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词探究

2020-04-14刘为民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课外语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冷兵器第一人称兵器

⊙刘为民(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皮里阳秋”原来是褒义词

“皮里阳秋”这个成语本来写作“皮里春秋”。到了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母亲郑太后名叫阿春,为了避她的讳,遂改为“皮里阳秋”。皮指外表,里指内心,春秋即孔子所修的史书《春秋》。“皮里阳秋”的意思就是表面上不作评论,内心却有所褒贬。《春秋》为什么会有褒贬之意呢?

《春秋》是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经学家们认为《春秋》一书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因此把行文曲折但是暗含褒贬的文字称作“春秋笔法”。《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曾经概括过这种“春秋笔法”:“《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称颂“春秋笔法”是用词细密而含义显豁,如实记载而含蓄深远,婉转而有条理,穷尽而无所歪曲,惩恶而劝善。

孔子修《春秋》一书,讲究的是微言大义,深刻的道理要包含在含蓄微妙的言语之中,因此行文中不直接阐述对人物或者事件的看法,而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褒贬之意。这是古人修史的独特之处。但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去世后,《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再也没有人懂得了,后世才涌现出许许多多阐述孔子微言大义的著作。

后人常常把“皮里阳秋”用作贬义词,比喻人虚伪,当面不愿作评论,以免得罪人。比如《红楼梦》中薛宝钗咏螃蟹的诗作:“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就是对那些无法无天、诡计多端的世人的刻毒讽刺。不过,“皮里阳秋”更早的时候却用作褒义词,古人讲究礼节,当面指摘别人的缺点当然不符合礼节。《世说新语·赏誉》记载,东晋官员桓彝称赞名士褚季野“皮里阳秋”,谢安也称赞他“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都是形容褚季野虽然不任意褒贬,但是心里非常明白是非。

“我”:从兵器到第一人称

“我”,是汉语中使用最普遍的第一人称代词。其实,“我”的最初含义与人称毫不相关,而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的冷兵器时代。其间,部落、诸侯之间为了地盘、利益和权欲等征战频繁。当时,出于两军对垒、攻城略地的需要,各种冷兵器被派上了用场。这其中,就出现了一种尖端为三角刺,形状类似戈的一种青铜兵器。这种手持的短兵利器便是“我”。

《说文解字》中说:“我,古杀字。”说明在古代,“我”就是用来战场拼杀的。“我”盛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重新规划了国家的兵器,长剑成为冷兵器中的“主力”,“我”就逐渐淡出了战场。从现今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我”来看,“我”在当时是战场上通用的一种让人见之胆寒、谈之色变的兵器。而且从多部典籍中可以看到“我”是在当时征伐过程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兵器,主要的使用击法有“钩、挂、扎、挑”四种:它既可以横击钩杀,还可以扫、劈,而且分长、中、短三种。

商周时期盛行甲骨文,早期的甲骨文中,“我”字就颇似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它实际上是“戎”的变形,翻译成今天的语言便是“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后来“我”字又逐渐变化成“禾”与“戈”的合字,意为“以手持戈”,也即手持战戈的勇士。

那么,“我”是如何由兵器而变脸为第一人称的呢?

古代的王室一年当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要做:祭祀与戎战。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是也。所以,古代的王室贵族都习惯将自己的部落、宗族统称为“手持战戈的人”,即“我这方的战士”,于是,作为第一人称的“我”便出现了。《说文》中说:“我,施身自谓也。”《诗经》中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记载。从那时起,“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便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

冷兵器第一人称兵器
冷兵器战车
冷兵器战争
冷兵器大乱斗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冷兵器的起源、发展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