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2020-04-09陈韦伽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陈韦伽

【摘要】

中医心理学为一类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心理学相复合的一类新型学科,并前者的医疗理疗为主,在护理活动中首要目的为研究情志与疾病健康间的关联,且用于临床内科、外科、精神科等应用的一类科学指导。本次回顾中医心理学在既往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及其价值,且对当前的研究发展的方向展开探讨,对中医心理学理论治疗的拓展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心理健康情况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238-01

中医心理学为祖国传统医学及心理学交互发展的一类医疗理论体系,发源于中医传统文化及临床实际应用的祖国医学的情志治疗措施中[1]。心理治疗的基本目标主要以发挥心理的主管效用,促使患者改善自身神志状况,进而改善其心理状态。但传统医疗对该类疾病多依症采取治疗措施,存在疗窗不足且不良反应大等缺陷[2]。而中医心理学经患者自身心理活动规律出发对疾病发展及诊治确定具体的治疗方针,已获取临床广泛应用。本文目的为探讨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报告如下。

1中医心理学在既往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以独具特点的方式对人的生命状况及心理现象作出阐述,并创造性地解释了情志状况对于病症进程及发展中的作用[3]。当前中医内伤七情心理学、身心疾病疗法、以情胜情法、暗示治疗、行为矫正、移情疗法等已在临床上取得疗效确切。王瑾[4]等对45例三阴性乳腺癌预后观察中发现,应用中医情志疗法对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CD4、CD8、CES及HAMD评分具有明确效果。 卢月婷[5]等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认为心理压力可导致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产生,采取双心同治及联合中药、针灸及中医心理疏导法等多方位治疗情志疾病,可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武效芬[6]等治疗工伤伴心理障碍患者68例,干预组在采取康复医疗措施中以专业医师对其实行中医情志疗法干预,结果中抑郁-焦虑评量表评分显著改善。赵振海[7]等认为大学生作为心理障碍的高发病人群,对其施行基于中医理论的“治未病”,具体包含四项原则:未病先防、欲病先治、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构建心理问题干预小组及加强心理排除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避免抑郁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发生。李明思[8]等对98例COPD合呼吸衰竭患者展开对照研究,观察组行中医特色关怀及心理辅导,包含调理情志、开导鼓励及缓解负面情绪等方法,结果中观察组SDS评分(T=11.43)、SDS评分(T=2.29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MRADL各项活动能力及Herth希望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汪成书等在60例产后抑郁患者采用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治疗时间达56d,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HAMD、EPDS及相关激素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杨依琴等发现中医综合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预后睡眠及心理状况确具有应用价值,患者SAS及SDS评分获取降低。李利[11]在研究中將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经筋火针温灸治疗,其中观察组施行中医情志护理,发现其复性情绪在干预后获取有效改善,SAS、SDS均低于对照组(P<0.05),BASDAI及BASF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

2中医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既往的临床心理学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获取发展,多针对有生活不适及心理状态不佳的患者行疏导等方法帮助其改善不适及精神状况,恢复至健康生活状态。其核心理论基本取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认知、精神分析、行为学习等观点,其主要以解决问题为治疗首要目的,且流派、方法及诊疗措施各不相同。然而人的心理状态牵连因素较多,具有时代、个体及地方差异,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与客观认知基础的差别可造成不同的心理差异,西方的心理沟通措施与我国社会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采取符合中国国情、联系中国社会文化的心理治疗体系为我国临床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当前的心理学研究建设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为积极,自1985年召开中医心理学讨论会起,具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建设已获取实质性进展。当前中医主张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念,主要以保持七情的稳定进而促进病情改善,七情五志指现代心理学中的喜、怒、哀、恐等人们的不同情绪。移情疗法、以情胜情等中医心理学疗法都具有改变患者情绪状态的特征,与西方心理学有共通及相似之处,因此认为未来中医心理学发展将结合两者特色、发挥共同优势,变化为具有中医特色及现代心理学相互结合的新型治疗方法。

3讨论

中医心理学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本,在临床中实践应用转化而来,其以天人合一、神形一体的为主要观念,与人文主义具有高度一致性,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为一类阴阳平衡的等价状态,态势不稳的表现则为发病,情志变化也为一类中和状态,打破阴平阳秘的情况则会造成阴阳失调,进而破坏心理健康。传统中医学中,往往具有一些非科学的人文内容[14],但中医心理学受现代学科的影响,较好地弥补了一些传统中不准确、不直接的缺陷,如神、魄、气、精、七情等概念无法阐明原由。此外,中医心理学从社会人文出发转向心理学科,较好地联系两者说明了人的认知、情感及意识等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关联,运用价值高。

4体会

当前国内学者就情志因素展开关于心理疾病的研究较多,经相关调查发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发病率已达27.6%,表明我国当前对于心理疾病的防治情况尚不完善,且大众对于心理疾病的相关认知及防护意识不足,而存在心理问题者普遍受文化影响,对自身负性情绪往往取忽视逃避等态度,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中医心理学作为一类注重情志调理,加以适当劝慰及中医等放松治疗的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新型治疗方针,为一类为患者提供的贴合实际的心理干预方法,在临床运用医心理学疗法中已获取确切临床疗效,在中医学中具重要意义。

中医心理学作为一类独具特点的干预措施在临床上已获取确切效果,发展趋势较为积极,并且此后将继续对既往的中医学理论进行提炼、挖掘,以期获取更好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医心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杜渐, 李黎, 王昊, 等.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中医心理学的心神感知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12(2):130-131.

[2]李军祥, 陈誩, 冯五金, 等.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2017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18(1):9-17.

[3]李世通, 张鑫, 郭婵娟, 等. 基于中医心理教育治疗学探讨“成长读书报告”[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8, 40(11):1085-1087.

[4]李阳, 黄立中, 龚辉, 等. 中医情志疗法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期的生存质量的影响[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5(10):54-56.

[5]卢月婷, 洪敏申, 庞怡,等. 中医药治疗社区高血压伴焦虑状态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24(14):13-15.

[6]武效芬, 侯秀梅, 王有广, 等. 中医情志疗法治疗工伤伴心理障碍患者的疗效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39(3):218-220.

[7]赵振海, 张靖. 基于“治未病”理论构建中医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1):114-118.

[8]李明思, 龚雯. 中医特色人文关怀配合心理疏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18(7):1032-1036.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浅析涌泉穴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