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借贷便利类工具的运用及分析

2020-04-10伊雪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使用情况作用机制政策建议

伊雪

摘 要: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为促进经济合理稳健发展,逐步推出了一系列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传导途径的分析,研究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经济的途径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提出要提高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推进金融发展并加强相应的监管。

关键词:借贷便利类工具;使用情况;作用机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061-02

受国内外金融形势等因素影响,我国货币市场出现局部短期资金供求不均现象,并且随着外汇占款的减少,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受阻。在传统货币政策的运用方面,調控空间小,传导效率低,总量型货币政策运用受限,难以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我国银行的局部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为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我国逐步推出借贷便利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用以维持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防范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风险。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在短期内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2013年春节前,我国央行曾通过常备借贷便利解决了部分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产生的资金缺口。2013年6月视情况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提供流动性支持,以补充市场流动性需要,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

一、借贷便利类工具的内涵

从国际经验看,当流动性临时性波动时,央行通常使用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两大类货币政策工具搭配使用。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具备借贷便利类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等等。我国借贷便利类政策工具是借鉴外国经验并立足于本国国情设计的针对性的结构性货币调节工具。我国自2013年初创设的常备借贷便利,是我国央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中期借贷便利,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政策工具,同时发挥中期利率调节作用。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常备借贷便利旨在调节市场短期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在引导中期利率的同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马理(2014)等认为,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手段,与再贴现政策相似但操作标的不同。潘敏(2018)等认为,不同期限的借贷便利类工具利率有助于央行调控短期利率,平抑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有效避免流动性风险的爆发。

二、借贷便利类工具的使用情况

2013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短期流动性调节方式的创新,6月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达到年内最高的4 160亿元,当年累计发放常备借贷便利23 650亿元。2014年1月20日起,开始在北京、江苏等地推广并进行试点操作。从常备借贷便利的使用情况来看,2013年初的大量高频率操作平抑了钱荒事件的市场波动。随后在2014—2016年期间,常备借贷便利的操作并不频繁,甚至多个月度并未操作,反映了这段期间资金基本面平稳,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充足。而在2016年末至2019年7月,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较为平稳,并在春节前后交易量均较为巨大。这与春节前后资金需求量大,资金临时性紧缺的情况相符合。反映了常备借贷便利在银行体系出现临时性紧缺时的运用情况。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对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成本的资金。2014年12月,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6 445亿元;2015年12月,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6 658亿元;2016年12月,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34 573亿元;2017年12月,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45 215亿元;2018年12月,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49 315亿元。观察中期借贷便利工具运用情况来看,中期借贷便利操作规模逐年增大,在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也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新渠道。

三、借贷便利类工具对经济的作用机制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通过对操作目标的影响传导至中介目标进而影响最终目标,借助金融体系影响货币供给以及利率,进而影响微观主体的投资和消费。通过对金融机构直接的低利率资金供给,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同时增加了基础货币供给,通过乘数效应,货币供给量增加。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虽然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但央行可以通过对借贷便利工具利率的调节起到定向宽松的作用。根据利率预期理论,短期利率的波动可以影响长期利率,因此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数量型或价格型的双重特点。此外,银行通过借贷便利工具可以及时变现资产以获取充足的流动性,使得银行可贷资金增加,促进银行放贷。相比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提高部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扩张能力。通过提高金融机构资产变现的能力,增加了信贷可得性,通过对抵押品的规定等措施,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定向刺激相关企业投资需求,扶持特定行业或者企业的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借款成本效应。虽然借贷便利类政策是金融机构主动发起的,但是贷款利率会影响到借贷便利操作规模。央行对借贷便利类工具利率的调节影响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中长期利率水平,改善社会融资环境,中长期利率下降。

2.流动性效应。借贷便利工具的设立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通过抵押质押高信用等级债券等方式及时补充流动性,金融机构可以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措到资金,商业银行放贷意愿与能力增强,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进而可贷资金增加。

3.宣示效果。因为借贷便利类工具的利率通常较低,传递了一种积极干预市场流动性的信号,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也是一种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良好,货币市场利率稳定可以提振信心,激励借贷和投资意愿,促进经济增长。

4.结构调节效果。由于部门异质性等原因,总量型货币政策造成整体的货币宽松,使得国有企业、房地产等行业继续占据更多的金融资源,资金较难传导到小微企业及三农行业,小微企业活力难以激发,借贷便利类工具对抵押质押品范围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

四、借贷便利类工具助力经济发展

借贷便利类工具以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等合格抵押品作为抵押或质押,可以解决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正常流动性供给的渠道。当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过高时,商业银行可通过借贷便利类操作满足自身的流动性需求,从而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可以通過对抵押率的设置来控制信用风险,对常备借贷便利适度有序减量操作,可以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改善其期限错配等情况。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一对一地解决特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题。央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五、政策建议

借贷便利类工具的设计在政策意图上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的需求,引导金融支持实体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但随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丰富,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复杂性。银行融入的资金有多少用于实体经济存在未知,同时也存在大型银行通过借贷便利等工具融入低成本资金借给抵押品不足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风险,为防止市场套利,需要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透明度并加强监管,完善评估机制。并且,目前我国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数据的公布并没有公布各个银行具体操作数额,一旦各银行具体操作透明化,会不会引起市场反向预期而增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值得思考。因此,应建立系统、规范的监管与反馈机制,以及细致、合理的监管措施来保证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适应经济增长,而不是使其成为不稳定的消极因素。

参考文献:

[1]  卢岚,邓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5,(6).

[2]  胡育蓉,范从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运用机理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7,(5).

[3]  万冲,朱红.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估及优化思路[J].学术论坛,2017,(4).

[4]  邓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发达国家的实践与启示[J].南方金融,2015,(1).

[5]  马理,刘艺.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与文献述评[J].世界经济研究,2014,(12).

[6]  潘敏,刘姗.中央银行借贷便利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与货币市场利率[J].经济学动态,2018,(3).

猜你喜欢

使用情况作用机制政策建议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湖南郴州话中的“起”
济南市高新区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与使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