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阳楼记》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探析

2020-04-19龚平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岳阳楼记文本解读文体

内容摘要:《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记体文名篇,文本一方面具有“记”体善于叙事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融进了议论的成分,具有创新性。面对该文本,教师应紧扣“记”体特征来分析文章的内容、主题思想及渊源,并根据文体解读内容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岳阳楼记》 文体 文本解读 教学

解读范仲淹的这篇记文要注意两点。一是了解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体式、风格特征,承载着作者独特的语言习惯,因此历代学人在考察、品评文章时皆将文体视为首要考虑因素。二是探究思想。《岳阳楼记》是历代流传的经典作品,具有文学、思想上的双重价值。其中既有对好友的规箴,又抒发了特定时代下作者自身的政治理想。故而,以文体特征为依据解读文本,进而确定教学内容,探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体特征

从文体角度看,《岳阳楼记》是一篇“记”。“记”作为文体名称,始见于汉末曹丕《与吴质书》:“元瑜书记翩翩,至足乐也。”[1]后有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夫书记广大,衣批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2]此处“书记”,概指多种多样的应用文,此时“记”还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而《岳阳楼记》作为一篇成熟、独立的记体文,对“记”这一文体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首先,文章开篇记事,交代作记缘由。一是为了记载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重修岳阳楼一事,含蓄地赞扬他治理岳州取得的不朽政绩,所谓“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3]二是作者借记文规箴处于仕途低谷的好友,希望性格自负的友人少受外物影响,看淡个人得失。这一点有其玄孙范公偁在《过庭录》中的记述为证。《过庭录》评《岳阳楼记》云:“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陽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4]可知,范仲淹担忧好友因为性格原因在政治生涯中留下祸患,面对好友的“求记”,遂作此文进行回应,委婉地规箴好友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次,文章除了具备记事的基本特征外,还增加了议论的成分。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西山曰:“记以善叙事为主。《禹贡》、《顾命》,乃记之祖。后人作记,未免杂以议论。”[5]表明记体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初时以叙事为主,逐渐演变到夹杂议论的形态。《岳阳楼记》前文属于记事部分,后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一段则全为议论:

中心论点:古仁人形象异于迁客骚人

论据一:不受外物、自身得失影响而或喜或悲

论据二:忧君忧民

论据三:先忧后乐

作者以古仁人之心异于迁客骚人为中心论点,从其不因外物而喜悲、不论仕途起伏而忧君忧民、始终保持先忧后乐的态度三个方面加以论证。统观议论全段,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其文风正是宋代文章精于思辨、好发议论特征的具体表现。

再次,末段对作记时间的落款,亦体现了该类文体的基本特征。详细地记录作记时间或同游之人,反映了这种文体“以备不忘”的特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文末均记时间或同行之人,虽只有寥寥几字,却不容忽视。

要之,本记文因楼绘景,写岳阳楼的位置和巴陵郡的盛壮;因景写人,描写了登楼人因四时晴雨的景物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情;借景抒怀,道出自己不因外物悲喜的处世原则及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全文“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6]是语短意深的佳作。

二.主题思想及其渊源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先忧后乐”观。这一思想是作者爱国责任意识的体现,是其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势之中发出的时代召唤,既是作者对同行的仁人志士的鼓舞,也是对自己前行的勉励。通篇融合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文采斐然,诗意盎然,又具有浓厚的政治情怀。

《岳阳楼记》忧乐思想源自何处?首先它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范仲淹应好友之邀作这篇记文时,当朝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之中。就外部而言,周边国家对北宋疆土虎视眈眈,有随时进攻之势;从内部看,北宋官吏、军队、经济费用均存在繁冗的情况,国力日趋衰弱。范仲淹曾作《答手诏条陈十事》,其文载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7]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范仲淹无法置身事外,而是成为融进时代洪流中的一份子,其作品也因此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政治上严重的内忧外患促使范仲淹看到社会繁荣外表下隐藏的危机,这成为范仲淹提出忧乐观的直接触动点。“先忧后乐”既是自我勉励,又是对好友及同僚的鼓舞。

其次,儒家忧患传统是促使范仲淹忧乐思想形成的另一个因素。《论语》中多处涉及孔子对“忧”的辩证思考。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8]将思虑范围的远近和忧患状况出现的早晚视为对立存在的两个方面,二者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又如“君子忧道不忧贫”,[9]将“道”和“贫”对立,认为对真理的追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渴望。观之,孔子对“忧”的思考多落脚在人自身。而孟子对“忧”的概念做出了进一步阐释。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1]的观点将天下和百姓作为考虑的对象,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即从此处萌芽。同时,孟子的忧乐并存观,阐明了个人忧乐与天下百姓忧乐的依存关系,具有民本性质。范仲淹在孟子忧乐并存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先忧后乐”的呼吁,更具思辨精神与责任感,将孟子忧乐观进行了升华。

再次,范仲淹这一思想观念也受佛、道因素的浸淫。范仲淹曾作《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认为佛经的本质在于探究各种事物之善性,使迷惑的众生得到顿悟。该文阐明了范仲淹“以济群生”的天下观,这与《孟子》中“达则兼济天下”、[12]《岳阳楼记》中“先忧后乐”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可见,范仲淹对部分佛家理论是持辩证的认可态度的。此外,范仲淹对忧乐的认知里有老子福祸转化思想的影子。如《上执政书》中范仲淹认为否极泰来的道理是天下之事运行所遵行的一条普遍规律,世事总是处于忧与乐的不停转换中。而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其发出“先忧后乐”的感叹与号召即在情理之中了。

由上述所及可知,范仲淹汲取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忧乐观。观其一生,“先忧后乐”思想并非一时的即兴之语,而是他行动的信念。这一高尚的思想,成为后代仁人志士学习和效法的准则。

三.依体定教

文体是解读和教学文本的前提与依据。[13]《岳阳楼记》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扣“记”的文体特征来进行:

作为一篇记体文,文章没有单纯地囿于记事,而是在记事的基础上描写岳阳楼风光,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议论迁客骚人与古代仁人志士。因楼叙事,即景抒情,阐发议论,敢于破体,创新性十足。作者交代作记缘由、勾勒洞庭湖大观、抒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悲喜情怀,皆是用“记”,体现出记体文记事的本质特征。后文点明文章主题思想则属于议论。文章记事雅洁客观,议论则发人深省,后者在记事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有力地阐发了主旨。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记”的特征,围绕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来切入文本,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外,由于文體特征最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故而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岳阳楼记》的语言特色。《岳阳楼记》全篇整句与散句相结合,长句与短句互相交错,简洁凝练、抑扬顿挫。文中多处用骈句来写景、抒情。如“衔远山,吞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描绘岳阳楼壮观景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规箴友人及抒发自身政治理想。另外,文本主要用散句记事。如开篇即以“庆历四年春……属予作文以记之。”简单交代滕子京政绩及创作缘由。要之,用骈句写景、抒情,有洋洋洒洒,一泻千里之势;用散句记事,则有简洁明畅、不拘一格之风。全文骈散结合,整齐匀称,语言参差错落,相映成趣,使人读来胸怀大畅。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析文章凝练精粹的语言,并体会其所蕴含的人文意义。

四.结语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体式、风格及语言特征,体现了作者的语言习惯,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文化意义。《岳阳楼记》作为流传千古的记体文名篇,其中贯穿着鲜明的文体意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教师应重视文体特征,抓住文体特征,并据此分析文本的教学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必将解读出来的所有内容都确定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还需结合具体学情。简言之,文本解读应该力求透彻,教学内容则须酌情而定。

参考文献

[1]穆克宏主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2]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5]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范公偁撰、孔凡点检.过庭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袁行霈.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讲析[J].名作欣赏,1985(1).

[7]范仲淹.宋本范文正公文集(第二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8][9]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0][11][1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介绍:龚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岳阳楼记文本解读文体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拥有一种“超能力”
另类文体巧谋篇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岳阳楼记》三美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