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笛曲《深秋叙》的演奏技巧及艺术表现

2020-04-17魏珍

青年时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

魏珍

摘 要: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竹笛艺术作为民族音乐艺术中的一部分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竹笛技巧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当代笛曲作品的创作也日新月异。其中,创作于1989年春的笛子独奏曲《深秋叙》便是众多优秀作品之一。该作品用低音大笛深沉委婉的音色,描写了深秋凄凉的景色。本文将从作品简介、作品曲式结构及作品中演奏技巧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深秋叙》;穆祥来;曲式结构;演奏技巧运用

一、作品简介

《深秋叙》是我国现代作曲家穆祥来创作的,创作于1989年初春。该作品为我国在竹笛艺术的音乐美学、音乐表现内容的深度、中西方作曲技术的有机结合及笛子演奏技巧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深秋叙》是一首风格比较独特的竹笛独奏曲。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作曲家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度表现的文本体现。作曲者穆祥来先生在回忆《深秋叙》的创作思想内容时说到:“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而那些在人生中遇到坎坷很多,却依然能正确面对生活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因此,《深秋叙》这首作品,表现了作者所经历的人生历程,更体现了作者经历绝望与希望,伤感与快乐的复杂情感。

二、《深秋叙》作品的曲式结构

《深秋叙》是复三部曲式结构。引子是较自由的散板;A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其中A乐段三个乐句,是非方整形对称乐段;B乐段两个乐句,是方整形对称乐段;C乐段,是一气呵成的大乐句,在演奏中运用循环换气技巧,直至进入B部分小快板。B部分同样由三个乐段构成,其中D乐段由两个大乐句构成,57小节处由D调向属方向转入A调,并进行转调模进;E乐段由六个乐句构成;F乐段由连贯的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构成;随后进入华彩部分的连接。A'为再现部分。下文是对作品曲式结构的详细论述。

(一)引子:散板

引子部分是由6个乐句构成的散板乐段,A调;首句由低音3下行五度进行到6,在演奏时通过无名指打音慢慢减弱,表现了秋风吹过落叶,并将人的思绪带到了过去;第二乐句由低音1向上增四度进行到#4,再停留在3仍通过打音逐渐减弱,此句表现了秋风过后,落叶断断续续从空中飘下;第三乐句与第二乐句形成鲜明的力度对比,采用弱奏,表现出秋意浓浓的景象;第四乐句先渐快渐强,后渐慢渐弱,以模进的音型,模仿乐节的形式进行,直至停留在低音7;第五乐句由中音7和中音3的单吐音持续渐弱,最后低音7收尾;第六乐句在结束音低音6停留,最后在其高八度音以打音轻声收尾,表现了秋天的沧桑感。

(二)A部分1=D

A段主题是由第1~40小节构成的。乐段在板式上选用了能够反映悲剧色彩的4/4拍慢板,速度从慢速过渡到行板速度,述说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第八小节乐音连续下行,为后面悲伤情绪的宣泄做铺垫。随后乐曲由低音2突然渐强向上大9度大跳到中音3,3再向上小三度进行到5。此句是乐曲的第一个高潮部分。接着乐曲由中音5下行6度进行到低音7,最后停留在低音6并渐弱。接着,情绪有了稍微的变化和推进,以琶音形式逐渐加强,为后来音乐的高潮部分作铺垫。从第22小节开始,音乐变成弱奏,并以仿萧音的形式发展,并且加入了泛音技巧的演奏。此时的演奏要弱吹,此句也可运用循环换气的演奏技巧,可以使乐曲更加流畅。仿佛在不远处,听到了萧声,心情逐渐平静。

(三)B部分:小快板。(第41~137小节)+华彩部分

B部分是作者年轻时候短暂而且愉快生活的回忆,2/4拍,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意气风发的景象,并大量采用模进的音乐手法。在第57小节,由D调转入属方向的A调,并连续下行跳进,使乐曲富有活力和表现力。在节奏风格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切分节奏,小符点,增加了音乐的活跃感,使得音乐更加富有激情。乐曲在第77小节处,由A调转到下属方向D调,并采用了“紧打慢唱”的结构,气震音的加入,将之前复杂的情绪再次向前推进。从第111小节开始到华彩前,有十小节十六分音符的双吐演奏,并由连续的三连音上行推进到高音5,然后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由弱渐强又终止于高音5,乐曲突然停止,接着进入华彩部分。

华彩部分是散板,较自由,并带有悲凉之感。华彩开始部分有对哭腔的模仿,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感。结尾处前倚音的运用增加了乐曲的收束感。#1的巧妙运用丰富了调性色彩。最后乐曲运用卡腔的音乐表现手法突出了悲凉的、激动的情绪变化。

(四)A'变化再现(第138小节到第170小节)

A'再现部分,由G调转到属方向D调。虽然旋律的骨干音没有变化,但作者运用了主导动机材料的写作技巧。开始的乐句由低音6进入,并加入气震音。随后的乐句仿佛又是开始乐句的补充与发展;而第142小节,在原有低音7的基础上,加入了小切分,以此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随后的乐句是前面第一部分的变化发展;在第150小节处,进入乐曲最后的高潮部分,并加入了滑音技巧,此处滑音技巧的加入仿佛增加了许多无奈之感。乐曲在第153小节的2处渐弱收尾。随着情绪的变化发展,乐曲又由弱渐强,在第160小节处由高音1下三度并上五度跳进后停留在高音3,最后,随着秋风瑟瑟,乐曲在悠扬渐弱的长音中结束。

三、《深秋叙》的演奏技巧运用

(一)循环换气的运用

循环换气技巧,是指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将口腔内的空气通过口腔周围的肌肉的压缩挤出少量的空气使笛子发出声音,同时鼻子快速吸气,以达到气流源源不断的演奏效果。从演奏效果来看,分为长音循环换气法和双吐循环换气法。竹笛长音循环换气的方法是由南派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从唢呐等乐器上移植过来的;双吐循环换气法,是一种兼有两种演奏方法的技巧,分别是从竹笛新派演奏家的代表李增光先生和浙江的王彦先生探索得来的。

《深秋叙》中A部分的第22小节处,乐曲弱奏,模仿萧音。此处循环换气的运用,有画龙点睛之笔。使得仿萧音连绵不断,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受循环换气带来的无限音乐之美。弥补了因为吸气造成了乐句的中断,让听者能够一直陶醉于优美的音乐中。

(二)泛音的运用

泛音在演奏时采用轻巧的超吹方法,使笛子能够发出上方五度飘逸,幽静的音叫做泛音。泛音的演奏需要依靠和加强腹部的力量来控制气流的呼出,风门则需要缩小,口劲的大小需要符合泛音自然而且轻松的发出。

《深秋叙》中,A部分第21小节处开始,乐曲进入弱奏部分,并且加入了泛音技巧的运用,泛音的演奏弱而不虚,使得此段的音乐宁静而悠远,仿佛跟随着箫音的弱奏,思绪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曾经美好的回忆中。

四、总结

笛曲《深秋叙》,是兼有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技巧和西方音樂创作技巧于一体的现代音乐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空白。这首作品首次运用了A调低音大笛,低音大笛的音色不如梆笛来的热闹,却最能展现艺术感染力。这首作品就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竹笛名曲荟萃[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