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起学生实务驱力:实习教学的过程与结构

2020-04-17周蔚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习教学

周蔚

[摘 要] 传统的实习教学环节在过程与结构中存在阻碍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接纳和自我决定的可能。本文通过分解实习教学的过程与结构,进行详尽剖析和阐释,构建唤起学生实务驱力可能的“实习准备阶段”“现场实习操作阶段”“操作实习结束阶段”的三大环节中的“操作行动”“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实习基地督导的工作”“激励成长避免造成挫败”四个结构的完善。同时,通过意识、环境、能力与机制的强化达到学生驱力的唤起。

[关键词] 实习教学;过程与结构;实务驱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080-03

所谓驱力,即给行为提供能量。人本主义观点认为:人具有发展自己、获得成长的潜能,可以自主迈向自我实现,同时又具有建设性和社会性,值得信任,可以合作。启发学生实务参与、操作的驱动力,即唤起学生本身的主观愿望或能动性,这种唤起是不带强迫、压抑、约束和条件性的。它是伴随着学生的自我觉察、自我接纳和自我决定的过程。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体系,如果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套非领导性的、自主性的、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隐性介入模式,介入的目的是帮助有潜力的学生把自己早已存在的能力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

一 问题的提出

实习教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中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环节, 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以往的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几大问题:一是实习指导老师包办过多。学校所学内容无法在实习中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脱节。从实习单位的选定到实习报告的完成,实习指导老师(包括实习单位的督导老师)的意愿和要求的叠加重合,使学生沦为追求一味地完成目标,而失去自我的决定。二是“事前学习”环节的欠乏。实习生对于实习工作中基本工作礼仪、职责、任务了解不够。实习周期前的学、师、督三方相互了解,尤其是学生对现场实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明确掌握的“事前学习”是唤起学生主观能动探知的最佳时期。另一方面,事前学习的沟通环节不全,也形成学校与实习单位沟通不强,无法将实习中遇到问题及时让双方了解,同时学校与实习单位因实习时间与实习单位不契合也造成双方无暇更多地关注实习。三是格式化、形式化的要求迫使学生丧失自主思考与行动的机会。即使是实习完成,由指导老师制定各项要求和具体框架,虽然从表面看上去,每个实习生都能“相安无事”的完成实习任务,但是否能真正达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和内化?尚需思考讨论。而潜在的危机将是实习学生对于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强:为实习而实习,逐渐地丧失参与的兴趣和动力,形成对实习指导老师与督导之间的依赖、应付的不良关系。

二 相关研究

就启发学生实务参与兴趣、操作能力培养与教学相关的研究,目前有几大领域的分类:第一,学生实务参与、操作能力与教学管理制度相关,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建立和实施与之相配套的学籍管理制度、主辅修制、雙学位制等;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立反应灵敏、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二,学生实务参与、操作能力与校内教学相关的,如实验室开放性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实务参与、操作能力,校园内实验室教学,多元驱动教学;第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务参与、操作能力探讨,如有针对理论与实习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后现代哲学角度谈学生实务参与、操作能力;第四,从教学体系,包含实习项目的建立、毕业设计等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学生实务意识和能力加强。总结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更多聚焦在校内、课堂、实验室的局域空间,而校外的实习教学体系中怎样有效、优化学生实务参与、操作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尝试从平行维度下的实习教学过程与立体维度下的实习教学结构改革来阐述构建学生自主创新、潜能运用的新途径,实现教学与学生自我成长真正契合的可能。

三 实习教学的过程与结构

过程是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实习教学过程大致包括“实习准备阶段”“现场实习操作阶段”“操作实习结束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又有更详细的步骤组成。实习教学的过程是从实习教学开始到结束期间,分析采用怎样的程序或步骤展开教学;每阶段为实现不同目标,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等内容。实习教学的结构主要体现在复杂的学习和教育活动中,每个阶段是怎样协调实习学生、指导老师、实习基地督导之间的关系,调节各方作用和功能等方面。综合实习教学的过程与结构,可将以上每个阶段再包含“操作行动”“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实习基地督导的工作”“激励成长避免造成挫败”四个结构部分。

(一)在“实习准备阶段”之前增加“事前学习”阶段

一般实习教学中准备阶段从时间上和工作安排上都容易被忽视。教学计划里没有对准备阶段做特意的时间安排,即使有也多为利用真正实习期间的一天或半天,而准备内容也往往被老师所包办安排,造成实习准备流于形式。“事前学习”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实习安排过程,预先阅读往届学生的实习报告资料,与实习基地的事前走访等,唤起学生的兴趣与关心。该阶段中,操作行动主要包括参与实习单位的选定,基本技能的掌握,实习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文本制作,参与实习手册的制作,基础知识的学习,阅读学习往届学生的报告和实习日志,参与实习计划的策划,预先的走访等。实习指导教师在该阶段的职责应着重指导选择实习单位,实习方向和意义的指导,实习计划策划的指导,以及与实习单位的协议和文案的交流,实习教育计划的制作并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相关法规制度的指导学习,实习单位需求的传达,同时提前完成对实习操作技巧的演习,指导实习报告和日志的书写、运用,实习过程牵涉的伦理道德的指导教育,鼓励正确操作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确认实习中的联络方式等环节。实习基地督导的工作应该包含与学校方讨论实习相关事宜,配发与学校的联络文件,接待预先走访,对学校方的实习计划提出意见和指导,向学校方提交实习督导计划并听取意见,制作完成实习督导计划,制定实习单位接纳实习的制度等。

在实习准备阶段唤起学生驱力的激励成长要素有:1.构建良性环境的刺激,即实习单位的信息资料是否充分提供;2.唤起驱力、兴趣,即准备过程中老师需要倾听、接纳、包容学生的困惑与不适的焦虑;3.在探索、收集、整理过程中,老师在其中有意识地发挥教育作用、必要的鼓励;4.在制作计划和策划过程中,要适当容许学生的试验和失败,师生共同制定计划和分担任务,支持自主创新。反之,应注意避免形成学生挫败感的可能有:1.无支持系统构建,即无信息和资料提供给学生;2.师生互动的断链,即师生之间无回应、无反应、无视;3.学生积极性的丧失,即老师对学生放任不管,甚至嘲笑、讥讽;4.绝对不允许学生失败,老师不参与甚至拒绝,单方面外力下强制要求学生等。

(二)现场实习操作阶段的细分

该阶段要划分“实习指导计划”与“实习计划”的不同之处。传统实习教学对实习计划界定有所模糊,计划往往由老师单方面制定要求学生实施。其实,在实习执行阶段,在老师制定的带有宏观视角的“实习指导计划”的基礎上,学生独立设计具体的“实习计划”有利于确立实习操作过程的学生主导性地位,更能体现尊重学生的各自具体目标、行动、观察记录的重要性。该阶段的操作行动主要包括实习动员教育说明会,参与实习(参加实习单位的内部会议,走访其他相关单位或部门),实习笔记的记录以及实习观摩,体验实习(具体操作),案例的研究、实习监督。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主要有检查实习计划落实情况,必要时的实习内容调整,掌握实习生的情况,必要的鼓励和支持,检查、指导实习笔记,指导实习案例研究,处理突发事件等。实习基地督导的工作在该阶段最为重要,包含接纳实习生并在实习单位内做介绍,设备的匹配和使用的说明,教授单位组织的管理规章制度,介绍单位各部门的职能,告知实习期间的联系方式,实际内容的具体技巧和步骤的指导教授,演习操作,检查实习笔记提出意见,实习督导、个别指导,检查、确认、修改实习目标,检查实习记录,指导案例研究,接待实习指导老师的走访,安排实习生参加实习单位的内部会议,组织走访其他相关单位,回顾总结实习等。

在实习操作阶段唤起学生驱力的激励成长要素除了准备阶段的那些注意事项之外,督导老师还需重点指导实习笔记和提出相关意见,避免出现无检查记录,无阅卷指导,单方面外力下的强制和批评之类的造成学生挫败的可能性。

(三)操作实习结束阶段的再学习

该阶段需要打破传统追求格式化、形式化要求。传统的实习教学在追求规范的同时过多的规范化的表格、报告文本的书写要求也扼杀了学生创新的可能。因此应该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分组,可用手写等各种形式完成报告,提供学生尽情发挥主观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在此阶段操作行动围绕回顾实习,经验交流报告会,实习评价,体验感受的交流,实习报告的完成等。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在结束阶段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回顾,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基地督导的工作逐步退出实习环节与实习生共同回顾,依据实习目标对实习进行评估,对实习生提出今后的课题,对学校提出实习意见和希望,向学校递交实习评估表等。

在实习完成阶段唤起学生驱力的激励成长要素依然存在,如通过新信息,不同视角的观点进行意见自由交流,共同探讨,形成文章化、理论化的总结。通过务实的批评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我评估和洞察的可能。可以说完成阶段的激励过程是经验感受的共享过程。而该阶段,老师或督导应注意避免对学生的无回应、无反应、无视所造成的互动断链的可能,而挑刺、钻牛角尖,一味地批评只会导致学生挫败感加深。

四 构建学生驱力唤起的意识、环境、能力、机制

实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具体的目标掌握一定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方法,特别是具备未来步入职业生涯所需要谙熟的学习和钻研方法、行动能力。或者说,希望这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为了搭建这样的实习教学结构,深化整备其环境,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督导所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必须要说明的是,实习指导教师和督导不能依据事先准备的教学计划生搬硬套的教条地规定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计划应该是搭建在每个实习学生独立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侧面进行辅助的形式。

(一)提升学生实务参与、操作能力意识。优势视角下肯定学生的能力,指导教师在实习角色扮演中更多的是使能者、推动者、中介者。

(二)营造开发学生潜能环境。支持网络的构建,在学生的自身潜能需开发和正强化时,良好的环境是必须的,支持网络的构建将为此发挥缓冲压力,直接及整体性的发挥保护作用。通过强化实习教学体系中指导教师与督导发挥的“自然辅助者”作用,包括实习基地内的各项利益相关群体,形成的非正式自然网络形式,使每个学生在实习层面的人际网络结构规模扩大,密度增加,网络中心性指数提高,实现其实务参与、操作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加强学生实务参与、操作能力。内在取向下引导学生去界定实习将要面临的问题及参与推动实习进程的能力。先由内在的参与出发,连接内在已有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力量,再结合外在的支持帮助,更有效的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学生实习的目标。

(四)建设学生实务参与、操作能力机制。建立一套除了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还有观念制度、文化制度、社会期待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使其能够走出“被”实习的阴影,更多的是帮助他们进行合乎情理的讨论并做出理性决策,即参与机制的加强。

实习教学应该是一个参与式的过程,它包括实习学生、实习基地督导、指导教师三者的共同参与。只有对传统的实习教学过程和结构的优化,坚持教师与督导定位于协助者和参与评估者角色,学生走出依赖性的遵循或者被动地应付或者缺乏思考遵循的阴影,才能真正唤起学生参与实务学习的驱动力,释放自身的潜能。从而使实习教学成为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 以保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姿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8).

[2]王秋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性实践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3]李家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09(9).

[4]祝新.结构实验室开放性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12).

[5]王鲁志.对高校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吴芳.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及其潜能开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

[7]余有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教学关键控制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0(19).

[8]奚仲廉.开发潜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2(7).

(责任编辑:姜海晶)

猜你喜欢

实习教学
中职电工电子实习课教学问题探究
中职电工电子实习课教学问题探究
高校金工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析
树立办学新理念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电工口诀在技工学校电气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电工口诀在技工学校电气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谈“角色扮演法”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习教学法
汽修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技能大赛背景下的数控铣床实习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