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大张”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刍议

2020-04-14王腾李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

王腾 李佳

[摘 要]“乌大张”经济区域的位置影响力贯穿我国华北的3个省份,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产业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承接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现阶段国家对“乌大张”建设的需求和规划,也是进行区域经济带产业发展承接和良性运转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乌大张”经济区域;东西承接;产业转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6.074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6-0-02

0     引 言

“乌大张”(乌兰察布、大同、张家口)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自身强有力的纽带和协调作用,且能够将本区域中的众多城市连接起来,建设成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经济发展规模。“乌大张”作为华北地区较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自身的产业结构配置和在区域范围内具有引导和榜样作用,直接关系着华北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1     “乌大张”区域经济发展局限性

1.1   行政管理的矛盾性

在传统的官僚体系发展中,行政官僚化,表现为行政程序的规则化。注重行政程序中的一板一眼,按部就班,并不提倡灵活多样的行政管理方式。这一管理方式与平衡计分卡模式的区域管理方式有一些不同,平衡计分卡提倡以一种更加灵活多样、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模式来管理现阶段的区域以及事业单位,以此达到对区域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及区域绩效的科学监管。区域的行政模式中,注重的并不是事件执行结果的优良与否,而是事件解决形式是否得当以及在此过程中是否遵循相应的解决流程。对于那些盲目遵守解决事件流程的行为,势必会影响区域在进行决策以及执行中的科学性、严谨性,这样的情况既不利于事件及时有效处理,更不利于区域绩效考评。

在区域经营和发展的进程中,项目预算是项目整体不断完善和充实的重要指南,也是项目进行和验收的具体依据,区域管理在项目策划和设计的过程中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区域的经营效果和效率。但是现今实际社会中,一部分区域在经营过程中的基本做法是在申报项目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和编制,申报单位的财务部门对项目进行最后审核。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能够看出,目前区域购置立项论证的内容主要包括购置目的、购置可行性预测分析以及社会效益预测,但是没有对区域设备的使用效益进行综合考核,使相应的管理工作不能落实到位,尽管管控要点已经比较明确,却因为效益关注度不足使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现象。

1.2   绩效评估失衡

绩效评估主体不明确,评估主体和被评估主体难以形成合理有效的评估整体。我国区域的绩效评估,往往有两个方面的评估过程,其一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其二是下级对上级的评估。这样一来,极其容易导致区域在评估过程中发生相互纵容包庇的后果。绩效评估的主体应是具有广泛权利的、对区域的绩效评估更有说服力和社会效应的人民群众。因此,绩效评估的流程有待规范,应建立更加严谨、符合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相关流程。现阶段,区域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流程大多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绩效评估的重点即“为了评估而评估”,使绩效评估的效果和作用流于形式,不利于绩效评估的区域效应、社会效应实现。

1.3   区域管理协调性差

区域管理部门在办理业务时存在效率困境。在区域管理部门中,办事往往有一成不变的流程,体现出管理的规范性和制度性,但其中缺少了在特殊区域或特殊事情中流程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导致区域范围内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方式僵化和陈旧。由此可见,实行一种新的绩效考评流程不能解决该问题,而是需要在区域整体中进行制度流程改良以及完善。区域在进行公共服务时指标设定不够具体。政府公共组织的建设目标通常比较多元化,具有较强烈的间接性。在对区域中进行服务过程中,很难准确有效地设定每一项规定的明确指标。这便导致了区域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存在一定偏差,或不同的评测主体对同样一个部门绩效评测中产生的差异,从现实方面看来,以上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区域绩效评测流程建立和实行。在区域经营和发展的进程中,项目预算是项目不断完善和充实的重要指南,也是项目建设和验收的具体依据,区域在项目策划和设计过程中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能够影响区域的经营效果和效率。但是当下社会中一部分区域在经营过程中的基本做法是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和编制,申报单位的财务部门对项目进行最后审核。然而处于审核阶段的项目已经是“板上钉钉”,难以做出实质性转变和提升。业务部门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对市场上的相关信息、价格、参数等具体情况没有良好认识,在提出预算阶段也不能有效保证自身设计与市场需求和变化吻合,造成项目预算与实际消耗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

2     “乌大张”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2.1   提升科技型人才在产业建设中的整体比重

我国进行产业建设,对科技型人才十分重视,“人才兴国”战略的提出,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乌大张”区域内相关统计可以看出,在2015年,“乌大张”的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员等科技型人才基数为93 146人,占据“乌大张”总体人口基数的0.32%。而华东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发展相对成熟地区的科技型人才与人口基数比分别为24%、13%、20%。作为华北地区新兴的战略区域联盟,“乌大张”区域中科技型人才的占比数值与成熟地区相比过低,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劣势状态。基于此,“乌大张”应完善对自身科技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保证在城市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充分的人才保障,确定有效的建设理念和形式,完善产业转移的结构。

2.2   扩大创业导师的教育指导规模

相关研究表明,“乌大张”科技区域孵化器中国创业导师的人数为500余人,相比华东地区的创业导师人数,“乌大张”的导师人数较少,自身的科技区域孵化器建设规模也不是十分乐观,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实现“乌大张”的产业定位和扩张。因此,在进行创业导师的招聘和培训过程中,“乌大张”应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对创业导师的福利待遇和薪资要求,保证导师能够在现阶段的工作进程中获得充分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奠定良好的城市建设基础。

2.3   增加高质量的众创空间数量

近年来,“乌大张”区域内各类众创空间不断涌现,整体基数已经多达280家,在“乌大张”经济区域城市中位于首要位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乌大张”拥有庞大的众创空间,但空间指向问题也要加以重视,不断提高众创空间的水平和效率,在进行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空间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眾创空间与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机制,保证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生成有效协调多个方向的发展机制和策略,拓展地区发展空间,增加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现阶段国家对“乌大张”建设的需求和规划,也是进行区域经济带产业发展承接和良性运转的关键因素。在众创空间建设过程中,应保证空间建设的有效性,完善相关人员的准入机制,引导具有创新性、科技性、发散性思维的人才开展合理有效的空间建设,力求推进空间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之间的良性关系。在“乌大张”经济区域建设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因素和环节进行紧密联系,保证在当下的经济发展机制中能够获得常态化的运行前景。

2.4   加强国家级园区平台辐射带动作用

2016年,我国启动了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乌大张”经济区域也开始着手建设自身的创业园区,进而奠定在东西承接环境下自身产业转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高新创业园区在“乌大张”的发展和规划局建设中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有效发挥自身职能,故而“乌大张”应在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带动下,开展自身建设和发展,并向具有一定创建经验的国家和地区借鉴相应经验和制度,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在运行机制、管理水平、要素聚集等方向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

3     结 语

“乌大张”经济区域处于连接华北东西部两个板块的重要位置,且在“乌大张”的发展和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历史经验和实际成就。“乌大张”地区应在当前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借助“乌大张”经济区域协作,完善自身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实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博文,白永平,吴常艳.基于“时空接近”的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和潜力研究——以呼包鄂榆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1):27-34.

[2]尚妤.区域合作视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浅析——以乌大张经济合作区为例[J].中国乡镇区域会计,2016(12):23-24.

[3]余志科,吴江.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9(24):156-158.

[4]晓荣.察哈尔文化在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5):111-112.

[5]杨明霞,杨福和,冯生.探析新常态视域下“十三五”时期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模式构建[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7(1):41-47.

[6]何平,边忠平,智晓娟.蒙晋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财经界,2018(11):9-19.

[7]夏雪,韩增林,赵林,等.省际边缘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形成机理——以鄂豫皖赣为例[J].经济地理,2014(5):21-27.

[8]赵作斌,孙睦优.刍议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J].经济问题,2008(3):114-116.

[9]李冬梅.刍议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8(4):28-31.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
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北京专业市场向河北转移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产业迁徙的研究
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