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晚清满汉官员政治地位的变化

2020-04-17胡先哲

青年时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晚清变化影响

胡先哲

摘 要:清朝是建州女真首领在后金政权基础上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为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朝统治者同中原主体民族汉族进行合作。汉族士大夫广泛参与到清廷与地方政权中,统治者对满汉官员的政治地位构建成为一种政治规范,对历代清朝统治集团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满汉官员的地位因历史背景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从太平天国运动到立憲运动等一系列晚清的重要历史事件中,满汉官员政治地位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政治示范作用。

关键词:晚清;满汉官员;政治地位;变化;影响

一、清朝满汉关系背景与政治地位构建

(一)清初满汉关系的紧张

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清朝建立。在政权统一过程中,满汉民族关系一度紧张。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贝勒多铎在率领镶白旗大军攻打扬州城的过程中,受到史可法带领的扬州军民顽强抵抗,攻陷城池后,清朝大军对扬州军民进行报复性屠城。

在军事镇压之外,清廷也在经济上实施了一系列压迫政策,如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发布了允许满洲贵族大规模圈占汉人土地的法令,为巩固所圈占的土地,强迫汉人投充。沦为农奴的汉人不但遭到残酷剥削,被迫从事繁重劳动,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引起大量逃亡。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顺治时期清廷在逃人法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督捕则例》①,用于抓捕与惩罚逃亡的汉人奴仆。

由于清初苛政的压迫,此时的满汉关系十分紧张。为缓和满汉关系,同时更好地治理中原地区,清朝统治者开始通过政治与经济政策调整满汉关系,规范相应的地位。

(二)满汉合作与满汉官员政治地位的确立

满汉关系缓和的开端是革除苛政,修弥民族情感。在军事镇压方面,顺治八年(1651年)福临亲政以后,禁止清军屠城和虐民,并追究摄政王多尔衮在中原各地屠戮无辜的责任。

顺治八年(1651年),皇帝认为圈地损害民生,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下旨让之前参与圈地的王公大臣退还所圈占的土地②。顺治十年(1653年),再次下令禁止圈地,并且处死了违反禁行圈地令的满汉重臣③。在朝廷令行禁止的威慑下,清朝地方层面逐步减少圈占,至康熙初年完全停止。禁行圈地之外,顺治十三年,清廷在经过议政王大臣讨论后,决定废止逃人法。顺治十五年,皇帝正式下谕旨禁止官府以外的任何个人捕获民人,并且要求各省督抚和八旗旗主约束部下,对违反禁行追逃的官民治罪。

圈地与逃人法两大苛政的废除缓和了满汉矛盾。清廷也寻求同汉族士大夫的合作。顺治五年皇帝下旨优待归顺的明顺官吏,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同时对新旧官吏的功绩按照原政权的世袭制度加官进爵。除了笼络官员,清廷还进一步招纳前明的士人学子,承认其在前明取得的功名,并且可以参加新朝的科举。这些政策的推行,使得汉族士大夫进入到清朝统治集团中,巩固了清朝在中原的统治。

二、晚清政治中的满汉官员政治地位变化

(一)太平天国运动后的满汉官员政治地位变化

太平天国前的清廷虽然在满汉官员的任用和倚重上出现变化,但并不明显。在中央政府中,满人从职务数量和层次上还占有优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满汉官员集团的势力出现明显消长。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社会矛盾激化的起义,这一点也体现在了满汉关系上。

洪秀全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宗教册子引起了不少百姓的认同与支持,这离不开太平天国反清反满的主张④。在起义爆发之初,清廷派八旗绿营镇压,没想到八旗绿营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已严重腐化,实力大幅削弱,错失了剿灭叛乱的最佳时机,使得太平天国实力壮大,并席卷了半个中国。

由于既有军备受到破坏,感到统治危机压力的清廷采取了让地方督抚编练民团,让汉族士绅组织团练的方式来补充军事力量⑤。吏部左侍郎曾国藩在贵东道员胡林翼、湖南巡抚幕宾左宗棠等人的帮助下开始组建乡团武装。在这过程中,曾国藩等汉族官吏除了需要克服地方满员的排挤,还需应对粮饷供给与募兵的困难,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组织训练出了湘军,在兵力扩展后逐步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为挽救清王朝作出重要贡献⑥。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满汉官员政治地位变化

不久后,在以汉族官僚为主导的洋务运动中,满汉关系又趋紧张。通过洋务运动,汉族官员在地方经济、军事、民政以及外事权力上得到伸展。作为清廷重要汉族官员的李鸿章,掌握着清廷新编练的新式水师武备,同时担任两江总督,其职权较洋务运动前大大增强。这引起了朝廷中满族顽固派的不满,他们通过汉族官僚派系斗争试图削弱汉族官吏的权力⑦。满汉官员间政治地位的变化产生了清廷政局动荡的不稳定因素,最高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倚重汉人以外,也受到满人的压力。

清廷政局的动荡也反过来影响着满汉官员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格局。光绪时期发生的“甲申易枢”又一次改变了满汉官员的政治地位,这一事件并非偶然发生的,而是清朝统治阶级上层长期以来倾轧斗争,冲击政治力量平衡的结果。“甲申易枢”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后党政治力量进一步扩大,实际上确立了后党政治集团的统治地位,成为满汉权力消长的重要表现。中央权力集中到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依仗政治力量中的汉人地位有所下降。因此在这样的政治局势下,汉人势力在中央衰退,略有收敛的满人势力再次活跃起来。

(三)甲午战争后的满汉官员政治地位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惊醒了许多沉睡中的国人,在战争中清朝武备力量精华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所击溃,而且为了结束战争所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得清朝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国人中的有志之士的危机意识被激发出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决心改革,于是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清王朝的封建政权性质使得变法革新充满障碍困难,这是因为维新变法削弱了后党势力,影响到附庸后党的满员政治权力。此外,戊戌变法时,满人将变法维新与满汉民族利益联系并对立起来,直言“改革者,汉人之利也;满人之害也”,康有为等人进行变法维新,是只保中华而不保大清朝,生造出所谓“汉人强,满洲亡,汉人疲,满人肥”的说法。阻挠维新的顽固派对政治局势的误判使得满汉关系进一步紧张。变法失败给了满清贵族一个契机,通过重用满清贵族来巩固统治,对满汉的政治地位进行再平衡。

三、结语

清代满汉官员的政治地位的确立,是在清初弥合民族关系和巩固统治力量的背景下。晚清以来,受内外统治阻力的影响,清廷中满汉官员的政治地位出现变化,这样的变化也随之作用在满汉政治集团中,成为影响晚清政治中枢权力调整的重要因素。满汉官员政治地位从法定到松动,折射出晚清政治局势的动荡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满汉官员集团间的政治地位调整也反作用在政治斗争中,成为迫使清廷作出权力再平衡的动因。

满汉官员政治地位的变化也深刻影响到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从洋务运动时期的生产力建设到维新变法时的生产关系革新尝试,都烙下晚清满汉官员政治互動的印记。

注释:

①[清]赵尔巽.《清史稿》第15册,卷一百三十八志一百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8,69:“督捕则例一书,顺治朝命臣工纂进,原为旗下逃奴而设”。

②[清]赵尔巽.清史稿(第13册),卷一百二十志九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8,24:“八年,帝以圈地妨民,谕令前圈占者悉数退还。”

③[清]赵尔巽.清史稿(第13册),卷一百二十志九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8,25:“十年,又令停圈拨。”并且在之后处死继续圈地的大臣“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硃昌祚、巡抚王登联咸以不如指,罪至死。”

④姜涛.关于太平天国的反满问题[J].清史研究,2011(1):96-102.

⑤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汇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第19册,122:“咸丰年间,创立楚军,剿办粤匪,转战数省,迭著勋劳……东南底定,厥功最多。”

⑥谢世诚.晚清吏治的腐败与洋务运动的失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5-49,122.

⑦郭卫东.再论戊戌维新运动的力量配比[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3).

参考文献:

[1][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清]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汇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

[5]张鸣.再说戊戌变法[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6][日]小岛晋治.太平天国运动与现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7]谢世诚.晚清吏治的腐败与洋务运动的失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5-49,122.

[8]姜涛.关于太平天国的反满问题[J].清史研究,2011(1):96-102.

猜你喜欢

晚清变化影响
从9到3的变化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有情总被无情恼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