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难,成长的另一种姿态

2020-04-10唐月锋设计赖丽珍评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查德烂泥磨难

唐月锋 设计 赖丽珍 评析

【文本解读】

《烂泥怪》是美国儿童作家路易斯·萨奇尔的作品。故事主人公塔玛亚是一个聪明又守校规的好学生,每天和邻家男孩马修结伴上下学。一天,马修为躲避同学查德的挑衅,不得已带着塔玛亚躲进学校旁边的树林里。可查德追进了树林,慌乱中塔玛亚用手抓起一块烂泥巴扔到查德脸上。随后,塔玛亚的手起泡流血,而查德也失踪了。与此同时,环保部门召开了一系列听证会,原来这一切都和树林里的烂泥怪有关。三个孩子无意中卷入一个惊天秘密……多线并走、跌宕起伏的情節,有节奏感地将悬疑、神秘和校园生活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关于校园霸凌和环境保护的具有警戒意义的故事,同时也赞颂了友谊和勇气的无穷力量。

【教学目标】

1.能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解密烂泥怪,产生阅读期待。

2.能在持续默读、浏览中运用猜想、质疑、预测、联结等阅读策略。

3.能初步感受故事主人公面对磨难时的勇气,为解决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助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引发阅读期待。能在持续默读、浏览中运用猜想、质疑、预测、联结等阅读策略。

难点: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成长中的磨难,为解决实际问题助力。

【教学准备】

《烂泥怪》原著、学生的阅读材料以及作业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想揭秘,循怪异预见危机

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神秘、悬疑而又温暖的故事。

1.猜写“怪题”,想象“烂泥怪”。

(1)引导想象:(展示封面)看到 “烂泥怪”这三个字,你会有怎样的猜想?请张开想象的翅膀,把脑海中烂泥怪的形象写下来。

(2)学生练笔交流。

(3)小结过渡:烂泥怪在你们的猜想中是一个怪物。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

原因1:因为题目是“烂泥怪”,所以小说肯定要写和烂泥有关的怪物。

原因2:我以前在书上和电视上看到的怪物都是很恶心、很可怕的。

2.揭秘“怪相”,直面“烂泥怪”。

(1)揭秘真相:请看摘自书中的描述。(PPT呈现“打字机”动画效果)

阅读指导:开启本堂课的第一次默读测试,要求学生看得快,想得快,跟上节奏。

(2)思考交流:原来烂泥怪不是怪物,只是一摊奇怪的烂泥。那么,这摊烂泥怪在哪儿?

(3)质疑提问:面对这样一摊异常奇怪的烂泥,此时,你有什么想问的?

问题1:这么奇怪的烂泥是怎么来的呢?

问题2:烂泥上为什么没有树叶?要是人掉下去会怎么样?

(4)小结方法:阅读时不断思考、提问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这摊烂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带着疑惑继续走近烂泥怪。

3.探寻“怪因”,揭秘“烂泥怪”。

(1)梳理来由:学生自主默读材料。

小组合作完成“烂泥怪档案”的填写。

[烂泥怪档案

出现的地点:

产生的过程:

可能造成的危害:

(2)汇报交流:一小组代表上台讲述,其他小组补充。

(3)小结危害:这摊烂泥在树林里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发、蔓延。所以,人们务必远离这片树林,远离这摊烂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一开始运用猜想策略,让学生调动已有信息想象烂泥怪的样子,接着揭秘真相,让学生感受想象版和现实版烂泥怪的不同,由此冲击心灵,引发阅读期待。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对烂泥怪产生的过程以及危害进行了梳理。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取、联结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逐渐养成了边读边思的习惯。教学步骤环环相扣、层层揭秘,让学生逐渐靠近故事中心。)

二、梳理整合,遇险情体验磨难

1. 梳理情节,聚焦险情。

过渡:三个主人公闯进树林,碰上了烂泥怪。他们和烂泥怪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

(1)默读第7章节。

默读要求:阅读要有一定速度,要眼到心也到,边读边思。(本章约1300字,用时4分钟)

(2)梳理情节:三个主人公和烂泥怪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故事情节略)这样的结果和烂泥怪有关系吗?

小结:塔玛亚用手抓了烂泥怪,感染了病菌,手上起泡流血了。

(3)二次质疑:读到这儿,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问题1:我想知道塔玛亚的手怎么了。

问题2:我想知道查德的脸怎么了。最后,查德跟塔玛亚、马修和好了吗?

2.整合信息,推测险情。

(1)揭晓塔玛亚的病情:塔玛亚的手到底怎么了?

教师朗读书中相关段落。学生小结。

(2)推测查德的险情。

(播放录音:各位同学,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七年级的查德同学失踪了。自从昨天下午放学他离开学校之后,就没有人再看到过他,而且他根本没回家。)

师:一个孩子失踪一夜是多么严重的事。根据你的推测,查德很有可能在哪里?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肯定还在树林里,书中说塔玛亚和马修走出了树林,并没有提到查德,而且塔玛亚的手都这么严重了,那查德的脸肯定更加严重,他可能走不出来了。

师:其实,知道查德受到烂泥怪伤害的应该只有一人,你知道是谁吗?

生:塔玛亚。因为只有塔玛亚知道她把泥巴扔到查德脸上了。

(3)小结:看来,三个小伙伴遇到人生中的大磨难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默读、概括、预测,梳理情节,整合信息,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体验成长的磨难。)

三、思辨明理,历磨难助力成长

1. 思辨梳读,内省成长。

(1)抛出话题:查德面临危险,而唯一的知情者塔玛亚既害怕再遇到查德和烂泥怪,又担心查德。此时的她内心十分煎熬。塔玛亚会不会再进树林去救查德呢?

(2)梳理理由:此时的塔玛亚急需帮助。让我们发挥集体智慧,设身处地地站在塔玛亚的立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观点,交流讨论,记录理由。

2.明理辩读,助力成长。

(1)辩论明理:邀请双方代表上台,以辯论会的形式轮番发言。

进:要负责任、友情珍贵、做人不能自私、帮助他人……

不进:害怕再挨查德打、害怕受烂泥怪感染、一个人的力量太小……

(2)对话走进人物内心,助力引导更优选择。

采访支持不进的一方:你难道就不管查德了吗?

采访结果:要管的,但是一个人进去太危险了,也救不了查德。我会去报告老师或者家人,大家一起进去救查德。

小结:好办法!当我们碰到问题,且一个人解决不了的时候,记住,求助也是一种力量。

采访支持进的一方:你难道不怕查德再打你?你不怕被烂泥怪感染?

采访结果:害怕。但是,查德一个人在树林里一定很危险,而且只有我一个人知情。更何况泥巴是我扔的,他也是我同学,我必须进去救他。

小结:为你的勇气点赞!碰到磨难,负责任,有勇气,敢面对,这说明你是一个勇敢的人。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磨难。(PPT出示)其实磨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的心中要始终充满光明。如此,磨难会是你成长的另一种姿态,助力你更好地成长。

3.存疑续读,期待成长。

引出下文:塔玛亚最后进树林救查德了吗?刚才阅读的第7章节中,最后的算式又意味着什么?故事还在继续,疑惑还有很多。想要揭秘更多,继续走进书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代入角色,去辩证地思考。其实,选择哪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辩论中明理,在抉择中成长。他们能理智面对危险和磨难,勇敢面对责任和友情,这对解决他们自己成长中的磨难有很大帮助。)

【教学评析】

整本书阅读,怎么教?这似乎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正如一句教育格言所说: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的,远比我们要求孩子去学会的有价值得多。整本书阅读,重要的不是要求学生从书上知道什么,而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学会阅读,成为积极的阅读者。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又不因此让他们失去阅读兴趣呢?唐月锋老师执教的《烂泥怪》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

阅读,是一种技巧。使用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掌握它。相反,使用得越少,用起来就越困难,越容易失去阅读兴趣。在《烂泥怪》的阅读中,唐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多项阅读技能。

(一)有效联结

一个好的聊书人,必须善于提问,也善于建构话题,能通过话题联结“书本”与“读者”。《烂泥怪》一课中,唐老师两次运用联结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伊始,唐老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封面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聚焦“怪”,建立和一本书的联系,调动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经验。这一做法有效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学生能够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来猜写烂泥怪的样子。当学生头脑中预想的“烂泥怪”样子与书中真实的“烂泥怪”形象大相径庭时,他们的好奇心与阅读本书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课中,唐老师通过开放性话题“塔玛亚会不会再进森林去救查德呢?”将问题引向深处。“如果你是书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你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学生将自己代入故事中,联系曾经的见闻,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做出选择。此举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联结书本与生活。

(二)持续默读

专注力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建立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努力逐渐形成的。一个好的阅读者,其阅读的注意力往往能持续很长时间。训练阅读的专注力,持续默读应是首选的阅读方式。持续默读要求学生持续地、安静地独立阅读,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持续默读如何开展更为有效?《烂泥怪》一课中,唐老师在开展持续默读之前,先选好默读材料,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安静地阅读,并强调阅读的速度。经常开展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锻炼其阅读意志与专注力,从而使阅读变成一种自发性的行为。

(三)整合资讯

整本书阅读中,信息量大。如果学生不会整合、梳理信息,阅读就只会停留在“读故事”的娱乐性层次,不利于培养优秀的终身阅读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整合信息,看到事情之间的关联,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进行归纳。《烂泥怪》一课中,唐老师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如“三个主人公和烂泥怪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结果和烂泥怪有关系吗?”“根据你的推测,查德很有可能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些问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整合零散的信息,明白人物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故事的情节和框架,了解文章的整体信息和主题。

二、阅读不应是单独且被动的体验

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曾提道:在整本书阅读中,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和老师以及书本进行互动。互动的方式有很多,如提问、评论甚至辩论。《烂泥怪》一课中,唐老师扣住“塔玛亚会不会再进森林去救查德呢”这一极富思维含量的问题,带领学生展开对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学生再次认真阅读整个章节,并联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整合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师适时进行采访“你难道就不管查德了吗?”“你难道不怕查德再打你?你不怕被烂泥怪感染?”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对故事主旨“磨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心中始终充满光芒”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它的目的是培养自主学习的人。阅读,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的意愿,培养其阅读的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自发性的行为,从而培养终身的阅读者。

(浙江省龙游县阳光小学   324400)

猜你喜欢

查德烂泥磨难
夜里的光
烂泥饭真好吃
莲 藕
文学里的磨难:经历终将变成铠甲
My Favorite Weather
英国议员候选人因骂奥巴马被退选
磨难是一首歌
跳舞的老鼠
干杯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