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景观建筑学复兴浅析

2020-04-17黄一鸣

青年时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景观

摘 要:在步入新世纪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对于景观这个话题的兴趣有了显著的复苏和发展。“景观”一词被广泛运用,例如景观很少单指田园风光和园艺植栽——这些传统的意象。相反,它的运用多元而丰富,蕴含着城市化、基础设施、策略规划和围绕熟悉的自然和环境主题的探索性意念。“景观复兴”作为一个运动,其前景光明的大部分原因是在于它不仅是景观的被动恢复和修补,更多的是对景观潜能的延伸和实现。“复兴”的意思是暗示着曾经一度被遗失、低估、忽视和忘记的东西被重新发现、重新重视而得到显示出新的生命力的机会。在正确的回归里,“复兴”代表了得到健康、恢复常态和取得控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是以景观发展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景观的显著复兴,在文化领域的重新崛起,相对于多年来景观在文化层面上的缺失与边缘化而言;第二方面是在重新审视景观的真正本质,重新思考景观在意识形态和创造实体两方面到底是什么或者能够成为什么。前者是继承,而后者则是一种发展和创新,总的来说,景观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项目,一个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努力和想象来丰富文化世界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景观;景观复兴;建筑景观;文化复兴

一、关于“景观复兴”的继承

近年来,基于国家政策对于文化复兴、古村落保护等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大力支持乡村建设改造,国内(外)的景观设计团队以及各种民营企业对于传统景观建筑文化复兴建设有了浓厚的兴趣,建筑景观的复兴蓬勃发展。

关于复兴的理论,对于景观建筑师而言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基地的独特性。通过使用基地现象作为新形式和功能的生成工具,景观一直努力恢复基地和场所。近年来,基地的恢复已经不仅被认为是短暂记忆的意义,同时具有生物学的重大意义,就好像是被遗忘或无力的生态学正在被恢复和多样化。基地的开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第一种是记忆恢复和时间、空间的文化上的丰富;第二种是社会功能和公用,类似于开发新的用途和活动;第三种是生态学的多样化和延续性。从以上三方面,景观建筑师善于创造的传统复兴和巩固了地球生物丰富性在文化以及自然进程中的意义。

当人们回顾近20年论述景观的生态和进程时,人们不禁要问,环保思想的普及在多大程度上减少了跨文化水平方面发展新视野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将大众的修辞与作家的诗集进行对比,比如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的诗,其句法和措词暗示了与土地新关系的亲密和自然。在斯奈德的诗作《献给大家》(For all)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对句使人联想到科纳将重点放在触觉的观点:“冰冻的小河水沙沙地流淌着并发出粼光/石头在脚下翻滚,就像脚趾一样细小和坚硬。”这里直喻“与脚趾一样硬”描绘了实实在在接触的和亲密的居住地。但是,在当今世界和传统的中国,深思熟虑地使用每种语言和所有新观点面对公众时的用语都会有排污效应。并不是因为这是显而易见合乎情理的解决方法笔者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而是现在所有对于当代西方的情况对于我们都是具有借鉴价值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反之亦然。

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候,景观学被视为以少数西方国家为活动中心向外传播的规范化了的知识形式。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产生了不同的而且重叠的景观学,有时以国家的边界、语言区、文化背景来加以区分。从业人员和学者所在的特定圈子划分总是围绕民族的、国际的和跨文化的内容。上个世纪的大多数时候,由于政治和其他原因,中国和其他主要讲中文的地区完全独立于以西方为中心的环境之外。随着近年来经济腾飞,经济全球化,处于信息时代的发展之下,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变的日益频繁也在相互促进中发展。在数据信息爆炸的时代,其中有个很大的困惑就是,很明显中国吸收西方的思想和经验的同时,我们应该继承什么。文化输入和冲突的实质经常被陈词滥调所蒙蔽。再者,教育工作者、大学以及他们的实践对于建立跨文化交流方面敏锐而有力的视野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景观作品的设计者们是如何引导我们从单向文化碰撞到多边的文化交流呢?

二、基于“现代景观”背景下的景观意象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之下,世界的变化正在推进着景观营造艺术的挑战性和可能性。从新区域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到公园、花园、地图和旅行的设计以及在地形学事务中进行实践的责任是在文化和政治生活的前景中争取机会和安排景观。在景观复兴中,设计师和艺术家比专注于历史描述、信息分析或土地消费主义发展的人更能扮演积极动人和干预的角色。新世纪开始,房地产蓬勃发展带动着国民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前十年的快速增长期,到后十年达到顶峰,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地产链以及乡村振兴的政策战略,我们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其中许多国内优秀的设计团队和知名地产集团在建设和发展现代景观的贡献是巨大的,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丰富着景观建筑文化的背景。

当景观的产生被认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条件下,发生的项目可以具有一些数量的正式特征。无论一个具体的项目是自然的、线性的、曲线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都并不相干,重要的是项目的形态和几何学如何与提出的特定假设和力图产生的结果相呼应。因此,景观复兴不再是一种关乎外观和美学的观点,而是倾向于一种策略手段。形态仍然很重要,但是不仅作为外观,更是因为各个部分有效的规划。

安尼塔·贝瑞兹贝塔对森林(Bos)公园生产主义的主张和亚历克斯·沃尔的《计划城市表面》都是发展了功能、项目和手段这些设计领域基本考虑因素的概念。大卫·列德巴罗的《测量大地》讨论了土地形态与许多大型的文化主题和作用相关。塞巴斯蒂安·玛若特在《基地的重拾》中描述了多少法国景观建筑师运用景观的策略去拓展顾客要求的局限性和地段的边界,以此去牵引发展过程中更大范围的能量和可能性。冯仕达提醒我们中国的景观不应该仅仅被视作风景术语,应当作为策略范畴,通过在不同的特性中“穿梭”来“建立”一定的文化影响。或许最为直接的是,巴特·鲁茨玛描述了荷兰景观如何在锻造新的城市和区域项目中被设定为一个策略的角色,旧的传统被颠覆并形成了新的豐富的结果。这些文章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围绕景观复兴发展的策略性效应的主题;他们都回到了设计的工具性功能,而不在重视严格的形式、再现和冥想。他们提出景观建筑师及其项目如何能够更好地塑造文化演进并与世界相关。其核心在于在更广阔的文化环境中拓宽景观项目的空间而不是寻找一种新的美学风格。

三、结论

总的来说,景观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项目,一个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努力和想象来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伟大事业。第一方面是景观的显著复兴,在文化领域的重新崛起,相对于多年来景观在文化层面上的缺失与边缘化而言;景观对于当代文化的创造性的潜力和贡献的作用是积极并且巨大的,景观不是固定和被动的,而是变化和积极的,并且要求着扩展和再创造。第二方面是在重新审视景观的真正本质,重新思考景观在意识形态和创造实体两方面到底是什么或者能够成为什么。大型的景观被认为是动人的项目、批评的媒介、创造力和社会的交换。在这种意义下,正在被复兴的不是景观的情景和事物,而是景观的意念、运转和综合策略,促进景观项目重新向着新的和丰富生活的方向发展。在景观意象的荒野中播下植物的种子,并希望能够开花结果,使大地比以往更富多样性。前者是继承,而后者则是一种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黄一鸣.传统聚落及其景观研究分析——以客家聚落为例[J].民间故事,2019(3):64-65.

[3]James Gorner.“The Agency of Mapping”,in Mappings,ed[J].Denis Gosgrove Lon-don:Reaktion,1999:212-252.

[4]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5]张蕾.景观意象理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景观
景观别墅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景观雕塑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壮美的城市景观
奇妙的瀑布景观
综艺节目:景观繁华是否意味着文化繁荣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