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女性恋爱观的考察

2020-04-17孟瑾昀

青年时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恋爱观主义

孟瑾昀

摘 要:恋爱观是一个超越国界、备受世界瞩目的话题,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日本在内,像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关于恋爱观的名著都是数不胜数。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在她的著作《傲慢与偏见》中对当时女性的恋爱观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另外,在日本的名著《源氏物语》的许多章节中,也深刻地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日本女性对于恋爱的诉求与观点。

关键词:恋爱观;恋爱至上;主义

恋爱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停地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体制和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衍生出不同的恋爱观。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由于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女性对于另一半的诉求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一、引言

“恋爱”这个词不是日本的传统日语,到了明治时期,和“社会”“个人”等词一样,也是为了用日语表达欧洲语的概念而创造出来的新词,而广为人知。明治时期翻译语研究的第一人柳父章在《翻译语成立情况》中也提到“恋爱”。柳父章也引用了严本善治在明治23年10月《女学杂志》上刊登的《谷间公主百合》这一翻译小说的论述文章。明治20年的10年间,“恋爱”作为开始使用的日语固定下来了。但是这样固定下来的“恋爱”和现在日语使用的“恋爱”不一样。因为现在的恋爱包含着love的意义。日语辞典表示,“它们都是作为异性相互爱慕。”但在过去的日语中,“恋”“爱”和“恋爱”是有明确区别的,“恋”是包含相互性的。但是,明治20年前后的论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相互性。男性不是“恋”,而是“恋爱”,而女性则是接受这种“恋爱”。北村透谷的《厌世诗家与女性》中也是这样描写女子的。为了让“恋爱”具有相互性,这个词汇仅仅在社会上固定下来是不够的,有必要让女性认识到自己的恋爱。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其结果是女性方面也产生了关于“恋爱”的能动性,恋爱和结婚紧密相连,变得有意识,被“恋爱”包含了相互性,女性也有了“恋爱”的权利。

二、近代恋爱观的发展和变化

(一)明治时代的恋爱观

“恋爱”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明治时代。那时的恋爱,指的是从元禄开始男人的“色道”。男人的“色道”是指去找藝妓、女招待等行为。有的人会与艺妓等人成为情侣,然后拿钱为其赎身,迎娶为正妻,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战后。追溯一下,吟咏恋歌在中世纪的贵族阶级中十分繁荣,但从武士兴起的近代开始,这种风俗被废除。到了成年之时,与合适的对象相亲,这是维持家族生存所必须的。

在当时与其说是恋爱,不如说是围绕家族之间的利害而进行的政治婚姻,这在上流阶级中十分普遍。而在较低的阶级中,为了确保劳动力(早产养育孩子工作)也是必须的。

明治25年,受到基督教影响的北村透谷,在杂志《厌世诗家与女性》发表文章。“恋爱是人生的秘方。有恋爱才会后继有人。”这篇恋爱论给当时的青年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年轻人学着去谈恋爱,而且是并非是把恋爱当作游戏,与和妓院女性的“色道”有所区别,认真对待爱情。到明治后半期,英语的“love”被翻译为“恋爱”,年轻人受到舶来精神“热情恋爱”的影响,恋爱观进一步发生改变。

(二)大正时代到战前的恋爱观

大正时期,是围绕贞操的议论变得活跃的时代。大正三年,以杂志《青绶》为中心爆发了贞操争论。女人为了面包出卖身体是对是错。以女性真实问题为开端,也引发了诸如《妇女公论》《平凡》等其他杂志的热烈讨论,围绕着女性的纯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伊藤野枝“我认为以爱为中心的男女之间不需要有贞操这种东西。”平冢认为结婚前的妇女,道德的要求就是绝对的纯洁即处女性。万一失去这个处女身份,不用说父母的愤怒和悲叹,就连社会上的嘲骂也会集中在女性身上。“有爱才能结合哪里不道德?”对于伊藤野枝的这种态度,平冢提出了“如果女性要求纯洁的话,男方也会履行”的意见。把不被规范束缚的男女关系称为“自由恋爱”,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恋爱,没有了一生只能受一个人操纵的束缚。虽然“自由恋爱”似乎是顺应恋爱至上主义的,但却没有像至上主义一样的禁欲性。

三、现代恋爱观的发展和变化

追溯到明治时代,当时的结婚多半是家族之间的联系。因此,人们认为男女之间的恋爱会威胁家庭的延续。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恋爱观逐渐转变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浪漫爱情”登场了,与自己喜欢的人恋爱结婚受到认可。在日本第一次约会的人被称为战后出生世代。在这一代人当中,“相亲结婚”和“恋爱结婚”发生了巨大变化。

战后世代以后,约会和同居等恋爱变得更自由。在这之后,进入泡沫经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恋爱至上主义时代。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高的三高。男性也为了追求女性而赠送名牌商品,圣诞节的时候会去预约高级宾馆。这时候,恋爱不一定和结婚紧密相连,恋爱和结婚另当别论,和各种各样的对象享受恋爱之后,平静地去结婚,有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除此之外,恋爱不仅仅是年轻人的特权,无论年龄多大都有着享受恋爱的权利。另一方面,不结婚和不重视恋爱的人也在增加。

四、女性恋爱观变化的原因

(一)政治和社会原因

明治政府成立后,1872年颁布的艺妓解放令中,福泽谕吉倡导的男女同权论,1880年在民权运动中,景山英子、岸田俊子等人进行的妇女解放运动等被视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前史,但是发生了反抗,十年后迅速萎缩。在此之后,平塚雷鸟等女性解放运动者诞生了,作为第一个提出政治要求的妇女团体“新娘人协会”也成立了。对女性不利的法律的整改运动,女性的获得参政权等运动增多,有力地改善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战前的日本是一个女性受到歧视的家长制社会,战后,由于开展了女性歧视问题的运动(女性主义运动)等,男女平等的精神在宪法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女性不受职场不利影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女性参与政治和决策,在家族和情侣中男女平等,重视关于爱情和作为个人的选择等。1980年间称为“女性时代”,85年制定了禁止男女在雇佣问题上受到歧视待遇的法律——《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日本努力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

(二)经济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现了高速经济发展。工业产品的渗透到一般家庭。其中,冰箱、电吸尘器、燃气、洗衣机等与家务相关产品的渗透也在加深,女性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劳动力不足也为女性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1986年4月施行的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于1997年6月修改,禁止在招聘、录用、配置、晋升时存在男女差别。2003年,日本国内所有产业中被雇佣人口的40.8%为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在进入社会后,也开始像男性一样担负起社会职责和责任,改变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现象。

(三)教育和文化的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采用西方模式,建立了新的教育体制。发展女子基础教育和女子师范教育是新体制的目标之一。这使日本女性获得了接受高等师范教育的权利。1874年,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在日本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日本受美国模式的影响,于1946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中规定男女教育平等,1948年开始实施大学改革,改组将各类旧制高中并合并。1950年短期大学开始设立的时候,男性比女性,占学生数的59.4%。從1954年开始,女性人数超过男性,1959年女性人数占学生人数的64.8%。短期大学是战后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80年代以后,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女性进入四年制大学的愿望比以前明显提高了。进入四年制的人数从1985年的13.7%上升到1994年的21%。同期的男性从38.6%上升到38.9%。除此之外,一部分的女学生成为了硕士、博士。根据1994年的统计,学习硕士专业的人数为9.9万人,女性占21%。博士学科为3.9万人,女性占19%,比1959年的8.5%和5%有了显著的提高。当时日本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98年女性大学的升学率和短期大学的升学率高达48.9%,比男性的45.8%略高。女子高中生的在校人数比1950年增加了3倍左右,接受大学以上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也大幅度增加,比1975年增加了60%左右。通过教育,女性们从旧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自己的价值。

五、结语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自身思想的提高,女性的恋爱观也在发生变化。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的发展,希望能我们能够以日本发展的经历为鉴,为我国女性在社会上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日]厨川白村.恋愛論[M].任白涛,译.上海:啓知書局,1923.

[2][日]厨川白村.厨川白村全集[M].东京:改造社,1929.

[3]李強.“現代”視野中の厨川白村と近代の恋愛観[J].日本研究,2008(2).

[4]蔡京春.浅談日本女性択偶観の変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6).

[5][日]林慧子.中国女人——日本女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6][日]尾藤正英.日本文化的历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洪世峨.厨川白村『近代の恋愛観』への考察》専修国文(92);2013年1月;

猜你喜欢

恋爱观主义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轻奢主义正流行有一种生活态度叫轻奢
冬日 新碰撞主义
至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