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2020-04-17朱俊

青年时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作用艺术

朱俊

摘 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作为文化表现形态的艺术具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美育作用,对人生活品质的提升作用,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作用,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艺术的此种独特作用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化被越来越重视。

关键词:艺术;和谐社会;作用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建设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强调遵循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和谐社会体现在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前提,突出了“四个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中,无论是先进的或者落后的文化均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之精神层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的实践行动与方向,没有脱离特定文化语境的纯粹的超人存在。尤其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升人的素养,首先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作为文化表现形态之一的艺术,无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语词的现代“艺术”概念源于18世纪西方美学的兴起,它指代的是一种远离普通民众的属于精英层面的创作形态。但在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确立之前,艺术并非仅停留于这种曲高和寡的精英层面。无论是古希腊文的“Texvn”还是拉丁文的“ars”,“都更接近英文technique(技术、技艺、技巧)或artfulness(精明、狡诈)……任何产生值得称道的、体现出独创性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人类实践活动都可以叫做‘艺术。”[1]它体现的是一种非自我中心的人与物、人与自然间的应合关系,一种对人之本真性存在的某种意义的揭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艺术”也泛指各种技术才能,对这种技术才能的掌握构成了孔子“成人”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成人”观由“德”和“才”两部分构成,其中包括“知”“艺”等内涵的“才”指向的是人的能力的培养,它与决定着人本质的“德”共同构成德才兼备的“成人”。可见,“艺术”这一概念从一开始指向的就是人与万物构成的意义关联域,指向人的某种本真存在。它素朴的就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一个实际性地生命体验的发生事件,是人类领悟存在之意义,开启智性的通途之一。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方式,构成了人类理解世界的三种途径,艺术在人的在世存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作为作用于人的情感、心灵,作用于精神生活的重要领域,艺术对于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言,其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育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蔡元培就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强调审美教育在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蔡元培认为,由于感情推动力有着强弱不同,虽人人都有感情,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形成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要想形成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有待于借助美的对象来对感情进行陶养,使之转弱为强,转薄为厚,这种以美的对象为工具的陶养即是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吻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形成适当的行为,这一方面依赖于智育,另一方面又有赖于美育的帮助。美育、智育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着德育的完成。蔡元培认为,美育不仅在感情的陶养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美育的功能被他归纳为“立人”和“立国”两个主要方面。

如何实现美育呢?蔡元培认为,美术在美育的实现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术与其他技术不同,其他技术是以实用为目的,而作为闲暇所产生的美术则是以非功利性为目的。美术的价值体现在五个方面:复杂而统一,改造自然,感情的具体表现,提起研究科学的兴趣,代替宗教。其中寄情于当前的美术,可以使人消除人生之忧患,使心有所寄,“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失者也”[3],从而养成高尚活泼的人生观,以便更好地入世生活,并替代对于出世的幽渺的宗教的寄情。他强调,实施科学教育,不仅不能偏废美术教育,而且尤其要予以普及,要使任何人都有机会时刻接触到美术。蔡元培这里所说的美术,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的,实质指的就是艺术。

确实,审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美感的普遍性也即美感的“共享性”,康德认为“审美无功利”,当人们持一种非占有心态,从一种纯观赏的角度面对艺术所创造的美的对象时,作为审美的对象便摆脱了日常认知层面中因果律的束缚,观者能够在这种超逸现象界的种种差异,实现本体世界之达成中,通过在精神层面物我一体的高峰体验中,进入到某种审美境域,消解冲刷掉具狭隘功利主义性质的各种欲求,获得精神层面的净化和提升,实现性情的陶冶,人格的完整和谐。艺术的这种在审美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中使人之心灵获得升华和情感获得净化的功能,要求我们在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其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美育途径相互贯穿、相互依成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尤其是在学校美育中,要充分重视借助艺术来改变以往只重共性教育忽视学生个性教育的方式,注重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

其次,对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生活品质指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健康富裕的物质生活离不开健康的对待物质的生活态度。态度属于精神层面,精神与物质构成人在世本真存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领域。

作为精神文化的艺术,在实际生活中,以其特有的不同表现形态或通过视觉的、音乐的、身体的,或综合的形式,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将不可见的为各种日常欲望所遮蔽遗忘的人本真存在的意义世界的不同维度予以开启揭示,使人在提升获得美的修为的同时,惠人惠己,促进社会生活品质的提高,成就和谐社会。

再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在所具有的审美超越性中跨越时代、民族、阶级的界限,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勾连。正如当我们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看到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们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为这种伟大的艺术精神所感动,虽然每个人的感受程度,感受经验存在不同,但大的感受方向感受界限不会改变。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怀,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与爱等,都能够借由不同种类艺术作品的揭示来实现欣赏者与表演者、演奏者、绘画者等在精神层面的共鸣。艺术中共通的民族文化精神世界可以在具普遍性的审美心理的勾连与交流中促进各族人民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进而避免相互歧视和排斥,在和睦相处中共同支撑起中华民族大家庭,为建设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各出其力。同时,各种艺术活动自身,也能在活动中促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合作,益于在无功利的共通的审美氛围中培养有益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作用。人类产生于自然,自然构成了人类存在的母体,但自现代工业化时代以来,在现代科技进步论的宰制下,建立在技术至上的日益主体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作为人之存在力量人之追求幸福的表征,自然这一离我们自身最为切近的“母体”的存在,反倒变得离我们最为遥远、最为陌生。其结果就是人类在无度地追求所谓的自身幸福中,日益遭受到诸如沙尘暴、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等来自自身“母体”的各种日益严重的报复。在一片技术进步的欢呼声中,人的存在的幸福感不仅没有增加,反倒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面临无家可归的状态。

总之,作为文化表现形态的艺术,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极其重要。只要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个人能够达成共识,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切实落实到实际生活世界中,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必将在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艺术活动的推动下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邢莉,常宁生.美术概念的形成——论西方“艺术”概念的发展和演变[J].文艺研究,2006(4):106.

[2][3]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論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08,46.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作用艺术
纸的艺术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