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所精神视域下的公共设施设计应用策略研究

2020-04-13蔡静文杨忠军张爱莉CaiJingwenYangZhongJunYunTianZhangAili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2期
关键词:拙政园公共设施垃圾桶

■蔡静文 杨忠军 田 昀 张爱莉 Cai Jingwen & Yang ZhongJun & Yun Tian & Zhang Aili

(1.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2.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宣传中心,北京 100050)

“凡存在均具有精神”。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主义设计潮流的影响,公共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出高度趋同化面貌,无法展现地域独特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中国的公共设施忽视了历史长期沉淀而形成的“场所精神”。高度统一的设计准则,和单调僵化的设计理念下设计出的公共设施正在扼杀地域文化的灵魂。千篇一律的公共设施,割裂了人与空间的文化记忆。如何找寻逐渐流失的文化记忆,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重树民族的文化自信,使中国设计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当代设计师的一大难题。

1 公共设施与场所精神的关联

处于复杂空间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仅从功能和造型两方面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公共设施承载着代表地域文化与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双重功能。公共设施不仅是空间环境的构成元素之一,而且是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仅能够协调环境与人的关系,而且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与精神内涵[1-2]。《易g系辞》中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公共设施作为“器”,可表现作为“道”的场所精神。此乃古哲:“道器不二”1。公共设施和场所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以达到“物我合一”的平衡状态。

空间环境的差异使公共设施成为组成各个不同文化空间的细胞,与不同的地理地貌共同承担着塑造特性空间场所与精神的重要使命。合理的公共设施设计通过“形象化”、“补充”、“象征”等手法物化场所精神,从场所中“生长”出来的公共设施,经由视觉感官,使人们对场所空间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由此构成场所精神[3]。

2 场所精神视域下拙政园内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拙政园是我国传承千年园林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拙政园“天人合一”的场所精神,使园内的公共设施也应与拙政园返璞归真的空间环境相吻合。下面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探讨公共设施场所精神的塑造:

2.1 融入人文精神

在拙政园园林景观环境中,进行公共设施方案设计,首先不是急于描摹其美丽的外观,而是要挖掘拙政园的文化内涵,对传统园林文化进行深刻解读。如果没有理解,就可能是一场对古典园林景观的破坏。要使公共设施完全融入到拙政园极具文人精神品质的生命体中,就要把握拙政园建造者的品格态度,和其生动真实的精神世界:“如圆如方,似扁似曲……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间绝,借景偏宜……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2。古人将树作为自然的代表,在对古树小心翼翼的保护中,流露出对自然的崇敬。在场所精神的提出者——诺博舒兹看来,树作为宇宙的象征,有着蓬勃的朝气和无限的创造力。园林内部的公共设施,应遵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营造理念,根据自然地貌特征和环境氛围对公共设施加以探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新与旧”交织使拙政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4]。

2.2 彰显材质应用

“江南园林,多白粉墙。”3“历来粉墙,用纸筋石灰,有好时取其光腻,用白蜡磨打者。今用江湖中黄沙,并上好石灰少许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以麻帚轻擦,自然明亮鉴人。尚有污积,遂可洗去,斯名‘镜面墙’也。”4江南建筑青睐素雅清淡的文人品味:园中以白墙为纸面,在前端勾勒青瓦碧池,奇石翠柳,山水画中清新淡雅的意境通过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为了不破坏原有的景观构图,拙政园内公共设施材质可借鉴“镜面墙”明亮鉴人,易清洗的特性,将设施固有体量通过处理其表皮肌理的方式,使其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变得暧昧,从而相互融合,但在某些地方可以塑造得强烈而富有变化,以引人注目[5]。

2.3 注重造型塑造

“园之布局,虽变换无尽,而其最简单的需要,实全含于‘園’字之内,今将‘園’字图解之:‘□’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在前似石似树5。这种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空间形制,既符合古人内敛含蓄的品质,又能降音减噪,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空间意境。要设计出与拙政园的环境气氛相符的公共设施,需将拙政园内的公共设施的造型与园林的空间形制相统一,既要将造型打造得精巧得体,又要通过内里严密的结构满足功能的需要,以求在文化语义上符合拙政园“因借体宜”6的内在要求[6]。

■图1 垃圾桶正视图

■图2 垃圾桶分解图

■图3 垃圾桶在拙政园中的效果图

3 场所精神在拙政园内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垃圾桶为例

以苏州拙政园的公共卫生设施-垃圾桶为例,结合苏州拙政园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进行应用策略研究。

3.1 体现文化内涵

拙政园是古人王献臣遭遇贬谪后而建造的,为了表达自己拙于朝政而寄情山水的怀才不遇之情[7]。但是,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拙政园内的垃圾桶只是简单粗暴的将卫生设施的外观转化为“竹”的形态,而且为了使其具有足够的容纳空间,将原本纤细颀长的“竹”变形得低矮粗壮,失去了古人追求“劲节挺拔”的品质精神,没有契合拙政园清新淡雅的场所精神。因此,笔者以“采菊东篱”归田园居般的生活方式为灵感来源,将古人耕于阡陌的生活器具“食盒”作为垃圾桶的设计原型,在解读造园者的心境后,应将公共设施设置成适当的比例,以挺拔的身姿体现园中树木枝繁叶茂的旺盛生命力,为其注入文人从先哲圣贤传承的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打破现代都市人与自然环境被割裂的现状(图1)[8]。

3.2 巧妙运用材料

在园林建筑中,空间的起承转合既要求材质的颜色、肌理、造型有所变化,也要求材质种类丰富多样[9]。木、石,作为最传统的建筑材料,其根据不同的空间需求,变换不同的形式种类才筑成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例如,搭建园林建筑复杂结构的木柱、制成白皙无暇镜面墙的石灰、铺陈景观小径上的碎石等。这些材料既尽情展现出材质特性,又与园林空间的整体氛围相互融合,烘托出园林空间质朴含蓄的环境气氛,增强了游人在园林中的审美感受。

例如,该设施采用的白色玻璃钢材质与拙政园内的白墙建筑风格相呼应,符合拙政园清新淡雅的文化气息。其光滑的表面如同镜面一样,能够反射出周围的碧池翠柳,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拙政园的过渡空间进行了补充。而玻璃钢易塑型、易清洗、不易损坏,有利于长期维护,以满足实用功能。此外,垃圾桶底座、兼具装饰与固定功能的侧面连接件、以及顶部的线性结构结合防腐木材质,木材质色泽温润,取之自然,亲和力强,与拙政园古朴自然的气质相映成趣[10]。

3.3 神形兼具

由于拙政园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空间形制,决定了拙政园内公共卫生设施的外观相对密闭,内部呈现开敞的空间构造。汲取拙政园“因借体宜”的营造法则,与垃圾桶投入口相连的顶部线性连接件,提取拙政园连廊墙上的装隔扇、筑漏窗中的线性装饰元素,归纳成极简的几何图形构成的框景,形成多重空间层次,丰富了园林景观(图2)[11]。

场所精神的体现不仅在于物与物的关系,更强调人与物的关系。这使拙政园公共设施细节不仅要满足功能要求,而且要使其内涵融于园林景观空间,达到深化场所总体气氛的效果。例如,清洁人员更换垃圾袋时,可握住线性连接件,摘取顶部投入口后,方可换取垃圾袋,方便省力。垃圾桶投入口分别采用圆形与矩形,圆形取材于拙政园中的月洞门景观元素,方便游客投入水瓶等柱体物;矩形则取材于拙政园远香堂的方形隔扇,方便游客投入纸屑等片状物(图3)。在融入拙政园景观环境的过程中,公共设施也满足了垃圾分类的功能需求[12]。

4 结语

拙政园的“场所精神”营造出一种优雅安逸、回归自然的气氛。拙政园作为建筑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置身于园林景观独具意蕴的场地之中,通过对园林表象特征的深刻理解,再一次回顾历史文化精粹,加强了我们对未来环境的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提高了人们对内心感受的关注度,对意境理念的理解。笔者从拙政园优美端庄的场所精神中获得启示,从营造“诗意栖居”场所精神的角度出发,提出未来景区乃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拙政园的精神意蕴提炼成概括简约的文化符号,熔铸于园内的公共设施设计中,将公共设施作为景区文化代表,使游客对传统园林文化产生深刻印象,增强游客在拙政园中对园林整体氛围的体验感。

注释:

1.没有了作为实物载体的公共设施,作为理论层面的场所精神就无从显现;而没有诸如场所精神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生产出来的器物——公共设施也无立足之地。

2.计成(明).园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注:要巧妙运用园林或圆形或方形的地理条件,以及根据地势的曲折来建造……假如能借别处的景色就一定要通过借景使园林景观更宜室宜居,哪怕只露出一点景色,也不要遮挡……如果生长多年的树木妨碍了建造屋宇,那就需要重新经营布局,保留老树,或是适当的砍断枝桠,使之不妨碍屋檐的建造。

3.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

4.计成(明).园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5.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

6.要巧妙地因地制宜,借助可以利用的景色;要让园内的建筑物的高低大小,形状式样都合适.

猜你喜欢

拙政园公共设施垃圾桶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城市公共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苏州—拙政园
书 画
荷花节
一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