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体会

2020-04-17刘青松

吉林畜牧兽医 2020年8期
关键词:雏鸭鸭群浆膜

刘青松

吉林省榆树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榆树 13040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鸭只健康生长的传染病,在养鸭生产过程中常见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如不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办法,必然给养鸭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鸭户应对此病高度重视,做好预防,对发病鸭群早诊断、早治疗,以免造成重大损失。

1 鸭传染性浆膜炎概述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李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可引起患病鸭只表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关节炎病理变化。2 ~8 周龄雏鸭易感,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达80%左右。经呼吸道或损伤皮肤感染,四季均发,夏季多发。育雏密度大、空气流通不畅、地面潮湿脏乱、饲料中蛋白质过低、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匮乏、环境光照不足、噪音过大等因素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流行。

2 病例简介

2019 年6 月份某饲养户饲养的2 000 只7 周龄的雏鸭患病。鸭雏刚刚育雏时健康状态很好,长到7 周龄时,鸭群中陆续出现鸭只患病和重症死亡现象。患鸭表现为闭眼、缩脖儿、嗜睡、腿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饮水减少。有的鸭只眼睛和鼻孔有黏液分泌物。腹胀,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有的背脖、抽搐、前仰后翻、头歪斜转圈儿,呼吸困难,逐渐消瘦。

笔者前往农户现场诊治时发现该养鸭户饲养场卫生条件差,粪便满地不清扫,地面水涝涝的。饮饲用具内有残料且味腥臭。鸭群密度大,雏鸭相互拥挤。室内通风不好,温度低,鸭子挤堆。询问养殖户主鸭群的免疫和治疗情况,主诉除用点抗病毒和拉稀药物外,未注射任何疫苗。

解剖死亡鸭雏见有“包心”、“包肝” 病理变化,肺脏有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脾脏呈花斑状肿大,关节腔有黄色液体,鼻腔有黏液。结合临床检查和病理剖检变化,确诊该群雏鸭患的是传染性浆膜炎。确诊后针对该养殖户的整体饲养情况,笔者采取综合防治办法,经一周时间成功地控制了这群雏鸭的病情,为该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10 万余元。

3 综合防治办法

3.1 防疫消毒

饮饲用具清洗晾干,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后再使用。雏鸭场地用0.2%稀戊二醛喷洒消毒,每天2 次。死亡的鸭雏及时做无害化处理。

3.2 鸭舍小环境调整

及时清扫粪便,保持地面干燥,舍内生火炉将温度调高,温度保持在27 ℃以上,保持鸭雏舍内光照充足、空气清新。

3.3 群鸭用药

每300 g 饲料中拌利高霉素和清温败毒散各500 g,连用5 d。饮水中加恩诺沙星粉、双黄莲粉和速补安粉各100 g 兑水100 kg,连用5 d。

3.4 个体病鸭用药

用双黄连针剂稀释0.5 g 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每天1 次,连用3 d,计量遵药物说明书。5 d 后在饮水中加头孢噻呋钠粉、黄芪多糖粉,清瘟败毒散粉,用药3 d,巩固疗效。

通过以上办法,一周后鸭群病情得到了控制。

4 防治体会

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传播途径多,发病因素复杂,因此广大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必须做到管理到位,做好防疫消毒,及时给鸭雏按规定时间和程序接种鸭瘟、禽霍乱、浆膜炎和大肠杆菌二联苗等疫苗,同时要定期做好药物预防。保证室内通风换气良好,保证育雏舍内温湿度适宜。只有做好这些综合预防措施,才能保证鸭只健康成长,从而达到预期的饲养效益。

猜你喜欢

雏鸭鸭群浆膜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控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