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新奇,越有味
——2019科技盘点

2020-04-18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 2020年15期
关键词:火星探测器

◆本刊综合

厉害了,2019科技圈!智能小萌物惊艳亮相、数十种新物种被发现、科学研究奇特却有趣、太空事件精彩纷呈……关注创新、喜欢探究的你们应该还记得这些大事吧?当然,即使你们忘记了也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一起来“重温”2019年科技创新秀,再看一看科技这个好朋友的朋友圈。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或许你能从中受到启发,发明更多有意思、酷炫、实用性强的作品,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收获更多惊喜。

智能小萌物

去年年末,《时代周刊》评选出2019年度100项最佳发明,有的发明作品虽小,但小而精,样子萌萌的,还非常智能。

如果你看中了哪一个,不妨将它收入囊中。

会说话的AI助听器

听力障碍者戴上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然而,许多人抵触使用助听器,因为不想暴露身体的缺陷。Starkey Hearing公司开发的首款AI助听器——Livio AI完全消除了这种担忧,它小巧精致,看起来就像一个时尚的无线耳机。

Livio AI不仅具备助听器的核心功能——通过采用定向麦克风、近场磁感应系统对环境中的人声、杂音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放大声音、降低背景噪声,还内置传感器,可以播放音乐,像智能助理一样回答问题,把对话的语言翻译成使用者的语言。另外,利用内部集成的3D运动传感器,这款智能助听器能够检测运动,察觉跌倒并提醒监护人,跟踪身体活动,记录用户在白天与他人交谈的频率。

AI自导演摄像机

你们猜猜这个长着萌萌“大眼”的家伙是什么?它是中国睿魔智能公司研制的AI自导演摄像机OBSBOT Tail。

这款摄像机可以在没有摄影师的情况下快准稳地记录你的一举一动,无论你是舞者、街头运动爱好者还是视频内容创作者,它都能让你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基于 AI算法,OBSBOT Tail能够在最远20米内对手势进行精准识别。用户使用手势可以让OBSBOT Tail自动进入或退出AI跟随模式,对拍摄人物进行锁定或解锁,并做出推拉变焦、镜头上下扫动、水平晃动以及360°无限位跟踪追随等不同动作。

智能绘画机器人Scribit

无论是白板、玻璃、水泥墙还是其他任何垂直的表面,智能绘画机器人Scribit都可以将垂直表面当作画布,轻松地在上面画出各种图形。

Scribit由两根轻型斜拉索悬挂,用户可在短短5分钟内完成安装。它的中心能放置4种不同颜色的颜料笔墨盒,并且配备了4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擦,以便擦除图像,重新绘制。

Otter+Pop联名手机壳

Otter + Pop联名手机壳集气囊支架与手机壳于一体,气囊支架置于手机壳后,稍稍用力拉起就能使用,拿手机自拍时也能将手指夹在气囊支架上,从而让自拍的画面更加稳定。气囊支架收缩后,手机壳依然平整。

气囊支架的圆形表面可随意更换,手机壳和气囊支架都有多种颜色和个性图案可供选择,用户可根据造型需要、心情或场景进行个性化搭配。

音乐互动键盘

学好音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音乐互动键盘Lumi可以帮你的忙。这款11英寸键盘按键拥有不同的颜色,并且搭配了声感灯光板。音乐互动键盘和彩色背景光相互配合,指导用户学习音乐演奏。

另外,将多个音乐互动键盘Lumi组合在一起,搭配相应的iPad应用程序,可以演奏出更多元的音乐效果。

新物种初露面

2019年,生活在世界某些角落如洞穴、海洋最深处的71种新物种再也藏不住了,终于与世人见面。它们中有花朵、鱼类、珊瑚、蜘蛛、海蛞蝓和蜥蜴等,我们来认识其中几个有特色的家伙吧。

如果见到这些家伙,你们不要害羞,跟它们说一句“伙伴,你好”。

瓦干达鱼

在科幻电影《黑豹》中,“瓦干达”是个神秘的国家,是超级英雄“黑豹”的祖国。去年,科学家在水下约79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种鱼,它们像极了身披紫色外衣的瓦干达勇士,因此被命名为“瓦干达鱼”。

瓦干达鱼生活在印度洋坦桑尼亚海域的“过渡带”暗礁中,由于非常美丽,也被称为“仙女鱼”。它们的鳞片颜色较深,呈现深紫色,即使被保存下来用于研究时,仍然保留着深紫色。

会移动的开花植物

你们知道吗?一种罕见的开花植物竟然会移动。它于去年被研究人员发现,被命名为Trembleya altoparaisensis,开着白色花朵,生长在巴西国家公园的峡谷中。

这种植物最初在100多年前由著名植物学家奥古斯特·弗朗索瓦·玛丽·格雷齐奥记录,但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未发现它的存在,直到去年。研究人员里卡多·帕西菲科说:“人们不相信植物会移动,但事实上它们会像动物一样移动,因为随着环境变化,植物必须迁移到更适合它们的区域生存。”

具有“蚂蚁崇拜”的蜘蛛

不好好待在蛛网上,墨西哥奇瓦瓦沙漠中的一种蜘蛛竟然生活在坍塌的蚂蚁巢表面,被称为具有“蚂蚁崇拜”的蜘蛛。

它们为什么喜欢在蚂蚁巢上活动呢?

加州科学院昆虫学馆长助理达雷尔·尤比克说:“要想知道它们在做什么,唯一的方法是将它们挖掘出来,但如果这样做,就破坏了它们的栖息环境。”

梦幻虾虎鱼

虾虎鱼对于你们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几乎在每个海缸中都能发现它们的存在。尽管看上去呆头呆脑,而且多数身材短小,仅有几厘米长,但它们家族是鱼类中最大的,已知的种类有2100多种。

虾虎鱼家族中的新成员Vanderhorstia Dawnarnallae被发现于西巴布亚,虽然不是纳米虾虎鱼的一种,但个头也不是很大,差不多能长到4厘米长,是枪虾身体长度的2倍。它们的脸部和身体布满如同迷宫般的蓝色线条网格,还有淡黄色的斑点。据猜测,借助这些图案,它们可以更好地伪装。

奇趣研究连连看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研究是很严肃的,不过有些科学家就是不走寻常路,在2019年创造性地进行了一些奇趣研究。

当看到下面这些研究时,你们肯定会眼前一亮。

舌头也能闻味道

一般而言,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各司其职,但实际上,味觉和嗅觉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在去年4月份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让人造味觉细胞接触气味分子,发现这些细胞的反应与鼻腔中嗅觉细胞的反应是一样的:当气味分子接触味觉细胞时,化学物质就会进入细胞表面受体。

在人体内,气味和受体间的相互作用会在细胞内引起连锁反应,然后向大脑发送信息,也就是说,理论上,舌头可以闻到味道。

“吸血鬼树”蹭吃蹭喝

在新西兰森林深处,一个不起眼的树桩紧紧附在邻近针叶树的根部,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

科学家在徒步时偶然发现了这种“吸血鬼树”,当时它被数百棵新西兰松树包围着,新西兰松树是一种高度可达50米的针叶树。白天,新西兰松树把水分和养料从树根送上树梢,晚上,“吸血鬼树”从邻近的新西兰松树根部吸取它没来得及上传的水分和养料。

让水汽化的巨大声音

如果向一股水流发射X射线,水流会发出声音吗?会,2019年,研究人员制造出了可能最大的水中声音。

实验是这样的:在真空环境中,瞄准一股非常“薄”的水流,发射X射线。X射线击中水流的瞬间,水流被一分为二,X射线两边的液体蒸发;冲击波从接触点扩散开,同时释放270分贝的声音。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可能使流经的水沸腾。

海鸥不喜欢被人盯着

如何使讨厌的海鸥不偷吃自己的零食呢?去年8月份的一项研究表明,只需盯着海鸥看,就可以让海鸥离开。

研究人员在英国康沃尔郡海滩用袋装油炸薯片引诱黑脊鸥,并测试了它们在被人们监视和忽视时的行为。在人类的监视下,它们变得更加谨慎,一些黑脊鸥对人类的食物完全失去了兴趣;而如果人们不理睬它们,手中的油炸薯片很容易被它们抢食。

孤独使大脑变小

对大脑而言,孤独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大脑变小。

研究人员比较了9名探险者在前往空旷的南极大陆前和居住1年多回家后的大脑扫描结果,发现探险者返回后,其大脑的海马体等区域的体积变小了。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区域。

更重要的是,这些探险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降低了,这种蛋白质能促进新神经元生长,是大脑中建立新连接所必需的。

太空大事件

2019年太空可热闹了,发生了许多大事,在2019年的科技舞台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视野号”飞越“天空”、“嫦娥四号”在月背着陆、“洞察号”倾听火星“心跳”……你对哪件大事印象最深刻呢?

飞越遥远“天空”

去年1月1日,“新视野号”探测器飞越了距地球约64亿千米的名为“天空”的天体,打破了其2015年飞越冥王星时创下的太阳系最遥远天体探索纪录。

“天空”位于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据悉,柯伊伯带由碎片和矮行星组成,包含数十万个类似“天空”的天体,这些天体保留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痕迹。

飞越“天空”没多久,“新视野号”探测器就陆续传回图像,不断刷新科学家的认知。起初,“天空”看起来被拉得又细又长;随后,科学家发现它由两颗小行星粘在一起,好似一个胖嘟嘟的雪人;而之后的图像又显示,它更像是由两个煎饼拼接而成。

“嫦娥四号”在月背着陆

提到月球探测,人们总会想到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然而“嫦娥四号”探测器给出了新的宣言:“我选择在月背着陆,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更难。”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成功传回了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月球背面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块“处女地”。之前各国仅通过照片分析其地质构造、土壤结构等,而这次“嫦娥四号”探测器登月,能在荒凉的月表培育生命、“勘探”深埋月下的“矿藏”、测量太阳风粒子在月表的作用等,为人类开发月球提供宝贵的经验。

“龙宫”成“网红”

说起去年天文领域的“网红”,小行星“龙宫”算是一个。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隼鸟2号”探测器于去年2月在“龙宫”着陆,顺利完成第一次着陆采样;同年4月,它向“龙宫”表面发射了一枚铜弹,撞出一个约10米宽的坑,并于当年7月再次登陆“龙宫”,收集地下岩石碎片。这是人类首次在小行星上成功完成多次着陆采样,首次采集到了次表层地下样品。

“隼鸟2号”探测器已携带这些或许保留了太阳系诞生之初样貌的样本踏上归途,预计于今年年底到达地球。

倾听火星“心跳”

2018年11月,“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主要任务是了解火星内部结构、探究火星震和火星内核的奥秘,成为首个监测火星“心跳”的探测器。

去年4月6日,“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不辱使命,其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首次监测到了火星震。之后,又捕捉到了100多次震动,其中21次极可能是火星震。

研究人员指出,火星震与地震成因不同。地震由地壳构造板块间的挤压引发;火星没有地壳构造板块,但火星降温慢,会造成压力在内部扩散,这也可能引发零星的火星震。

猜你喜欢

火星探测器
2014登陆火星畅想记
火星我来了
玩转火星
火星!火星!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一款高性能BGO探测器的研发
有7颗彗星已经被探测器造访过
美月球探测器以撞月结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