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向多样化的婚恋与家庭

2020-04-17梁娴

青年时代 2020年2期

梁娴

摘 要:阿尔温·托夫勒(1928-2016)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长期从事未来学研究。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迈入超工业时代,届时连续婚姻将成为社会主流,同时多样化的家庭形式涌现。托夫勒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对当今中国社会家庭问题丛生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托夫勒;未来婚恋观;中国社会

一、托夫勒未来婚恋观的基本内涵

(一)婚恋形态

托夫勒的未来婚恋观理论建立在对工业时代婚恋家庭形式的批判上,他认为工业社会为追求经济效率塑造出了整齐划一的核心家庭形式,这种标准化、群体化的家庭形态在超工业社会将逐渐走向动摇甚至崩溃。

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石,必然受到短暂性、新奇性的冲击。离婚率不断提高使人们不再笃信爱情的永恒,婚姻也会变得难以稳固而演变为“连续婚姻”,即连贯暂时的婚姻。当夫妇之间实在难以融洽相处时就离婚了事,然后继续寻找与自己发展相称的伴侣,这个过程将持续到生命的终结,于是人的婚姻轨迹将由多段短时间的婚姻组成。托夫勒特别指出人生中将有几个决定婚姻走向的关键点,即试婚阶段、成年孩子离家、退休后,每一个关键点都有可能使婚姻走向终结。他预测最终人的平均结婚次数会增加,并且“暂时性的婚姻将是未来家庭生活的标准特征,也许是占支配地位的特征”。这一切变化看似悲观,婚姻似乎会成为超工业社会的牺牲品,但作者却否定了这样的悲观主义。他指出,连续婚姻的形态并非是人类被迫适应新社会节奏的无奈之举,而是主动迈向更好生活的必然选择,因为届时婚姻的缔结与停止都将更少束缚,婚姻对象的选择将更忠实于爱情而非其他因素。

(二)家庭形态

与婚恋关系的变动相伴的还有家庭形态的不确定性。托夫勒并不认为未来社会能够颠覆家庭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也许既不会消灭,也不会进入新的黄金时代。它可能解体、破裂,然后以不可思议的新方式再次出现”。超工业社会将对工业社会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家庭模式进行挑战。

未来家庭的形态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虽然大部分人会拒绝抛弃熟悉的家庭形式,仍然选择生活在核心家庭中,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富有革新精神的人将会尝试组建各种形式的家庭。有些人将会选择未婚同居,或者结婚但不生育的生活方式;两对以上的父母与孩子组成的公共家庭(群聚村)将不再陌生;有些未婚人士将与领养子女组成未婚家长家庭;双方都离过婚且育有子女的合伙家庭将越来越普遍;同性家长家庭、多配偶家庭也将被社会认可等。总之,“在家庭形式方面,就像在经济学、技术和社会上各种关系方面一样,我们将被迫应付各种新的形式”,至于哪种家庭形态将占据优势地位,托夫勒也难以确定,他认为家庭形态也许会长期没有一个单一的形式,而是高度的多样化。

在托夫勒看来,“超工业革命将给每个人提供前所未有的某种程度的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我的愿望和需要,选择或创造自己的家庭形式。但是,这种自由也将索取高额代价,在新的家庭形式尚未定型而旧的家庭面貌已难维持之时,人可能“不但没有感到自己的解放,相反由于可提供自己选择的方式太多,情况发展变化得太快,而陷入痛苦与孤独中”。这就要求个人与社会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这种不适。

(三)应对策略

托夫勒呼吁社会应从道德转变与政策支持两方面进行改革,帮助人们适应未来的多样化。首先,在道德准则方面,应该逐渐消除人们因为家庭破裂或重组而产生的内疚感。因为除非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人们将在过渡时期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这需要舆论界、宗教界、法庭等相关方面的配合。其次,国家还应该在法律、税收、社会福利、学校安排等具体政策的制定上考虑人们的特殊需要,切实地给予多样化的家庭形式以支持,如实行灵活化的上班时间以利于单亲家长照顾家庭等。托夫勒相信社会采取的这些积极行动将使人们更好地适应未来。个人对未来的主动把握也极其重要。托夫勒认为要应对未来的冲击,个人首先应该以5年、10年等年限作为范围,有意识地预测自己未来生活的轨迹。同时,人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稳定区”,保留一些熟悉的事物或生活方式,以减轻生活变化太快的震荡。这些应对策略虽然不是专门针对人的婚恋与家庭生活,但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托夫勒未来婚恋观的评析

拖夫勒对未来婚恋与家庭的预测有些已成为现实,有的似乎还遥遥无期。笔者认为他的理论兼具警示性与局限性,这两个侧面都值得我们关注。

(一)警示性

托夫勒对未来婚恋家庭总体发展趋势的把握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前瞻性,对社会具有警示意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开展,工业社会本身的进步会使原有的婚恋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崩溃、重组,这对20世纪后半期的工业国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引人注目,单身男女领养子女组成家庭成为了现实等,也从侧面印证了托夫勒理论的合理性。因此他关于未来婚恋的预测具有警示意义,提醒我们未来的婚姻有可能是暂时性的,家庭也将以各种形式出现,社会也有可能因为这些变化而引起动荡,出现各种新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预估。同时他提倡人们更积极、务实地面对未来。社会的变化速度虽然令人怅然若失,但他认为应该以此为契机,不管是个人或是社会都应该极早采取行动,在承受动荡的同时增强应对未来的能力,共同努力在新的环境中提升生活品质、寻求婚姻与家庭更大的自由。

(二)局限性

托夫勒的重要理论前提是假设技术会持续进步,不断地对社会施加影响,从而改变人们生活的面貌,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会受制于社会多重因素而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对社会的影响不一定是单向的、持续的,也有可能只在发展最迅速的階段对社会产生明显影响,随后进入相对稳定期,甚至有可能滞后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他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有过于简单化的嫌疑。同时他对文化本身的稳定性估计不足,文化相对技术而言更加复杂,更为根深蒂固,它也许会受到技术的冲击而毁灭,但却具有根植于国家或地区土壤的强韧生命力。托夫勒思想的特点与美国本身的独特环境有关,美国本身相对短暂的历史、移民国家的多样性、包容性都决定了整个社会求新、求变的特质,因此他可能低估了其他国家文化的稳定性,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三、托夫勒未来婚恋观对当今中国的启示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后40余年的发展,今天中国社会的面貌日新月异,表现在人们的婚姻、家庭上呈现出了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在托夫勒未来理论问世约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仍对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一)根据中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核心家庭将长期地成为家庭形态的主流

有数据显示,当今中国核心家庭已经成为主流,有的城市中3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占比达40%,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反映出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不是笔者预言的超工业社会时期,这体现出中国与美国社会发展程度上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人为地造就了大量核心家庭,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主动选择了小家庭的生活方式。核心家庭利于摆脱传统宗族式大家庭对人身心的束缚,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但它本身也会衍生出别的社会问题,导致独生子女或疏忽管教、或过于溺爱的教育问题,夫妻双方父母沉重的养老负担问题,被疏远在核心家庭之外的空巢老人问题等都成为了当代中国家庭的难言之痛。这些问题应该得到政府、社会的关注,并极早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二)离婚率的节节攀升预示着婚姻短暂化的发展倾向,成为中国家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家庭的离婚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巨变的大潮中,婚姻的稳固性也遭到了冲击,显示出托夫勒所预测的婚姻短暂化的发展趋势。他认为这并不是个人道德水准高下的问题,而是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的共同问题。社会发展使人们更注重个人情感需求的满足而不是固守家庭责任,当婚姻不能满足人对爱情的渴望便有可能导致婚姻破裂。中国的离婚案件多数是由婚外情导致的,另外还有相当部分是夫妻感情失和、家庭暴力的结果,这显示出当今社会人们对情感需求的重视压过了伦理准则。对此,托夫勒所提及的“电子家庭”或许能成为缓解高离婚率的途径之一。这种既是夫妻关系又是工作伙伴的新家庭模式能增进夫妻的亲密关系,还能吸纳子女、老人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庭企业”的经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能有效减少家庭问题。但是电子家庭建立在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基础上,中国要实现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多样化的家庭形式已经出现并有扩展趋势,需要社会给予给更高的包容度

托夫勒预测未来社会家庭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核心家庭虽然仍是社会主流,但整体的发展趋势是向多元化迈进的。他所描绘的多种家庭形式大部分都已在中国出现,如丁克家庭、未婚同居家庭等,另外如AA制家庭、老年人契约家庭等也不鲜见,折射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放,也反映出中国受西方发达国家婚恋家庭理念影响之深。中国有自身独特的国情,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社会对新婚姻家庭形式缺乏广泛理解,而非部分人所担心的伦理道德丧失,因此更高程度的包容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結语

托夫勒对未来婚恋的设想根植于美国的经济、文化土壤,然而中国未来婚恋家庭的走向可能与美国存在明显差别,笔者大胆假设中国家庭未来的发展可能是两种相反的趋势并存,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一种趋势是沿着托夫勒所预测的婚姻短暂化、家庭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中国也逐渐具备了托夫勒所描述的超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由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欧美发达国家的婚恋家庭观将对中国造成明显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都预示着中国社会有可能朝着托夫勒所预言的方向行进。另一种趋势则相反,可能是核心家庭的存在更为牢固,而这种核心家庭是扩大了的、能容纳3代人的家庭。出于现实生存压力的考虑,中国家庭往往是夫妻工作,父母照看孙辈。这种扩大了的核心家庭一方面缓解了当代人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也遵从了中国传统孝道理念,是工业社会的生存需求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结合的结果,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家庭形态,并可能长期存续下去。两种趋势可能并存于中国社会,相互冲击、相互角力。

另外,地区性的差异也不应该被忽略。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民族聚居地之间由于经济、教育发展程度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婚姻家庭几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有些地区早已迈入托夫勒所预言的多样化时代,而有的落后地区依然盛行家长制包办婚姻。所以中国社会的婚姻形态很难整齐划一,而是必然具备地域性的乡土特色。中国未来婚恋家庭可能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亦是社会历史发展本身多面的印证。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孟广均,吴宣豪,黄炎林,等,译.北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3]李炜.城市家庭婚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9(3).

[4]郭显超,黄玲.我国婚姻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4(4).

[5]陕劲松.60年来我国婚恋观的变迁[J].理论探索,2010(1).

[4]唐芳.宁南山区农村婚姻家庭现状及成因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