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治疗肉鸡坏死性肠炎作用分析

2020-04-17吾山玉赛尼

吉林畜牧兽医 2020年7期
关键词:龙胆草坏死性患上

吾山·玉赛尼

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农业农村局兽医站,新疆拜城 842300

所谓的肉鸡坏死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引起的一种肠黏膜坏死脱落疾病,发病和死亡都很快。肉鸡坏死性肠炎的感染会导致鸡生长发育极其缓慢以及死亡,对于养鸡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本文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对肉鸡坏死性肠炎进行分析治疗。

1 发病原因

1.1 饲料问题

现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养鸡场内都流行着由魏氏梭菌引起的肉鸡坏死性肠炎,给养殖户们带来了极大危害。给鸡食用变质的鱼粉以及劣质鱼粉是导致这种疾病发病的原因,除此之外,其饲料中含有的细菌量过高也是让鸡患上坏死性肠炎的原因。

1.2 不够重视

养殖户们对于肉鸡坏死性肠炎不够重视也是一种原因,觉得使用过一次药物之后,就不会患上肉鸡坏死性肠炎,一旦患上这种疾病,养殖户才会明白肉鸡坏死性肠炎对于它们的危害,对于这种疾病,光进行一次药物预防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要使用不同的中西药物混合进行预防,才会起作用。

2 临床表现

2.1 鸡发病情况

这些年来乡镇的各个养鸡场中,鸡大多都会在每年的6~9月份排出一种红褐色的粪便,过几日后转变成为一种黑色带血散发着恶臭的稀粪,这是一种以鸡的肠胃多发性坏死和溃疡作为特征的疾病。患上此病的鸡在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异状,每天的采食情况都很正常,到了有明显异常状态之后,鸡的采食量会降低,每天都会有1~2只的死亡情况,使用新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也没有效果。

2.2 临床表现

患上肉鸡坏死性肠炎之后基本都表现出精神抑郁,翅膀下垂,羽毛杂乱和食欲不振,鸡冠苍白,体态消瘦甚至脱水。排便会排出血便以及黑褐色粪便,甚至粪便中还会夹杂着肠黏膜组织。大多数的患病鸡1~2 d就会死亡,甚至有些鸡在几个小时内就会死亡。

2.3 病理变化

将患病鸡剖开之后,会闻到一股明显的腐臭味,经过观察后就会发现,其肠道内的空肠和回肠病变的非常明显,肠壁脆弱,粗细不均,充满了气体和带血的粪便等内容物,将肠子切开之后,会看到里面几乎没有任何饲料,十二指肠的黏膜基本全部脱落,还有灰白色和黄白色的渗出物。到了发病的后期,整个肠道都会呈现灰黑色坏死,里面流淌着散发出恶臭的黑色液体,肠壁坏死凹陷,肝脏极其肿大且表面出现淤血,上面还有着不规则的黄色小斑点。胆囊膨胀,肾脏肿胀。

3 治疗和防护措施

3.1 中医治疗措施

3.1.1 中医治疗药物配方

白头翁1 200 g、青蒿960 g、常山960 g、茵陈600 g、穿心莲720 g、苦参600 g、大黄240 g、地榆600 g、龙胆草600 g、白术720 g。上述方剂兑水120 kg煎制后再兑水600 L,给鸡群每天下午和晚上连续饮水8 h,连续用药5 d,第3天时鸡的死亡就会控制在每天10只,鸡群变得活跃,采食量明显上升,27 d后采食量和饮水量会恢复到正常。

3.1.2 中医配方详解

本中药是由白头翁、青蒿、龙胆草等10种中草药组成,其中大多数都是以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和杀虫驱虫为主的,以补气健脾止泻和凉血止血为辅,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其中白头翁和地榆凉血止血、涩肠止泻,可以很好的缓解坏死性肠炎导致的

出血和下痢。青蒿和常山杀虫驱虫、泻下逐虫,穿心莲清热解毒,常用于禽肠道鸡白痢、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等。龙胆草和菌陈清热燥湿、泻肝火,保肝利胆,并且具有增强消化和提高食欲的作用。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有着促进胃肠分泌、利尿、降低血糖、保护肝脏的作用。这几种中药进行配合,完全治疗了肉鸡坏死性肠炎,还增强了鸡的免疫功能,达到了标本兼治。

3.2 加强饲养管理

经常性对鸡舍进行换气通风,2 d打扫一次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合理储藏饲料防止变质和细菌污染,一旦发现有生病的鸡,迅速的进行单独隔离,尽量使用乳头式饮水器来保证水质的干净,还要在鸡仔食用的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来提高免疫力,去掉饲料中的鱼粉。严格监管外部环境,不要让其对鸡造成影响。

4 结语

西药的频繁使用导致了鸡的抗药性提高,从而让肉鸡坏死性肠炎多发,跟西药不同,中药基本上不受抗药性的影响,成为了治疗此疾病的首选。虽然中药不受抗药性的影响,但它无法很好的控制住病情,所以需要将西药和中药混合使用,让两者的优点相互结合,这才是治疗肉鸡坏死性肠炎的最佳方法,让养殖户利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龙胆草坏死性患上
长时间看手机会患上“眼癌”?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龙胆草山地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龙胆草喂猪可提高食欲
肉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我患上了狂长头发症
爸爸总说孩子没出息 阳光男孩最终患上强迫症
"直升飞机"父母让孩子患上了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