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李白诗歌的明月情怀

2020-04-19刘艳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李白诗歌

刘艳

内容摘要:李白与月,有着不解之缘。月亮是山川的慧眼,寄托着李白的浪漫情致。李白月,月有依恋,月有苍茫,月有含思,月有深曲,让人着迷难忘。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明月情怀

杨义先生说:李白诗对盛唐气象的表达有他独特的美学方式,具体体现在醉态思维、远游姿态和明月情怀这三点上。李白用明月这个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形而上对话。

李白远游,其间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这种乡愁与明月情缘深厚。李白谈到月时,用到两个字“得月”,得到月亮,月得吾心,人与月相得,“得得任心神”,以表达他与明月的精神联系。神话思维的介入产生的超越性本身,包涵着亲切感。人和月相得,這个“得”字有双重性,既是获得,又是得宜;既是人借明月意象向外探求宇宙的奥秘,又是人借明月意象向内反观心灵的隐曲。所以,李白之月,可以随性、随手、随人和随情。随性,“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雁带走了愁心,山送来了好月,光辉晶莹;随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上天揽月,纯是天上人间的精神契合;随人,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亦可与月同游偕归;随情,“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还可把月请到人间,诗人的酒兴和醉态在崇拜孤独和拒斥孤独的精神矛盾中,创造了一种人月共舞的心理神话。李白“得月”之奥秘,有“峨眉月”之依恋,有“关山月”之苍茫,有“玲珑月”之含思,有“床前月”之深曲。

一.“峨眉月”之依恋

李白有首《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月亮本无意却多情。诗人以月光的宁静弥漫在诗作间,意象灵动而具有朦胧清幽的美。月亮成了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悲欢离合缠绵悱恻尽蕴其中。月思乡,“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因而也可以是故乡的载体,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总在家门口,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人和月相得,这么一种思维,把生命赋予山、月、秋、江,“峨眉月”成为扎根于李白生命本原的一个意象,它曾经引起二百多年后同样是蜀人的苏东坡的共鸣。苏东坡有一首诗叫做《送人守嘉州》,开头两句完全用了李白的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二.“关山月”之苍茫

人月之思也联系着乡愁,联系着宇宙,甚至还联系着李白的西域出生地。这就是他那首把人伦之情和民族之情紧密联系起来的乐府《关山月》。李白在《关山月》里面,展示了一派雄浑舒展的关山明月情境: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由于境界壮阔,诗人不需要雕琢辞藻,而以明白清通的语言纵横驰骋天上地下万里关山之间。开头四句展示了一幅以明月为中心的,涵容天山、玉关、长风、云海的边塞风光图,那种苍茫云海、长风万里的景象,就超越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充溢着盛唐魄力,足以使山川壮色,让明月来作证,仪态非常从容地进入历史和现实,在一片辽阔的古战场中进行民族命运和个体生命的体验。《关山月》最后四句:“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隔千里兮共明月”,在这样的苍茫孤苦、生不能归的境界中,有人登楼来想念自己,也是一种心灵的安慰。这首诗就以出入于边塞和内地的地理空间的形式,真切灵妙地表现了出入于明月和内心的心理空间意义,在一种新的精神层面上综合了“关山夜月明”的壮阔和“明月照高楼”的深婉。他赋予明月意象以盛唐的雄浑,一种从容自由的雄浑。

三.“玲珑月”之含思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通篇写“玉阶”周遭之象,全诗“怨”意弥漫。四句短诗,写久待望月之态,显幽深细微之情,创幽邃深远之境,诗意绵密幽深,深得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个中奥义,诚如李瑛所说“无一字说到怨,而含蓄无尽,诗品最高”。(《诗法易简录》)赏月深婉有神,其涵咏情致深厚,至少有四端:一为借乐府旧题写宫怨之厚重深广,二为描绘了宫女生存的真实状态,三是比附君臣遇合的政治苦闷,四是营造了纯真的高格与纯净的悠远。玩月之真,诚挚感人。李白的这种天真,恰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是“那婴儿哭着要捉月壳时的天真”。这种天真,以“神秘的怅惘,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真实的诗人不戴面具,不善机巧,不说假话,一如稚拙的儿童。儿童的讨人喜欢并不在于他的成熟、练达和世故,恰恰在于他的幼稚、天真和透明。通过对“玲珑月”的含思蕴致,无限依恋地透漏了诗人对月亮的痴迷与神往。

四.“床前月”之深曲

《静夜思》,二十个字,妇孺皆知。它表达的就是与人类生命的本原相联系的一种原始记忆。故乡儿时的明月,它是人们生命的最原始的、最纯洁的证明。“床前明月光”,天上的光明之客,不请自来造访我;“疑是地上霜”,心境中一片晶莹、清凉,渣滓悉去。这就为人和月相得、思通千里准备了一个清明虚静的心理机制。而在举头、低头之间,人和月产生了瞬间的精神遇合。瞬间的遇合激发了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回忆,那就是对童年时代故乡明月的回忆,以及对“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时空界限的穿透和超越。由瞬间的直觉,达到了精神深处的永恒。这就是李白脱口而出之辞,却令百代传诵不已的奥妙所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道出了天下人共有的思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王安山写出了谪居者特有的归乡感。

李白的醉态思维、远游姿态和明月情怀,开拓了盛唐气象的诗情画意,飘逸、恢弘而灵动。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1988.

[2]孟修祥.谪仙诗魂[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3]蒋勋.蒋勋说唐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莫砺锋.莫砺锋说唐诗[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8.

[5]杨义.李白诗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分析[J].文学遗产,2005,(6).

[6]郁贤皓.李白绝句漫谈[J].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

(作者单位:荆州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李白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小小诗歌汇
诗仙李白的归宿
一个诗人
倒下的那一刻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