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铜镜文化

2020-04-07李永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期
关键词:铜镜星云犀牛

李永军

摘 要:古代铜镜是时代的产物,它和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铜镜以其自身易保存的特点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制作形式等,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考古价值。

关键词:古铜镜;战国;汉代;唐代;馆藏;纹饰;图案;种类

在古代,铜镜是人们照面饰容的用具,和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赋予了铜镜更多的文化内涵,小小的铜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而且突出表现了不同时期历史背景。铜镜在古代也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在古人心中拥有神圣的意蕴。几千年来,铜镜历经了出现、繁荣、鼎盛和没落的过程,随着玻璃制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铜镜才逐渐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和考古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庄子·应帝王篇》《天道篇》《楚辞·九辨》《韩非子·观行》等文献史籍及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在战国末期,铜镜就已经广为流行了。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文化艺术空前繁荣,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铜镜制作工艺取得了空前的发展,铸制精巧的战国铜镜体现了当时青铜工艺的高度技术水平,春秋战国铜镜纹饰和图案呈多样性,有纯地纹、花叶、山字、菱纹、禽兽纹、蟠螭纹、羽鳞纹、连弧纹、彩绘、透雕、金银错纹、多纽等十几种。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国家强盛,封建经济空前繁荣,铜镜的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汉墓分期的确立为了解汉代铜镜的类型、形制变化与分期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反过来,汉代铜镜又成为判断汉墓时代的标准器之一,这是其他时代铜镜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汉墓发掘得多,发表的资料丰富,人们对于汉代铜镜的研究也比对其他时代铜镜深入和广泛。漢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增加了蟠虺纹、草叶纹、星云、重圈铭文、四乳禽兽纹、规矩纹、多乳禽兽纹、神兽、画像、龙虎纹、夔凤(双夔)纹等镜类。

出土的汉代铜镜在制作形式、题材及布局等方面上有了重要变化,而且出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战国时期,它在战国铜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四乳为基点,再将镜背均匀分布四区,其间布置主题纹饰;二是地纹和主纹的区别完全消失,主纹成为铜镜的单一图案;三是结构简化,纹饰朴素;四是出现了以铭文为主题内容的情况。

1983年河南省濮阳市马庄遗址墓葬出土了西汉星云纹铜镜(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直径17.6厘米。铜镜呈圆形,连峰式钮,圆钮座,自钮由内向外纹饰依次为:星云纹一周,连续齿纹一周,内向小连弧纹(16枚)一周,四乳钉间星云纹,连续齿纹一周,齿纹外沿四规间四弧纹,外沿内向十六连弧纹一周。就造型纹饰看,属西汉中期,造型精良美观,纹饰精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青铜制造的工艺水平。

西汉铜镜纹饰艺术展示的是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有浓厚兴趣的西汉。其中,比较经典的星云纹多为连峰钮,钮座外为内向十六连弧纹,主题纹饰为数目不等的小乳钉,用曲线相连,其形状很像天文星象图,故习称“星云纹”。星云纹图案分为四组,其间有乳钉四枚,乳钉外均围以连珠纹。边缘亦作内向十六连弧纹,与钮座外的连弧纹相对应。西汉铜镜上面凝聚着中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面貌。虽然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不同,分别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它们身上表现出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为探索中国文化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唐朝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金属铸造业中,铜镜是重要的产品,它的造型、题材、铸造都别具一格,在中国青铜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时期的新的镜类不断增多,花鸟、植物等主题纹饰陆续出现。

濮阳市博物馆馆藏唐葵形凤鸟纹铜镜(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直径20.9厘米,厚0.6厘米。此藏品整体呈葵花形,沿作八花瓣,圆钮。纹饰分左右上下四个区:左侧为竹林下一人端坐,置琴于膝,双手抚琴,前放几案,几案上有什物;右侧为树下舞凤;上部为山云半月,远处瑞云中群山重叠;下部为荷池。纹饰外围为两周同心环纹,组成一铭文带,铭文共41个字。

馆藏唐菱形花鸟纹铜镜(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直径10.2厘米,厚0.5厘米。此藏品整体呈菱形,沿作八花瓣,圆钮。纹饰为四只鸟和四朵花枝交错排列一周,纹饰外围为一圆环,圆环与花瓣之间,每片花瓣下均有一朵花枝。

唐代时期的铜镜在艺术样式和手法上呈现出多样化,新的风格逐渐确立和成熟,突破了圆形和方形的传统模式,适应主题的纹饰出现了变化,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等新的花式镜,内容和形式更加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这个时期的铜镜种类众多,纹饰比较复杂,形制多变,主要流行十二生肖、瑞兽、花鸟、瑞花、神仙人物故事、盘龙、八卦、特种工艺等,铸造于镜背。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区和外区了,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规范,出现了跨区布局、整体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唐代铜镜逐渐规范化,各类铜镜拥有许多共性,比如这个时期流行的四神十二生肖镜类和瑞兽镜类以及宝相花铭带镜尽管主题的纹饰不尽相同,但在镜的形状、整体布局、钮座、铭文、边缘纹饰及演变等方面均有共同点。

自唐灭亡之后,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貌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铜镜日趋衰落。铜镜的背面出现了新的花纹,铭文也逐渐成了纹饰的组成部分。

濮阳市博物馆于1993年3月从清丰县马村乡尚村村民手中征集而得明花鸟纹带柄铜镜。明代,镜面直径8厘米,柄长7.5厘米,通长15.5厘米。镜背面饰有花草、水鸟、鱼纹,中央有一乳头状装饰性钮。柄背面亦饰花朵、鱼纹。该铜镜造型新颖,铸造工艺较精,代表了当时铸镜工艺水平。

濮阳市博物馆藏清犀牛望月铜镜座,清代,通高15.5厘米,长30.5厘米。犀牛望月铜镜本由三部分组成,上面镜子呈圆形,代表月亮,中间祥云,底座是一只犀牛。犀牛是古代神话中的瑞兽,“犀牛”的谐音是“喜牛”,寓意大吉大利,喜从天降,吉祥之物。关于犀牛望月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犀牛本是天上一位神将,奉玉皇大帝旨意,下界传达“一日一餐三打扮”,结果却误传为“一日三餐一打扮”,因而玉帝逐其下天界为人间造福,犀牛为解决人间疾苦,让百姓生活富裕、安康,请求玉帝派财神爷光临人间,助他一臂之力,每当月圆之时,它便回首望月,期待财神降临人间。民间就有了“犀牛镇家灵,望月回天庭,虔诚月儿圆,财神来光临”的顺口溜。经过历代演化,犀牛望月逐渐成为祈福象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同。

该藏品整体为一伏卧犀牛驮一月形镜架。犀牛伏卧,两后腿及蹄着地,右前腿跪地,仰蹄;左前腿曲弓,蹄踏地,长尾前扫。曲颈回首望背上镜架。镜架置于犀牛背上,有空槽,以便将铜镜插入空槽之中,铜镜便稳稳地靠在弯月形的部件上,饰以流云纹。该镜座新颖别致,铸造工艺精良,纹饰细腻规整,能反映清代的铸造工艺水平。

纵观几千年来铜镜的兴衰史,我们可以发现铜镜不仅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而且在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有着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们凝聚着中国厚重的传统历史文化。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功能,背面纹饰表现的时代题材,传承和记忆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在当今历史考古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研究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力光,李文英.中国古代铜镜[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铜镜星云犀牛
有眼无珠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戴一片宇宙星云
用望远镜看星云是怎样一种体验(1)
暴脾气的犀牛
船底座星云
玩转古铜镜收藏
铜镜
犀牛
古代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