇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将人与桃、桃与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是美的,桃树是灵的。但是,在《一棵小桃树》中,小桃树是丑的、不被人欢迎的。

1.丑的长相

在院子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落里艰难地“拱出一点嫩绿儿”。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这是一棵自卑、孱弱、渺小得让人视而不见的幼苗。“大家都笑话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又因“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再不理会”。这棵小桃树从出生开始就被漠视和边缘化,谁都不在意看不上它。它是孤单的存在。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猥琐”是贬义词,形容体态卑小容貌庸俗丑陋。小桃树生长速度极其漫长,三四个月才长上二尺,用现在的尺寸计算的话,就是66厘米左右,确实生长时间长。另外,作者说它长得丑就算了,再加“极猥琐”一词,可想而知,这棵小桃树的丑陋的形态。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大多是用来形容人,作者在这里用来形容小桃树,实际上是带有对自己的轻视。而在这里说的也是小桃树的没出息。

2.丑的花朵

开了花了,枝干瘦小,枝条稀少,花苞的数量也不多。“一棵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仙桃”理应带有灵气,其花应当艳丽而富有朝气,但这棵桃树既未带半分仙气,色泽也差于自然色。令人心疼又极其不好看。这棵丑桃开花也是极丑的。

3.丑的境遇

丑桃树生长在院子角落的地方,大家都认为长得太不是地方,想砍掉它。每个人都看上这棵小桃树,生长的环境也很尴尬。角落常常是不起眼的地方,而它在这块儿土地上生长了。“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生长的地方不好、瘦削的枝条,惨白的花瓣儿面对风雨的吹打终究显得很狼狈,看上去褪了昨日容颜,极显苍白。虽然花开时也不好看,但经过风雨后精神更加萎靡了,不能入眼,也不忍心去看。这棵丑桃树的成长也是没有出息的,不堪风雨历练。

面对这棵瘦小的丑桃树,作者没有嫌弃它,却以另外的方式爱着它。首先,在奶奶说这棵小桃树没有出息,需要嫁接才成的时候,“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其次,它虽然长得弱小,花开不繁,但“花幸好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作者在为弱小的小桃树的成长而感到高兴,在小桃树遭遇风雨时,作者不忍看,实际上是对小桃树深深的担心,他深深地爱怜着这棵小桃树。

里普斯认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1]作者大篇幅写丑桃树,实质是以丑树来比喻“丑”的自己。追根溯源,贾平凹是中国传统的农民户家的孩子。他的家庭有22口人,没有宠爱,没有好的体质,甚至没有好的长相——一个稀饭灌得很大的肚子,黑细细的脖子似乎老承负不起那颗大脑袋”,像“小萝卜头”一样外貌丑陋。喜欢躲开人。小桃树出生就被边缘化,这就正好应对了作者童年生活被处处挤兑、嘲笑冷落的境况。小桃树丑的境遇和丑的长相,就是作者恶劣的成长环境和丑陋的相貌。这是他从小自卑的原因。但是,结合作者的个性发展过程,他总是在自我否定后又燃起不尽的希望自我鼓励。

所以,小桃树的丑于作者而言,有着独特的意义,即在重压下不断地追求更好的自己。

二.梦之影:梦想追求更好的自己

在全文中,作者总以“我的小桃树”出现,“我的”便拉近了作者于小桃树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很密切。因为:

1.它蓄着“我”的梦想

奶奶说含着桃核做梦会幸福。作者将桃核埋进院角好蓄着自己的梦。在作者看来,小桃树即将的生长就象征自己幸福甜蜜的的生活。但这蓄着梦的桃树,作者遗忘了两次。第一次是种桃核后,几许秋冬,忘了它是否能生根发芽。“我”将它记起也是因为奶奶偶然打扫院子时看见它拱出的绿芽而转告我的。看见它,“我”无比激动,觉得它给我带来了惊喜。这次遗忘是小孩子的童性,无意识的遗忘。小桃树的成长让作者在遗忘后又重拾了自己将要幸福的梦,并且感到无比的惬意。尤其是相比较哥哥姐姐那时至今早已忘记的梦,作者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梦,这是多么开心的事儿啊!所以小桃树只属于“我”一个人,它独特的蕴含着“我”的梦想,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2.它鼓舞“我”携梦不断向前

作者第二次忘记小桃树是因为 “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发现山外的天地这般儿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儿多。”面对大天地好风景,忙于学习、奋斗,便把小桃树淡忘了。再想起时却是奶奶去世,“我”悲痛且对眼前骨感生活的无力和逃避。据资料记载,贾平凹是以一个幸运儿的角色被推荐上大学,血气方刚的年纪加之得到上学机会的自信满满,他迫不及待地将自己融进大城市。但是,事实并非如人愿。“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长大……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他对求学城市西安的描述:“从山沟走到西安,一看见高大的金碧辉煌的钟楼,我几乎要吓昏了。街道那么宽,车子那么密,我不敢过马路……”[2]自己的价值实现使作者发现自己的幼稚,心境垂垂暮老则来源于他对城市的陌生感、使他在乡村人强烈的自尊心下爆发出自己的自卑感,精神无所寄托,与城市格格不入。这是作者孤独、低迷的真实写照的原因之一。人,若失去了心灵的归属感,常会失去爱生活的能力,向前的脚步也将滞留。

无比愁苦之际,“突然看见那树顶端,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花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小桃树在风雨里挣扎,那么孱弱的它却在枝头留下了一个花苞,经过风雨的摧残变得勇敢坚强。那不就是作者自己吗?桃花的出现提醒他仍有梦想,不娇艳的花仍有绽放美丽的权利,尽管没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没有蝴蝶肯为它停留。文革之风在心底留下那深深地迷茫与低迷瞬间得以柳暗花明。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又看到了希望。是的,小桃树受过孤独、嘲笑、冷落,但最终开了花,是梦想支撑小桃树的花开。而我,梦想也应一直在,一直坚强走未来的路,况且还有奶奶对我的守护。梦想总要经历风雨的考验,失意的作者从中汲取奋斗的信心和鼓舞,还有心田的安宁和奋斗。用心生活,用心经营属于自己的“小桃树”。

总之,作者用了大篇文段去插叙回忆小桃树的经历,实则刚好回应了桃核孕育花开梦想。这里的“小桃樹”已不单是字典、词汇或其他科学意义的“桃树”了,它虽有桃树的形状,却是人希望精神的载体。[3]作者朴实的语言,借小桃树暗示自己奋斗历程的艰辛,将自己成长和受挫的苦闷揭示出来,进而引发了自我解剖,不断思考人生,揭示人生奋斗过程艰辛的道理,从而又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参考文献

[1]陈颖,向浩.心之声,意向往——《一棵小桃树》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9(1):54-55.

[2]肖培东.桃树续梦想,旁批巧助读——我教《一颗小桃树》[J].语文建设.2018(04).

[3]丁世民.丑的生灵梦的精灵暖了心灵——《一颗小桃树》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7(58).

[4]张琼.从《一棵小桃树》看贾平凹的个性与散文创作[J].中学语文教学.2006.11.

注 释

[1]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101.

[2]张琼.从《一棵小桃树》看贾平凹的个性与散文创作[J].中学语文教学.2006.11.

[3]丁世民.丑的生灵梦的精灵暖了心灵——《一颗小桃树》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7(58).

(作者介绍:赵杨丽,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梦想
如此梦想
小梦想
梦想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梦想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