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圆券改革失败原因探究

2020-04-17王应生

中国市场 2020年4期

[摘要]国共内战以来,国民党财政危机越发严重,金圆券改革被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改革实施后,非但没有挽回经济颓势,反而加速了国统区经济瓦解,究其失败原因,有外部条件影响,也有战争因素推动,但本质问题还在国民党内部。

[关键词]金圆券改革;失败原因;内外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4.058

1948年,法币疯狂贬值,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为做最后挣扎,国民党推动了号称规模世界之最的币制改革,收缴金银外汇,发行金圆券,然而改革进行不足11个月,就因产生恶性通货膨胀而宣告失败,成了经济改革史上的一幕“闹剧”,几经酝酿的金圆券改革为何夭折如此之快,原因值得深究。

1仓促上马——政策条文内含重重隐患

1948年5月,蒋介石秘密交代财政部长王云五筹备币制改革事宜,7月初王云五呈报方案初稿,后经六人专家组审议,8月19日,蒋介石便迫不及待地以总统命令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开始金圆券改革。但从酝酿改革到政策落地,前后不过3个月,改革主体方案也仅是几个官僚“闭门造车”而成,既没有经过立法院的充分审议,也没有先期试点的渐进尝试,政策设计本就有所偏差。

政策刚出台,按金圆兑换美元4∶1的汇率,以5亿美元作发行保证,金圆券发行上限定为20亿。然而这5亿保证金中有3亿是各类公司资产估值拼凑,其中大量国有资产被严重高估,还有些资产已列入财政收入,却仍作为发行准备,而估值7428万美元的日伪产业,甚至不能及时到位。可见,准备金数额此时只是一个数字,随时都能伪造,这也为国民党后续不断突破发行上限提供可能。

2管理混乱——逆势而为引得沸腾民怨

金圆券刚发行,国统区境内73个行库只有49个拿到了新币,且新币在各省市分布不均,如上海的银行共有13.8亿元新币,而新疆全省没有新币,政策又要求所有旧币3个月内兑换完毕,否则作废,引得民众大为恐慌;另外,新币中辅币数量也极为缺乏,拟定发行的20亿金圆券中,辅币券仅有1904万元,且集中在北平、天津、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六地,按1元金圆券兑换300万元法币的比率,没有辅币就意味着低于300万元的法币财产无法进行兑换,而在很多偏远地区,法币贸易仅为万元级,部分贫苦百姓的财产被直接剥夺,致使民间纠纷四起,市场秩序混乱。

新币发行混乱只是一方面,市场管理也不科学。金圆券改革期间,市场全面限价,但公用事业单位定价执行“战前标准”,政策一出台,国营石油立即提价60%,船运提价90%,航运提价85%,再加上各类商品税加重,企业的生产成本飙升,而产品价格只能依法受限,没了利润,许多商品被迫流向黑市,黑市兴起,普通民众大受其害。这一时期,物价表面上得到控制,但民众渐渐发现,用黄金、白银、美元换取的金圆券,去正规市场买不到东西,去黑市又买不起东西,民众怨声载道,对金圆券改革的信心大打折扣。

新政执行中遇到问题,本属正常现象,但作为管理者,不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而一味堵塞民意、粉饰太平,一如金圆券改革之初的经济形势,看似风平浪静、一片向好,其实早已暗流涌动、不受控制。

3内耗严重——钩心斗角致使政令不通

金圆券改革成功与否,与各阶层的支持密切相关,但此时国民党党内早已腐败横行、民众离心离德,改革又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想要毫无阻力推动,简直是天方夜谭。

国民党党内历来派系林立,改革伊始,就出现大量反对意见,许多地方派系一开始就希望改革失败,好以此打击中央派系,为自己政治上的迈步创造条件,摆出一副坐而看戏的姿态;另外,由于改革方案事先并未在内部公开,国民党行政、立法两院的许多高级官员落实起来并不配合,稍微受挫便大发抱怨,其中部分人更是借此排挤政敌,执政者的精力和时间都在口水仗中消耗殆尽,政府运行效率低下。

不仅党内斗争不断,有了法币的前车之鉴,此次改革并没有得到大资本家们的支持。1948年8月20日,蒋经国赴上海督导改革落地,刚到上海时,所有商库行都备明、暗两套账簿备查,全力抵制黄金、白银及外汇换出,孔、宋等豪门更是趁着市场混乱,大肆囤积物资,隐匿财产,发国难财。之后不久,蒋经国就施展雷霆手段,杀了王春哲、荣鸿元、胡国梁等64名投机资本家,进逼上海金融界交出金银,而面对同样的罪行,却对宋美龄占股的孔家扬子公司网开一面,政策执行不公引起上海大资本家们的强烈不满,官商对抗更为激烈,黑市交易越发猖獗,最终蒋经国被迫辞职,上海市场全线崩盘。

4战争消耗——巨额发行摧毁民众信心

1948年《金融时报》评论金圆券改革时就指出:大笔的外援,财政收支完全平衡,恢复和平与解决政治纠纷,是新通货免于重蹈覆辙的、主要的先决条件。

战争是烧钱的游戏,正是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连连失利加速了金圆券改革的破灭。194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承诺要实现收支平衡,同年9月至12月,政府每月的财政赤字依旧高达2.3亿元、1.4亿万元、5亿元和22亿元,其中军费支出占比达70%以上,政府内外债也高达10.42亿美元,巨额的债务只能依靠增发货币填补。1948年11月11日,为增发货币,政府宣布将金圆券兑换美金调整为20∶1,民众财富随即缩水80%;到1949年4月,这一比例已降至20.5万∶1,货币发行量狂增6.39余万倍,金圆券狂跌滥贬,形如废纸。而在另一方面,战况也刺激着国统区经济,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刚结束,解放军全面向南推进,此时蒋介石已萌生退意,同年12月,蒋介石命令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秘密将各城市黄金储备运往台湾,且为了欲盖弥彰,还拿出部分黄金进行抛售以挽回民心。金融业的发展源自民众对政权的信心,军队在战场上连连失利,当权者开始自寻后路,在这样的环境下,金圆券早已是“烫手山芋”,大量金圆被抛向市场,通货膨胀由此不可控制。

战争对于金圆券改革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蒋介石幻想2到3个月结束战争,再以此获取美国援助来稳定币制。可见,国统区经济早已是强弩之末,一旦战事超过预期,其经济必然崩溃。

5与民争利——疯狂敛财注定失败收场

在国统区的经济体系中,国营和民营企业被区别对待并不鲜见。1946年年底,国民党接收了292个日伪产业,资产总值为3.826亿美元,这些产业本该还给民众,但国民党却将它们交给了四大家族,意图通过控制这些产业掌控全国经济命脉。金圆券改革期间,国民党对民营企业也是极力打压,改革政策规定银行禁止商款,却又允许奉行“国策”之贷款,国营企业趁机钻空子,金圆券发行不足2个月,银行贷出款项总额达3亿元,占当时发行量的1/4。政策导向使得垄断资本越做越大,产生形如四大家族般的金融巨鳄,而被挤压的民营企业和劳动人民却只能在夹缝中委曲求全。当权者满心以为只要掌控产业就能掌握国家,岂知国家财富来源于人民,与民争利,必被民所抛弃。

由于缺少民营资本的动力,很多产业逐渐走向没落,1948年,上海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仅有20%,平津工厂倒闭率达70%~80%,青岛500家商店歇业,广东400家工厂开业不足100家,工业产量急剧下降,实体经济大受冲击。没有实业支撑,金圆券改革如同无源之水,不断发行货币只能产生通货膨胀,而持续通货膨胀到一定程度后,物价上升指数就会超过货币发行指数,市场又面临着巨额的货币需求,政府只能继续增发货币,形成恶性循环。

纵观整段历史,金圆券改革走向覆灭,有客观環境的影响,也有军事因素的推动,但根本原因还在国民党内部,党不为民,何以为政?国民党早已病入膏肓,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无论金圆券改革是否实施,怎么实施,其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

参考文献:

[1]季长佑.金圆券币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应生(1992—),男,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防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