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书店如何自我“造血”?

2020-04-07沃群锋

出版人 2020年3期
关键词:造血书店图书

文|沃群锋

校园书店的工作最好是分批分层推进,不要搞“一刀切”。

2019年7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既明确了高校开设校园书店的必要性、紧迫性,又给出了一系列专业性很强的建设性意见。笔者这些年来也一直关注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发展,深刻了解其艰辛的一面,所以也想结合这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一些粗浅看法。

分批分层稳步推进

在高校开设书店很难盈利,因此这并不是顺应市场的做法,所以才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干预。2016年多部委联合发文,再加上三年后的这个文件,不难看出上级部门对这件事很重视。但是上级部门更重视的是书店的社会效益属性,而不是经济效益属性,而一线的书店经营者不得不面对的却是非常现实的经济效益属性。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校园书店的经营主体最好是国有的新华书店为主,高校出版社自营书店和民营书店为辅。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湖南等省新华书店在校园书店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新华书店在省内已经有15家大学校园直营书店。而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创办的大夏书店、华东理工大学的陇上书店、同济大学的同济书店以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钟书阁等校园书店则在近几年应运而生。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目前已有六家门店,不仅局限于人大校园,还走进了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其实校园书店的建设,最好是由当地的教育厅先组织摸底,然后找当地的新华发行集团签定战略合作协议,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高校本来就有出版社及读者服务部,或者是原先就有合作伙伴开设书店的另当别论。

校园书店的工作最好是分批分层推进,不要搞“一刀切”。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职院校1418所。这么多的学校要在一夜之间都开设起校园书店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最好能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成熟一家开一家,杜绝形式主义,应付检查,要努力办真正对师生有吸引力的校园书店。比较稳妥的路线是先从各省双一流综合性大学开始推进书店建设工作,往往这类学校对图书的需求更加旺盛,更容易成功。然后是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再次是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其实在办学水平、学生数量及质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开设校园书店主要还是基于学校师生数量及图书实际消费需求、周边居民的消费潜力等考虑。江苏省出台的《江苏省校园书店建设实施办法(试行)》也是要求本科院校根据规定的时间表先行推进工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后续再跟进。以苏州大学为例,全校5万学生加上5000名教师的规模,对图书的消费需求显然更大。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平均规模不到万人,显然对图书的需求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就是综合性大学可以考虑开设综合性的书店,而专业性较强的大学则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学科设置情况等考虑开设专业书店。

“节流”和“开源”

书店经营最大的困难还是源自房租和人工成本,校园书店的营业收入通常不足以覆盖这两块成本,上述《指导意见》提出了很好的解决路径,江苏的实施办法更是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说让学校以“免租金、分盈利”的方式提供经营场地,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书店减轻经营压力。这主要是谈的“节流”问题,那有没有可能在“开源”上做一些工作呢?有些做法还是可以尝试的。其一是在图书的选品和展示上做文章。就走市场零售为主的图书而言,学校内相比商圈的书店有个好处,就是人员相对流动性小,还可以跟学校合作,发一些市场问卷对师生进行调研,了解读者的真实阅读需求。另外由于卖场面积限制,不可能上太多品种,所以卖场摆放有效品种是要重点考虑的,对书店经营人员的专业性是个不小的考验。当然也可以通过微信等推送各种图书榜单进行宣传、引导积聚人气,给重点出版社设专柜、店内进行品牌宣传等也可以增加一些书店收入。不仅如此,高校教材的零售和团购也必然是重要的业务板块,可以请教务处教材科提供全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重点备货。其二是充分利用好教师和学校的资源。可以通过会员制、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增加粘性,学校支持书店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把书券当作福利发给教师,拉动图书销售,还可以把各级部门党建读书活动等放在书店召开,等等。

另外就是利用好书店的文化空间属性,在提升书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真正实现从门店运营到品牌运营,进而实现由点到面,点面共荣的理想局面。外研书店聘请北外退休教师作为书店的“荣誉店员”,为读者答疑解惑,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尝试。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推出的“独秀书房”目前已经拥有12家门店,辐射自治区内6个城市的近10所高校及周边上百万师生和市民群体,让书店实现“1+N”多元化发展,让书店这个文化空间成为阅读分享、社群交流等平台。

自行解决“造血”问题

校园书店经营人才紧缺是一大难题。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吴择民认为,“高校书店普遍存在缺图书盈利模式,缺有耐心和定力的经营者、缺复合型人才、缺社群经营意识等问题”。当下校园书店人才短缺的状况,正是书店领域的现状,同样又何尝不是我们整个出版行业的真实写照。对人才的吸引力低,人才流失问题突出,一直是影响我们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独立书店开办校园书店可以采取股份制的模式,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新华书店等也可以加大放权,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尤其是分配形式,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校园书店还可以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参与书店的日常经营工作,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以大学生的视角为书店提供采购图书的建议,既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又可以增强图书备货的针对性。

此外,还需协调好校园书店与图书馆的关系。虽然看起来二者是上下游的关系,但客观上却是竞争对手,主要是对师生客源“流量”的竞争。图书馆一般处于校园的核心位置,而且有成千上万种“免费”品种图书可供阅读,现在的条件也很好,有的开了咖啡馆,也有非常讲究的“文化角”。从学校领导的视角看,学校既然有了图书馆为什么还要校园书店,是不是画蛇添足了?或者是否可以让图书馆承担起一部分校园书店的功能?

鉴于此,校园书店应该明确自身定位(虽然现在也在强调其社会效益属性,但毕竟还是属于经营型企业而不是公益型事业单位),因而在给广大读者提供服务上,还是应该存在差异,以更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取胜。比如说可以增加一些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可以借助自身的资源定期举办一些文化沙龙、主题讲座、签名售书等活动,积极打造时尚、温馨、多元的文化消费空间。当然,校园书店能跟图书馆相互扶持、相互借力,联合举办一些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最后还可以依托大学版协等组织组建全国或者区域性的“大学书店联盟”,定期进行业务交流及组织业务培训活动等。由协会制定考评机制对全国范围的大学书店进行评选,树立优秀典型案例,并把优秀的经验向全国进行推广。

总之,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大背景下,利用高校校园书店这个“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传播先进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条不错的路径,但是也需要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才行,比如教育部门给予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国家给予校园书店财税金融方面的支持等,但这些都是宏观政策层面的,从微观领域看,校园书店需自行解决“造血”问题才能顽强地活下去。另外还要避免高校为了应付检查搞“形象工程”,笔者认为这是后面很有可能会出现的“怪现象”“坏现象”。在大学校园书店运作和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再探讨,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吧。 ■

猜你喜欢

造血书店图书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最美书店
在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