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现代戏曲创作的报春花

2020-04-10李晓

戏剧之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报春花

李晓

【摘 要】“文革”结束不久,由王沂创作、江苏省淮剧团排练演出的《金色的教鞭》一经上演,便得到了省内外广大观众的高度肯定和热情赞颂,可谓好评如潮。其具有时代性强、切入角度独特,艺术构思巧妙,塑造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等艺术个性与特征,为后来的戏曲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堪称新时期盐城现代戏创作的“报春花”。

【关键词】金色的教鞭;现代戏创作;报春花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015-03

1976年,由王沂创作、江苏省淮剧团排练演出的《金色的教鞭》一经上演,便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肯定和热情赞颂,不仅教育战线组织广大师生观看接受教育,而且社会上也出现了万人空巷、争欲一睹的盛况。接着,此剧被选拔参加江苏省和全国的小戏曲调演和汇演并成为得奖剧目,一时好评如潮。《金色的教鞭》发表于《江苏戏剧》1978年2月号,1978年12月《新华日报》、湖南省《群众文艺》进行了转载,继而《金色的教鞭》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同时收入文化部艺术局主办的《推荐剧目》戏曲剧本集,向全国推荐。后来《金色的教鞭》再次刊入1979年第2期的《人民戏剧》,被全国多家戏曲类杂志多次、反复转载,还被多个剧种、多家剧团改编移植编排上演,更被拍成同名戏曲电影在全国播放,在当时的文化、文艺战线上引发了轰动性效应。现代戏《金色的教鞭》如一支凌寒傲雪的报春花,在江苏和盐城现代戏创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启迪作用,预示着文艺创作繁花似锦的春天正在到来。

一、时代性强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马上作》)《金色的教鞭》诞生于1976年。这一年,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文革”十年的历史浩劫至此结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色的教鞭》创作并演出,当年就成了江苏省专业剧团汇演的得奖剧目,也是1981年全国现代戏调演的得奖剧目。“文革”中,因“两个基本估计”作祟,认为建国后的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正是这“两个基本估计”,使得全国的大学、中学、小学长期“停课闹革命”,“工宣队”驻校并领导学校;让大多数教师到工农兵中接受再教育,进行再改造;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学生中更是出现了“白卷英雄”,以及“不学数理化,也能走天下”的“读书无用论”。当时有个电影叫《马尾巴的功能》,对高校课堂上讲“馬尾巴的功能”的教师嘲笑讽刺、挖苦戏弄,使得学生常以不学习为荣,以敢于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为荣,故而在课堂上肆意干扰、破坏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上课更是想来便来,要走就走,使得教育中出现了想学习的学生不能学,想管的教师不敢管,整个教学秩序被破坏殆尽。这当中,广大教师先是被批斗、游街,再后来则是下放农村、农场和五七干校等进行劳动改造,有的人因长期遭受迫害而自杀。

“春雷一声震天响”。“文革”后,许多在“文革”中被打倒遭批斗的教师重新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中学、小学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学也恢复了原先的高考制度与政策,原本受破坏最严重的教育秩序得到了初步恢复并正常化。正是在这样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金色的教鞭》诞生了,它代表了获得再生的广大教师的新生,也反映了经过“文革”劫难而认识到了当年自己的懵懂与幼稚而得以重生的众多学生的新生,他们一起迎接着教育新春天的到来。

《金色的教鞭》表现的是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当年被迫赶回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的某中学英语教师李老师在历经坎坷和磨难之后,接到上级的指示,终得以重返学校任教,再次精神抖擞地走上教学讲台。在进行教学准备工作时,他觉得自己应该精心制作一根教学用的新教鞭,由此他想起自己曾经被学生在课堂上折断教鞭、受尽批斗屈辱等不堪回首的往事,尤其是十年动乱给教育战线带来的严重冲击,他不由得感慨万千。其学生冯铁锤当年因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曾充当过“反潮流”的急先锋,屡次在课堂带头闹事,破坏教学秩序,有一次还狠狠地折断了李老师的教鞭。如今,迷途知返的冯铁锤和女同学李月翠,特地制作了一根新教鞭,准备送给新来的英语老师。当李老师出现在讲台上时,冯铁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张饱经沧桑的面孔不正是当年的李老师吗?李老师也依稀认出了当年的学生冯铁锤,一时四目相对,百感交集,铁锤更是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李老师望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挥起了教鞭……

《金色的教鞭》借学生冯铁锤的迷途知返、痛改前非和李老师重上讲台、再挥教鞭,表现了“文革”浩劫之后作为重灾区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之举。剧作者以敏锐的超前的政治意识,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度,高扬尊师重教大旗,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就像当年鲁迅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呐喊与呼唤,有着一种非凡的胆略与勇气。

应该说,这部戏的闪光之点在于其高扬拨乱反正的时代主题,它不像《于无声处》等表现“文革”这场历史浩劫给中国带来的经济面临崩溃、社会发展停滞、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等深重历史灾难,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中华民族原本尊师重教的悠远历史传统、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在心灵上所造成的严重戕害。因为相比起来,对这些无形的精神伤害进行拨乱反正要更为艰难、艰巨得多。要知道,剧作者创作此剧,与当年邓小平同志决定改革、恢复高考制度几乎是在同时,这样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其在政治上的高度敏感、惊人胆识、超前意识与独到眼光了。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再次复出,重新登上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下,带领全国党政军民开始了新的“四化”建设工作,进行了“新的长征”。这当中尤以经济建设为重点,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则是难点。邓小平同志大刀阔斧地开展整顿工作,由此开始的拨乱反正工作首先是从教育战线开始的。紧接着就是1978年3月全国科学与教学大会的召开,正如郭沫若用“科学的春天”所形容、描绘的那样,科学的春天、教育的春天已经真正到来了。

1978年《金色的教鞭》等江苏小戏曲晋京演出,受到广泛好评。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教育工作者对《金色的教鞭》反映尤其强烈。他们说,这个小戏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里,他们欲教不成,欲罢不忍。感谢华主席和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才可能有今天教育战线生动活泼的局面。”“戏剧工作者谈到《金色的教鞭》时说,这个小戏通过粉碎‘四人帮前后师生关系的变化,无情地抨击了‘四人帮对教育工作严重破坏的罪行。”“江苏小戏的进京,展示出一个小戏创作高潮即将到来的前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金色的教鞭》不仅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象征著文艺春天的到来,可谓是迎春、报春的迎春花,对江苏、盐城现代戏创作起着重要的启迪和引领作用。

二、切入角度独特

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都是大事,这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剧作者巧妙地选择从恢复尊师爱生的优良社会传统着手。而尊师爱生仍然是个大题目,这样重要、重大的社会主题又怎么来表现和反映呢?剧作者精心设计了“教鞭”这一重要道具,并用它来贯穿全剧,构成情节发展上的前后对比和烘托反衬,既使得这一重大主题得到形象而生动的诠释与艺术再现,又使切入的角度极为巧妙,堪称匠心独运。俗话说,一滴水中见太阳,一粒沙里有世界。剧作者作为时代的记录者,要艺术地反映时代浪潮,表现社会大世界,只能也必须选择从某一个角度或侧面切入,通过一朵浪花来反映整个时代大潮,以获得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选择在开学的特定日子。“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钱起《春郊》)《金色的教鞭》将时间选择在文革刚结束、新学期即将开学的日子,老师和学生都在开学作准备的特定时刻,于是教师和学生在同时都想到了做教鞭的事。这样既显得顺理成章,又自然地引出了开学第一节课上李老师和铁锤久别重逢、不期而遇的事来,可谓是“不是冤家不碰头”的巧合。这样,既表示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的美好开始,也标志着教育战线由此而呈现出来的勃发生机。其次是对“教鞭”道具的着意选用。怎样来表现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呢?又如何来反映新时期尊师重教的社会新风气和学校中尊师重教传统的恢复呢?剧作者精心设计了“教鞭”这一重要道具,并由此构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推进,构成“文革”中“折断教鞭”与新时期“做送教鞭”的鲜明对比,由此反映尊师重教的传统正在得以恢复和弘扬。事虽小,但意义重大。小事件反映了社会大主题,其切入社会的角度颇为独特和巧妙。

三、艺术构思巧妙

首先是制造悬念的手法。剧中一直有着一个“秘密”的“包袱”存在,有意制造一种“悬念”。开场时,孙女李月翠问爷爷:“爷爷你回到学校,是教初中还是教高中?会不会教我们高一(三)班?”“这个嘛,今天开会宣布,暂时保密。”继而李月翠(翻出一个长长的布包)“这是什么?”李老师(夺回):“这是我送人的,暂时保密。”李月翠又问:“送给谁呀?”李老师:“对不起,暂时……”李月翠:“保密?”连续几个“保密”,既起到了制造“悬念”而引人入胜的作用,又为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铺垫,还起到了在结构上前后照应、联系紧密的作用。一箭三雕,对剧作家的这一精心设计,我们不得不佩服其的良苦用心。

其次是用巧合的方法来结构故事情节。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则是戏剧家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如剧中的李老师和冯铁锤这对“文革”中曾经在课堂上发生折断老师教鞭、夜晚用弹弓打碎老师台灯的师生,竟然在恢复尊师重教传统、整顿教学教育秩序的新时期的高中课堂上重逢了,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李老师的孙女李月翠和冯铁锤是初中同学,到了高中仍然是同班同学,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李老师准备制作一根教鞭,冯铁锤也准备给新来的英语老师制作一根教鞭,更是一种巧合。然这种巧合都是因当年折断教鞭所引起、所生发出来的,既显得有前因后果,也显得脉络清晰,更显得结构严谨,反映了剧作家的不凡艺术技巧和精湛艺术功力。

最后是采用对照、反衬的艺术手法。剧中的李老师也好,冯铁锤也罢,剧作者都是采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李老师在“文革”中受尽迫害与重返讲台时的精神抖擞、激动与喜悦,以及铁锤先前的大闹课堂、破坏课堂纪律与如今的痛改前非、浪子回头等,都构成鲜明对比,并通过这种前后的烘托、反衬,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活,尊师重教的社会主题也更为深刻,其作品的社会教育意义更大。

四、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不论是剧中的李老师,还是学生冯铁锤,都是“文革”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新时期的新生者。李老师,“文革”中被批斗、遭迫害,受尽痛苦和折磨。当接到上级通知,让他重回学校,“乘飞舟破夜雾离开水乡,回校园登讲台重返战场。船到码头天未亮,有人抢着把我的行李扛,是一位戴口罩扫马路的红小鬼,做好事不留名一声不响。送我直至校园内,我道谢,他已挥手去远方。哈!好一派抓纲治校新气象,祖国的花朵格外香。桃李满园,心情欢畅,匆匆不觉回到宿舍旁。”途中有少年主动帮其拿行李,一直送到学校,而这位少年正是当年调皮捣蛋的学生冯铁锤,反映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正在得到恢复和形成。“我担心‘女皇篡位,奸雄当道,山河变色,校园枯焦。形而上学狂风扫,唯心主义黑旗飘。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敢教,埋头工作的‘帽子套,钻研学问的‘棍子敲,交白卷的尾巴翘,得零分的逞英豪。文盲加流氓,刺刀加草包。照此办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科学宝库,拦腰砍断,一笔勾销!对不起祖先前辈,跟不上时代洪涛。倒退回愚昧落后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开除球籍,落伍掉队扛木梢……”想到“文革”中教育秩序破坏殆尽,“门一推, 畚箕扫帚头上坠。教鞭折断眼镜碎,鼻酸眼花火星飞。”尤其是那个冯铁锤,“拉弹弓把老师台灯来打毁,还扬言要打个下马威。”学生“上课闹事”,老师“下课掉泪”,可谓“欲教不能,欲罢不忍”,不仅身体皮肉受苦,而且内心十分痛苦。粉碎“四人帮”后,再次走上讲台,“如今我甩开膀子迈大步,白头翁赛过那少年郎!”不由得心花怒放,决心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以报答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厚爱。一个重获新生的老教师形象跃然纸(舞台)上。同样,当铁锤在课堂上见到新的英语老师竟然是曾经教过他们的李老师时,真是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他勇敢而坦诚地向李老师当面承认自己当年故意折断教鞭、破坏课堂纪律的错误行为,并恭敬地送上自己精心制作的新教鞭,表示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李老师原谅了他,说这都是“四人帮”当年恶意破坏教育秩序、妄图搞乱中国。于是师生们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这样的设想和构思都是颇为巧妙的。作为当年曾折断老师教鞭、打碎老师台灯、大闹课堂的懵懂愚笨的学生代表铁锤,现在也终于认识到了学习文化知识、尊敬老师和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坚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自觉悔改。他在清晨打扫马路时,自觉地帮助李老师背行李,把他一直送到学校;到李老师家里帮其修好自己当年打碎的台灯;自发地帮老师制作一根新的教鞭,在课堂上主动向李老师承认错误,并决心痛改前非。这些都表明其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转变的过程有点迟且漫长,但还是令人信服的,因为其已表现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喜人情景。在剧作者的塑造下,其人物形象显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盐城现代戏创作“报春花”的《金色的教鞭》,引发了后来盐阜大地新时期现代戏创作的热潮,先后涌现出了诸如《打碗记》《奇婚记》《太阳花》《祥林嫂》《小镇》《十品村官》《送你过江》等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精品佳作。这当中,《金色的教鞭》所起到的引领和启迪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王沂.金色的教鞭[J].剧本,1978,(2):79-86.

[2]佚名.江苏小戏在北京—江苏省地方戏赴京汇报演出团演出座谈会侧记[J].剧本,1978,(2):47-48.

[3]卞维.江苏戏剧文学五十年回顾[J].艺术百家,2001,(1):37-42.

猜你喜欢

报春花
春天报信使
——报春花
蓝铃花和报春花
达尔文和变色花
意大利盼着“随报春花绽放而复苏”
报春花
报春花
报春花,开到春末了
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