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术后疼痛强调多模式镇痛管理

2020-04-09刘桃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阿片类预防性疼痛

刘桃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163-0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疼痛问题十分常见,且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疼痛的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大多忍一忍或者是吃点镇痛类药物就会过去,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对于疼痛缺乏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在术后疼痛方面,大部分人觉得手术毕竟是在身体上切开一道伤口,疼痛是不可避免的,自己忍一段时间就好了,如果实在无法忍受才会使用止痛药物,但在对止痛药物进行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问题,甚至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疼痛除了会让患者感到身体痛苦以外,还会对其心理造成较大的负担,这对于患者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身体上的危害,如果术后疼痛不能有效的处理,患者容易出现血压升高以及心率加快等症状反应,且疼痛会对人体肌肉状态造成影响,提升肌肉张力,加大肌肉痉挛的概率,限制机体的正常活动,且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还能会出现深静脉血栓。与此同时,疼痛会影响机体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且患者由于疼痛,而无法正常咳痰、翻身及早期离床活动,容易提升术后并发症的发病风险,而在长期疼痛的情况下,患者容易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如敏感、抑郁、烦躁以及焦虑等情况,甚至会出现失眠的问题,降低患者的休息质量,延缓其身体恢复速度,这也会影响患者的恢复信心,导致其自我调整的积极性被削减。除此之外,不能有效控制术后疼痛,还会引发其他问题,包括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的成本投入,同时还会对家属情绪造成影响,导致其无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鼓励。而对于医院来说,不能有效控制术后疼痛,也会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影响医患关系,因此,针对有效的术后疼痛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术后疼痛,想要保证镇痛管理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对其疼痛机制进行全面的了解。术后疼痛属于典型的急性疼痛,其中涉及内容较多,包含切口疼痛、内脏疼痛、炎性疼痛、脊髓水平及以上疼痛、外周性疼痛、中枢性疼痛、感受伤害痛以及非感受伤害形式的心理痛等等,从本质上来看,急性疼痛是由于中枢与多种外周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疼痛问题,能够使患者感受到伤害性刺激及潜在损伤,而医学领域将这种感知定义为伤害性感知。其中包含四个方面,即转导、传递、感知以及调控等,其中转导主要是将神经Aδ纤维以及C纤维受到的损伤及炎症刺激信息向脊髓反馈,而传递会将这种疼痛信号上传到人体的大脑皮层当中,使其能够获得感知,然后由大脑对其进行调控,通过对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抑制,强化脊髓背角抑制突触的传递,从而将疼痛减轻。而怎样对疼痛转导、传递以及感知的过程进行抑制,提升人体的疼痛调控能力,是应用多模式镇痛理论过程中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1]。

对于术后镇痛而言,提倡使用两种以上的镇痛方法或药物,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时,增强镇痛效果,确保镇痛管理的安全性,如此才能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满意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多模式镇痛当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即预测性、预防性、个体化、参与性以及早干预。且镇痛管理方面还要做到4个结合,一是将切口镇痛、内脏镇痛以及炎性镇痛结合起来;二是将局部麻药、非阿片类镇痛药以及阿片类镇痛药结合起来;三是将神经阻滞与口服镇痛、静脉镇痛结合起来;四是将预防性镇痛和术中、术后镇痛进行结合[2]。

而在术后镇痛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的应用阿片类药物,虽然这种药物的镇痛效果较好,应用也较为广泛,但其副作用也较为明显,不仅会降低患者的肠胃活动,还会造成尿潴留、平滑肌痉挛以及抑制呼吸等不良反应,且在使用和停用期间还会产生痛觉过敏的情况。而非阿片类镇痛药的辅助作用较为突出,在术后镇痛方面,除了要对阿片类药物进行使用以外,还要对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使用,这样不但可以减少炎性疼痛,还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而氟比洛芬酯属于非特异性COX受体抑制药,是微球制剂的一种,其靶向镇痛作用良好,可以将阿片类药物造成的痛覺过敏问题有效减少,在术后镇痛及预防性镇痛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帕瑞昔布属于COX-2抑制剂,通过肌肉注射,药效发挥时间能过达到12小时,因此,在术后镇痛中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右美托咪定属于α2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能够将患者的伤害性刺激转导及传递有效降低,并可以提升人体的疼痛调控能力,是术后静脉镇痛当中较为常用的辅助用药。

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是非常可观的。虽然术后静脉镇痛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硬膜外自控镇痛以及其他形式的神经阻滞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其可以从源头入手,对外周伤害刺激产生的转导及传递作用阻断,对术后镇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近些年当中,利用超声引导,麻醉医生已经可以对腹横肌平面、股神经、腰丛、臂丛、坐骨神经等进行准确的阻滞,有效降低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并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除此之外,使用布比卡因以及罗哌卡因在患者的关节腔及切口周围注射,也获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3]。

通过预防性镇痛,能够为术后镇痛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通过预先镇痛,可以将术后镇痛过程中的阿片类药物用量有效减少,使患者术后能够获得更高的舒适度,这与医学领域早干预的要求是相符的。且在手术以前,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加强疼痛教育,让患者明确疼痛对自身恢复的影响,在感到疼痛以后,千万不要忍耐,要与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术后的镇痛管理工作,以此来保证术后镇痛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特别是在刚刚做完手术以后,是疼痛的高峰期,需要运用多模式镇痛,才能确保镇痛的综合效益,相关人员应该对局麻药、阿片类药物以及非阿片类药物进行联合应用,利用多种镇痛方法,攻克术后疼痛。

参考文献:

[1]夏涵, 邓硕曾. 为什么术后疼痛强调多模式镇痛管理[J].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7, 13(1):66-67.

[2]王彤华. 多模式镇痛管理对减轻手外伤术后疼痛效果的影响[J]. 医学信息, 2014,12(24):115-115.

[3]董静宇, 石翊飒. 多模式镇痛应用进展及发展趋势[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4, 35(2).

猜你喜欢

阿片类预防性疼痛
预防性树脂充填术治疗窝沟浅龋的疗效观察
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项目施工技术探讨
PRECIXION X-RAY 225生物学辐照仪常见故障维修方法与预防性维护
把疼痛赶走!
怎么给疼痛分类
警惕阿片类药品不良反应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
阿片类镇痛药物
疼痛到底有多少种?
核电站预防性维修管理的计算机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