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的意义

2020-04-07谢国伟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新高考古诗词

谢国伟

【摘要】新时代新高考改革不仅突出文化自信,而且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近几年,高考题常考查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古诗词中富含的化学现象、性质、实验操作等知识考查,体现了新高考要实现人文素养与学科素养相结合的目的。基于此,浅析古诗词中富含化学知识应用的分类和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的意义。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化学教学 古诗词

一、概述

中华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文化精髓出现断绝迹象,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新高考改革突出文化自信,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近几年高考题对人文知识的考查较多,如2018年天津卷化学部分第1题从化学角度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2017年北京卷第6题对“古丝绸之路”商品考查等;古诗词是中华几千年文化中的灿烂文化精髓部分,富含丰富的化学知识,如2017年新课标Ⅰ第8题;古人巧妙运用自然界中发生化学现象和性质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抱负,如于谦《石灰吟》中“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因此,学生了解和学习文化精髓是有必要的。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古诗词,将人文与学科相结合,激励学生培养人文素养和化学学科素养。对此,主要浅析了古诗词中涉及化学组成结构、现象、性质、实验操作等知识应用分类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古诗词的意义。

二、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应用分类

要准确、快速地做出古诗词中富含化学知识的题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将涉及到化学知识的古诗词应用分为以下几类:

1.应用于对分子、原子性质的考查。古诗词中涉及分子、原子的性质,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通过梅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了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通过物质不灭,体现物质的构成是由分子、原子等到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本身不改变,在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质量都不改变。

2.对物质的现象、性质的考查。古诗词中对物质的现象、性质描绘很多,对诗词的渲染生动活泼,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指香炉峰的瀑布的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过太阳光照射形成丁达尔效应,利用胶体的特性;《淮南万毕术》中“白青得铁化为铜”,利用置换反应:Fe+Cu2+=Fe2++Cu;《新修本草》中“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通过物质的颜色是绿色,推测出“青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7H2O;《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通过元素燃烧火焰颜色不同,利用焰色反应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

3.对物质的制备的考查。古诗词中对一些物质的制备描述,说明我国化学历史悠久。如丹学著作《真元妙道要略》“以硫黄、雄黄台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描述的是丹药的制作过程;《抱朴子·金丹篇》“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了丹砂”描述了丹砂的性质、制备和形成的过程;《余冬录》“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法: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化不白者,炒为黄丹。黄丹滓为密陀僧。”描述了胡粉[主要成分为2PbCO3·Pb(OH)2]的制备过程。

4.对实验操作的考查。古人利用化学实验操作对物质进行提纯。如《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描述了青蒿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启发了屠呦呦采用低温提取,解决了青蒿素提取的关键技术;《开宝本草》中“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利用蒸发结晶提取硝酸钾;《本草纲目》中“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利用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利用蒸馏法提纯“烧酒”。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的意义

1.学习人文知识,培育德育树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古诗词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德育树人的道理,教学中渗透古诗词,读人文知识,了解人文背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优良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

2.提升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古诗词中有人文、地理、科学、环境、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渗透古诗词,不仅学习关注人文知识,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能源卫生、健康安全等,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促进了人文知识和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3.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时代新高考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选拔的创新型人才标尺。在教学中渗透古诗词,不仅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德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和批判,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思维,从框框条条中解放出来,形成创新能力,在高考选拔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古诗词的时代背景,浅析了古诗词中富含化学现象、性质、物质制备和提纯操作方法等相关的知识应用分类和高中教学中渗透古诗词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耀仁.古诗词与化学教学[J].甘肃教育,2007.

[2]齐伟霞.古诗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4):128.

[3]尚帮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途径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04):94.

[4]孙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课“走班制”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69.

[5]许满艳.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8,(11):156.

[6]许丽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的革新[J].高考,2018,(29):24.

[7]董生庭.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吉林教育,2017,(09):73.

[8]陳小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7,(09):75.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教学新高考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