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国际间经贸合作平稳发展

2020-04-16子琳

中国食品 2020年6期
关键词:复产外贸产业链

子琳

3月5日,商務部召开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介绍了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情况,并就外贸等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记者:请王斌副司长介绍一下当前全国尤其是湖北、北京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情况,这两座城市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供给?

王斌:当前,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平稳。据商务部监测,3月4日,百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粮食、食用油批发价格比1月底分别下降0.6%和0.3%;白条鸡、鸡蛋价格分别下降9.4%和17.5%;30种蔬菜批发均价下降8.4%,6种水果价格上涨2.4%;猪肉批发价格下降1.7%。目前猪肉价格仍处高位,为保障市场供应,春节以来已累计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5.5万吨,3月5日投放了第五批中央储备肉2万吨,后期还将视情开展投放。

目前,湖北及武汉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给总量充足、运行总体平稳,社区直供状况不断改善。3月3日,湖北及武汉市重点调查零售企业米面油、肉蛋奶、蔬菜等库存较1月底明显增加,可供市场销售天数大幅提升。武汉市白沙洲、四季美两大批发市场蔬菜交易量、库存量分别超过4200吨和9300吨,较1月底大幅提升。九省联保联供协作机制持续不断支援湖北武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1月23日以来,已累计向湖北调运生活必需品4.4万吨,其中果蔬近3.6万吨、米面5468吨、方便食品537吨。

湖北省武汉市根据防疫封闭升级需要,不断完善社区保供措施。一是增加保供销售渠道。组织开展社区团购、电商平台下单、涉农企业直配等模式,推动优化套餐品类、订单选择等服务。3月3日,商超团购订单24.58万单;电商平台数量增至41家,订单量达41.7万单;71家涉农企业完成生鲜进社区13.04万份。二是增强末端配送能力。组织公交车、邮政快递车等补充运力,发动党员干部、社区物业、志愿者等增加人力,缓解车辆不足、人手不足问题,打通保供配送的“最后一百米”。三是加大惠民肉菜投放力度。武汉市政府将10元10斤“特价蔬菜包”供应量从每天6-8万份增至20万份,实施冷鲜肉冷链物流补助政策,推出“政府储备冻猪肉特价包”,3月4日储备冻猪肉出库200多吨,较前日大幅增加。四是保障特殊人群基本生活。组织下沉社区干部、志愿者主动上门为病人、残疾人提供代买药品服务,平均每三天向低保户配送1次“特价蔬菜包”、“爱心蔬菜包”。

随着复工潮的来临,北京市生活必需品市场的供应情况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过大家可以放心,北京市场总体充裕、价格基本平稳。3月4日,北京粮油批发市场大米、面粉价格与1月底持平,食用油价格下降0.2%;新发地批发市场猪肉、牛肉价格比1月底分别上涨6.4%和1.2%,羊肉价格下降2.8%;白条鸡价格下降9.4%,鸡蛋价格上涨1.4%;蔬菜上市量比1月底增长2.9%,批发均价下降3.7%。北京13个区 67个小区周边的商超生活必需品备货充足、价格稳定、客流平稳,店内营业秩序正常。

北京市采取有力措施,抓库存、抓终端、抓畅通,多措并举保供应。一是加大库存备货储备。落实市区两级政府储备和大型商业企业商业储备,划定储备品种、数量、保障天数等方面安全线、保底线,根据天气、交通、人流等情况适时增补扩储。二是强化终端保供机制。密切监测商超等终端生活必需品销售、库存变化情况,筑牢市、区、企业、门店“四道防线”,构建“点对点”补货联动机制,做到“货物足、人手足”。三是畅通产供销渠道。加强沟通协调,打通外埠生活物资车辆进京环节,协调交通等部门为商超增加配送车辆,建立应急运输联系机制,畅通配送链条。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呈现持续向好态势,近期全国消费市场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市场销售触底回升。据商务部监测,2月下旬,重点监测1000家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2月中旬增长5.6%,这是自1月下旬环比连续负增长后开始恢复正增长。至于销售回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居民恐慌心理有所疏缓。二是企业复工营业加快推进,工作人员陆续返岗,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复。三是前期被疫情抑制的部分消费开始逐步释放。后期来看,随着疫情逐渐有效遏制,生产生活秩序进一步恢复,市场销售将进一步平稳回升。

记者:针对疫情蔓延到全球更多国家,商务部如何评估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特别是对日韩的进出口。另外,针对外贸企业,还将出台哪些支持政策?

李兴乾:中国是国际产业链重要环节,与全球经贸联系极其紧密。疫情蔓延到全球多个国家,将对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也将对我国造成新的一定影响。其中,日本、韩国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三国贸易结构互补,产业链深度融合。疫情爆发以来,三国企业积极加强合作,减少对产业链的影响。三国政府和人民展现出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邻里之情。我们相信,在我们携手战胜疫情之后,三国间将迸发出更大的贸易合作潜力。

下一步,商务部将在在中国政府坚强领导下,加大稳外贸政策支持力度,突出四个政策着力点:一是金融支持。扩大外贸信贷投放,满足贸易融资需求,支持有市场、有订单的企业有效履约,通过优先保障外贸资金链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二是保险支持。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短期险覆盖面,促进费率合理下降,有效服务外贸发展大局。三是财税支持。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四是推动贸易畅通。加强与贸易伙伴的沟通协调,推动世贸组织成员间加强合作,解除不必要的贸易限制措施,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健康发展。

记者:据报道,在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中日韩三国将携手抗疫,并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请问,商务部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维护三国产业链的稳定?未来会如何加强与日韩的合作?

李兴乾:中日韩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三国历史文化相通,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中日韩合作机制成立20年来,经贸领域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三国间贸易、投资、人员往来迅速扩大,经济融合和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三国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中日韩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各异,经济互补性强,产业链、供应链联系紧密,是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疫情发生以来,商务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维护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印发了《关于在做好防疫工作前提下推动商务领域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通知》,出台了应对疫情“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20条政策,指导企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有序复工复产,及时出台惠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对包括日资、韩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采取积极措施,有针对性地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支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在当前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中日韩作为东亚三大重要经济体,对本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和繁荣稳定发挥着重要影响。商务部将继续用好三国经贸部长会议及经济高官会机制,积极推动三国和区域全方位经贸合作,充分发挥三国产业互补性,提升贸易投资合作水平,拓展务实合作领域,共同推动RCEP协定如期签署生效,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通过进一步削减贸易壁垒,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为消除疫情负面影响、实现中日韩三国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近期海外疫情的持续爆发与蔓延,增加了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对于外部需求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中国如何应对贸易及相关产业链面临的风险?

李兴乾:截至3月5日,中国境外已有76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持续蔓延,对全球经济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不可避免。中国商务部一直在跟踪研究疫情对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经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对冲不利影响,未来还将出台有针对性的举措,保障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一是继续推动上下游协同复工复产。指导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精准帮扶,从保障龙头企业入手,推动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协同复工复产,提高产业链复工复产的系统性、协同性;加强物流运输保障力度,提升运输能力,确保外贸物流顺畅运转。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全面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支持政策,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三是完善外贸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以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全面恢复产能;推进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国内外供应链畅通流转;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优化。

中国是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抗击疫情取得积极成效,防控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将继续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合作,分享经验、提供帮助,共同应对疫情,保持贸易畅通,共同维护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的环境。

记者:日本、韩国也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疫情,请问这对中日、中韩的贸易将带来哪些影响?是否会对东亚供应链产生冲击?如何应对?

李兴乾:我们对日本、韩国等有关国家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对他们面临的困难感同身受。

中日韩三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三国供应链和产业链高度融合。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中、日、韩在内的地区各国贸易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复工复产、员工返岗、物流运输以及供应链稳定等方面。我们相信,这种影响只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中日、中韩贸易良性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完整产业链优势无可替代。中国外贸发展韧性足、余地大,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也不会改变。

当前,中方在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正采取积极措施,有针对性地协调解决包括日资、韩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国务院领导在全国商务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对外贸外资企业复工复产专门作出部署。商务部已经印发通知,指导各地商务部门,协调复工审核机构加快办理手续,支持外贸、外资、商贸流通和电子商务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加强与经贸伙伴协调沟通,这些措施的积极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携手应对。中方愿意同日、韩等国共同努力,保持密切沟通、分享防疫经验、协调防控措施,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疫情给经贸合作带来的影响,推动中日、中韩和区域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每年3、4月份是中国新增出口订单比较大的月份,请问中国外贸企业在保订单、保市场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全球供应链?

李兴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遭遇现实困难,保订单、保市场、保履约是外贸出口商面临的最大挑战。疫情影响是系统性的,需要政府、生产企业及采购商等供需各方共同应对。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企业是最具创造力的社会单元,据商务部对外贸大省重点企业应对情况的跟踪,有这样几种做法值得外贸生产商分享:一是按照分区分级策略,采取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安排员工尽快返岗复工;严格员工生产和车间管理等环节科学防控,迅速复产达产,努力保证及时、高质量交付在手订单,为保市场、保份额提供产能支持。二是加强与老客户沟通联系,加大宣传推介,帮助外方客观评价国内疫情和厂商生产状态,增强双方合作信心,实现产供销无缝衔接。三是用好网络即时通讯资源,用好各类线上展会、交易平台,用好行业商协会在境内外的贸易促进渠道,宣传中国优质品牌和产品形象,积极与境外采购商开展供需对接,拓展网络设计和定制服务。

在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同时,政府必须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便利化服务保障,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面向全社会实施大规模减费降税政策,压减企业综合成本,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并在外贸领域推动落实五項服务。一是全力恢复交通大动脉畅通无阻,指导地方商务部门为外贸制造商提供生产必要的防疫物资保障,支持有效复工,快速复产,提高员工到岗率。二是扩大外贸信贷投放,满足贸易融资需求,支持有市场、有订单的企业有效履约;切实扩大出口信用短期险覆盖面,促进费率合理下降,有效服务外贸发展大局。三是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沟通协调,通报最新疫情情况和有关措施,推动有关国家尽快解除不必要的贸易限制措施。四是支持企业创新业态和模式,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扩大出口,支持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五是做好企业境外商务法律服务,提高信息发布和商事法律等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复产外贸产业链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复工
西藏,复工复产正当时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政策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