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自读课文编排分析

2020-04-19代秋瑾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自读课文部编教材

内容摘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在自读课文的编排和选文内容方面做了很大的调整,本文将从部编版自读课文的变化与特点;自读课文的创新设置;设置独特的助读系统等几个方面对部编版教材自读课文编排理念和方式进行分析。帮助广大师生明析部编版自读课文的“新”以及“新”的特点。

关键词:部编教材 自读课文 助读系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1]应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一纲多本”教材的弊端,由教育部直接编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版”教材应运而生,成为全国通用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在2016年9月起正式走进课堂,三年过渡期后,2019年9月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部编版教材在自读课文的编排和设置方式上做了巨大调整,并且重视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以达到对学生阅读训练的目的。

一.自读课文的变化与特点

部编版教材将语文课文明确分为教读课和自读课。“自读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既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读课文存在的必要性不可忽视。通过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分析,自读课文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读课文数量的变化

七年级上、下册两册中自读课文篇目数由之前的12、13篇减少到了7篇。在这7篇中每册各有2篇是共同篇目,剩下的5篇均为新增篇目。其中保留下来的篇目分别是七年级上册主题为“至爱亲情”的《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 母亲)和主题为“想象之翼”的《女娲造人》;七年级下册主题为“家国情怀”的《土地的誓言》和主题为“生活哲理”的《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不仅数量减少了,而且选文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2.自读课文的选文特点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立新;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每个单元都有鲜明的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如七年级上册的主题为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人生思考等;七年级下册分别为杰出人物、家国情怀、生活哲理和科幻探险等主题。

在自读篇目中,体现了选文的经典性,内容上文质兼美,形式上适宜教学,最重要的还要兼顾时代性。如冰心的《荷叶 母亲》和泰戈尔的《金色花》是体现母爱亲情的经典之作;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两篇文章的总体特色是文质兼美;《带上她的眼睛》是当代科幻小说家刘慈新的作品,他的科幻探险小说很好的结合了当下的时代特色,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具有时代性,另外还有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借小桃树赞美顽强抗争的精神,同样体现了时代性。

二.自读课文的创新设置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在巨大的阅读量要求下,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文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读课文在设置上的创新。

1.“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部编版教材中多个板块的设置,由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课内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等部分组成。这样就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自读课作为此种教学模式的中间环节,是课内精读教学到课外自主阅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自读课程,将学生从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自主阅读中去,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叶圣陶和朱自清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①强调了自读课文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不可取代的作用。

2.教材新知识体系的确立

新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之前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也分教读和自读两类课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教读课作为重点多讲一点,自读就少讲一点,甚至直接不讲。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2]在新的知识体系下,课文数量的减少不等于教学任务的缩水,教材每个单元设置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这样的知识体系设立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多种阅读方法的使用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新教材设立了许多读书的栏目,每个单元都有延伸阅读,还格外注意多种读书方法的传授,包括浏览、检索、跳读、猜读、群读,以及各种文体的阅读、整本书的阅读和非连续文本阅读等等,都有所交代,而不满足于精读精讲。[3]

部编版自读课文的设置,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将从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实践于自读课文的学习。自读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起到连接的作用,在整个阅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教读课,两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对不同季节的描写,体现了對大自然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景物描写的特点,体会到作者借季节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第三课《雨的四季》为自读课,通过对“雨”在不同季节的特点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细心观察生活小事,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与前两篇课文的主题相一致,将教读课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自读课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设置独特的助读系统

部编版教材明确设置了助读系统,由“旁批”、“阅读提示”、“注释”、“读读写写”等组成,自读课文后不再设置课后练习。这样的设置体现新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注重对自读课文的阅读实践。下面以“旁批”和“阅读提示”为例说明助读系统的独特之处。

1.旁批設置,点睛之笔

自读课文设置的旁批,随文而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以及写作技法做精要点评,或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避免直接给出答案,更多的是给学生启发和引导,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如第三单元的《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第六段:“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②随文设置的旁批为:“‘海港已经临近,‘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到底这一天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事要发生?”③此处会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那么希望得到光明,她要光明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旁批为学生设置了悬念,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是随文设置,位置明确,起到了对阅读的指导作用,降低阅读理解偏差,帮助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2.阅读提示,内外桥梁

部编版语文教材自读课后没有设置练习题,很大原因在于旁批和阅读提示等助读内容,帮助学生解决了文章的主要问题。旁批帮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在边阅读边思考中解决问题,而阅读提示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动物笑谈》在文章的“阅读提示”中说:“‘动物笑谈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读完课文,你是不是也觉得好笑呢?通过课文风趣的文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课文是从《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中节选,课下不妨把这本书找出来读一读。”④

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不能忽略自读课文的价值。通过部编版教材与原人教版教材的比较,对部编版教材中自读课文篇目数的增删、编排结构的特点、以及助读系统做了的简要分析,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新教材编排的特点,教材的编写重点与线索,把握部编版教材在自读课文这一板块的写作意图,领会自读课文的教学实质,探求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 ,2016(3).

[3]温儒敏.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8(33).

[4]侯静.“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研究--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D].宁夏大学,2018.

注 释

①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年,前言.

②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5页.

③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5页.

④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04页.

(作者介绍:代秋瑾,广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部编教材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读课文,如何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