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突观点下的西藏“仙女节”

2020-04-09马静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曼彻斯特西藏冲突

马静

摘  要:以格拉克曼为代表的曼彻斯特学派是新功能主义的代表,该学派的理论在人类学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曼彻斯特的冲突与仪式观点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冲突的观点,对于研究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曼彻斯特;格拉克曼;冲突;西藏“仙女节”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2

曼彻斯特学派是人类学界对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类学系以格拉克曼(M.Gluckman)为代表的人类学家群体的称谓。该学派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崛起,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共同创造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黄金时代。

曼彻斯特学派对人类学一般理论的贡献主要有:平衡与社会变迁、冲突与仪式、流言蜚语以及对法律人类学的贡献。本文主要关注“冲突与仪式”。

一、“冲突与仪式”的基本观点

在社会共识和规范一体的理论前提下,功能主义不承认社会中存在冲突。为了克服功能主要的这一理论缺陷,格拉克曼汲取了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中存在冲突的观点,认为社会冲突具有不可避免性,并从对仪式的解释中分析社会冲突的价值和解决冲突的途径。格拉克曼认为,在仪式中,现实的社会冲突以戏剧化的夸张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消除不满,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使冲突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并最终走向社会的整合。

曼彻斯特学派的另一位人类学家特纳(V.W.Turner)进一步发展了关于冲突与仪式的理论,他从象征符号的视角分析冲突与理论,并对阀限(Liminoidal)的概念作了新的阐释。[1]

二、西藏的传统节日之仙女节

1、西藏仙女节的来历

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每年大大小小的节日有数十个,其中每年的藏历十月十五,为白拉姆吉祥天女节(本文简称仙女节)。吉祥天女,藏语称为班丹拉姆,或者白拉姆。她是藏传佛教最主要的护法神,是千千万万女性神灵的首领,被誉为“三界主母”,意思是欲界、色界和五色界一切生灵的女王。她还是拉萨城和大昭寺的守护者,是妇女和儿童的保护神。据说拉萨的妇女们之所以相貌美丽、举止温柔、身段苗条,都是吉祥天女护佑的结果。但是她本人的形象并不怎么美丽,甚至还是非常丑陋和狰狞的。根据佛教的理念,丑陋的外表并不能掩盖她纯洁的灵魂;狰狞的表情,说明了她内心的慈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从的。[2]

2、世俗化的女神

吉祥天女从印度来到拉萨后,拉萨人天生具有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毫无顾忌地把吉祥天女世俗化、平民化、人性化了,神的气质少了,人的气质多了。她和她的集中化身变成了拉萨八廓街上的一户人家,班丹拉姆被形容成一家之主,而其他的几种化身变成了班丹拉姆的女儿。

3、现在的西藏仙女节

现在的仙女节是西藏的传统节日中仅有的只有女性过的节日。在这一天女性的地位无比的崇高,女性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涌上大街上,欢度这一节日。笔者由于工作关系曾参与过仙女节的全部过程,在此一一叙述出来。

在藏历的十月十五这一天,藏族妇女或女孩,天还没亮便开始起床,精心地打扮一番,头发一般用各种鲜艳的发绳编起辫子,身着一身崭新漂亮的藏装,打扮好以后便出门带着青稞酒和洁白的哈达来到大昭寺。这一天前来大昭寺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从凌晨开始排队进入大昭寺朝拜。在节日的当天,白拉姆吉祥天女和松赞干布像会同时被请到大昭寺的千佛廊里,供大家朝拜。随着人群,终于进入到大昭寺来到班丹拉姆像的前面,由于人多,或许根本不能近距离的接近“她”,大家双手合十,远远地将哈达献给班丹拉姆。先前带着用于供奉的青稞酒,会给专人将酒倒进一个大酒缸里,然后酒又从酒缸末端的软管里流出,人们便争先恐后地去接这个软管里流出的酒,他们或用空瓶子去接,或用手捧着就喝,喝一些后,手上剩下的酒还会抹到头发上。“仙女们”认为从酒缸里流出的酒是被女神“加持”过的。身着节日盛装的“仙女”们一波接一波来到大昭寺,拉起手唱起欢快的歌曲,跳起优美的舞蹈,欢乐的场景直到夜幕降临时,大家才纷纷散去。

“仙女节”这一天,藏族女性还有一个“特权”,她们身着美丽的藏装成群结队在大街上,可伸手向陌生男士索要红包,一般男士都会提前准备好零钱,不管数量多少,女士们都会非常的开心。

夜幕降临,“仙女节”一天的疯狂举动,暂告一段落,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4、地点:神圣的大昭寺

维克多·特纳在研究恩丹布人的伊瑟玛仪式时,认为该仪式需要有神圣的地方,并使其迅速构建[3]。“仙女节”这一节日仪式过程的主要地点在大昭寺,大昭寺里供奉有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可谓殊胜。拉萨城因大昭寺而修建,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神圣殿堂。每年来自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各藏区的信徒都到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4]因此,可以说,在大昭寺里面朝拜班丹拉姆,从地点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神圣性,与吉祥天女藏传佛教主要护法神的身份相符,并在此场景下,藏族百姓认为在“仙女节”当天,女性在神圣的大昭寺里朝拜班丹拉姆,可获得姣好的容貌和妙曼的身姿。

三、冲突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看到很明显的冲突或反常的一些行为,如下:

1、藏历十月十五这一天,已是冬季,在拉萨,冬季的早上是非常的寒冷,但是女性一改往常,早早地起床并精心打扮换上平时只有节假日才穿的崭新的漂亮的藏装。

2、前面讲到大昭寺因供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神圣殿堂,平日里,来自各地的藏族百姓非常虔诚的来到这里朝拜,在佛像前,脱帽,拨动念珠,转动手里的转经筒,嘴里轻声地念着六字真言,决不会在大昭寺里大声喧哗,以示对佛祖的尊重。然而,唯独“仙女节”这一天例外,大家不仅在大昭寺里唱歌跳舞,甚至还喝起了青稞酒,这一欢乐场景在平日的大昭寺是不常见的,这正是“仙女节”这一节日的独特之处。

3、平日里,藏族女性是很独立,自尊自爱,对待陌生男子也是以礼相待,更不会伸手向陌生男子要红包。而在“仙女节”这一天,女性可随意向认识的或陌生的男子索要红包或礼物,而男子却很慷慨。

四、揭示群体价值:西藏女性地位变迁

以上的几点冲突或反常,人们似乎只有在“仙女节”这一天表现得“异常”,根据格拉克曼的观点,社会结构中存在冲突,在社会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西藏仙女节”这一傳统节日中,仅在这一天,人们表现的反常,也正是化解平日里一些矛盾,如男与女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在藏族信徒心中的神圣殿堂里饮酒,以往日常生活的不满或忧愁在这一天得以化解,从而消除心中的顾虑,仪式结束,一切归于平静,昨天的一切仿佛从没发生过,现实社会冲突以戏剧化的夸张形式表现出来,在冲突表现过后,社会秩序得到很快的恢复并最终实现社会的整合,或许在曾经的传统社会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莫尼卡·威尔逊的一段言辞认为,“仪式能够在最深的层次揭示价值之所在……人们在仪式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而正因为表达是囿于传统和形式的,所以仪式所揭示的实际上的一个群体的价值”,[4]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认为,“西藏仙女节”这样一个充满冲突和反常的传统节日,实际上揭示了西藏女性这一群体在西藏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政教合一的旧制度下,西藏女性处境艰难,受到政权、神权、夫权的残酷压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西藏妇女除了繁衍,教育子女和从事家庭劳动,还要承担大量的社会生产劳动,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5]西藏民主改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女性成为社会的主人,她们政治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男人们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西藏女性不仅走出了家庭,而且在社会各项事业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她们参政议政,有的女性还走上了西藏各级重要领导岗位,西藏女性地位得到了历史性的变迁。

参考文献:

[1]《论曼彻斯特学派对人类学的理论贡献》,《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第38卷,张晓辉,王秋俊.

[2]《节庆四季》,中国藏学出版社,廖东凡,P178.

[3]《仪式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维克多·特纳 著,黄建波 柳博赟 译.

[4]《西藏百科全书》,2009年修订版,西藏人民出版社.

[5]《西藏妇女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刍议》,齐霜,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猜你喜欢

曼彻斯特西藏冲突
都是西藏的“错”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观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观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