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得大帝的波尔塔瓦

2020-04-02鸿渐

军事文摘 2020年3期
关键词:瑞典人文豪基尔

鸿渐

俄罗斯的强国之路肇始于彼得大帝在位时期,而彼得与俄国军队“雄起”的决定性时刻,在1709年6月的波尔塔瓦城外到来。

统帅国王

从17世纪末叶到18世纪初,欧洲东北部的霸主乃是北欧国家瑞典。在30年战争之后,拥有不可思议力量的瑞典军队席卷了波美拉尼亚、利沃尼亚和爱沙尼亚,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姿态将波罗的海变成了“瑞典的内湖”。

1697年,年輕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登基,那一年他只有15岁。幼君上位,加上瑞典帝国在人口数量上的天然劣势(到18世纪初只有150万人,相比之下,俄国有800万人),使得瑞典的对手丹麦、波兰和俄国的统治者都认为,对瑞典实施报复的良机到来了。三国君主一致认定,应该在查理十二世能够充分掌握瑞典军队的控制权之前,对瑞典展开快速打击。于是丹麦、波兰和俄国组建了一个名为“北方联盟”的三国同盟,于1700年2月开始了反攻瑞典的战事,史称大北方战争。

然而三国同盟的成员很快就发现,他们严重误判了年轻对手的胆略和军事天才。查理十二世不仅在国王的位置上坐得很稳,而且深得军心。查理分别向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波兰撒克逊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和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发出了战书,而且这位年轻的国王将会延续瑞典首领亲自参战的悠久传统,他计划按照丹麦-波兰-俄国这一顺序依次击败敌人。

彼得大帝肖像画

查理十二世不愿分兵,所以他的计划是集中部队一次击败一个敌人。他首先在1700年夏天挥军轻松击败了丹麦人,不过之后他的计划就有点赶不上变化了。波兰和俄国同时行动,当波兰的撒克逊军队在利沃尼亚包围里加的同时,俄国军队则包围了爱沙尼亚的纳尔瓦。

查理的军队于1700年10月1日在利沃尼亚的佩尔瑙登陆,然后直指受困的里加,波兰的撒克逊军队不敢直撄其锋,匆匆撤离利沃尼亚。于是查理十二世决定随即解救陷入困境的纳尔瓦驻军,这样一来,查理十二世便要提前与俄国人对峙了。

查理将要面对的新对手,同他一样坚定而强悍,他就是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彼得比查理年长10岁,生得人高马大,和查理一样喜欢通过亲临战地的方式来激发部属的斗志。虽然和过去几场战事一样,训练不足的俄国军队还无法与瑞典的老兵相提并论,不过彼得一世已经在按照西欧军队的样式建立一支新的模范军队。在常备部队之外,彼得还组建了一支精英卫队,这支部队就将成为全军征募、装备和训练的蓝本。

波尔塔瓦战役的全景画

1700年11月21日,似乎是战无不胜的瑞典军队在一场暴风雪中突袭纳尔瓦的俄军设防营地,受到意外打击的俄军大败亏输,几乎被全部消灭。在重新控制了利沃尼亚和爱沙尼亚之后,查理十二世又回到了他既定的方略上,他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多次击败波兰军队,然后才把注意力转向了俄国。

对抗开始

纳尔瓦的灾难发生时,沙皇彼得身在莫斯科,这件事反倒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强军梦想。在纳尔瓦之役后的数年时间里,彼得相继招募了将近14万名士兵,大大提升了俄军的实力。

1708年1月,查理十二世率领大军入侵俄国。这位瑞典的勇士国王计划直取莫斯科,推翻彼得一世的统治。彼得的应对之道则是以空间换时间,在瑞典军队向东进军的过程中,沙皇收缩主力,不断派出小股骑兵对瑞典军队实施袭扰,以拖慢其进军莫斯科的进程。

从1708年3月到6月,查理的军队在明斯克西北部扎营3月,一则肃清周边的小股俄军,二则等待补给纵队到达。在瑞典军队恢复前进后,一支数量可观的俄军终于展开了正面阻击,两军在6月3日交锋,是为霍洛辛战役。这一仗的胜利者仍然是瑞典人,不过失利的俄军在两位元帅鲍里斯·谢列梅捷夫和亚历山大·缅席科夫的带领下从容撤退,并没有像在纳尔瓦时那样投降,这显然是俄军战斗力提升的一个信号。

俄国幅员辽阔,对于任何入侵者来说,漫长的补给线都是一个大问题。查理大军在东进过程中就时常供应不足,为此瑞典国王命令利沃尼亚瑞典军队的指挥官卡尔·莱文豪伯特将军征集尽可能多的火药和军需,然后在第聂伯河西岸与他的大军会合。

整个7月,查理都在徒劳地等待着莱文豪伯特的到来,后者尽管准备了充足的物资,但是由2000辆马车组成的绵延几百千米长的辎重队列,却是前进缓慢。查理十二世开始变得不耐烦,他在8月初令大军转向乌克兰,希望在这片天然大粮仓里为他的军队找到充足的食物,当然他并没有放弃占领莫斯科的计划,而是“推迟”了这一计划。

南下乌克兰的过程中,瑞典国王与扎波罗日的哥萨克首领赫特曼·马泽帕结成了联盟,后者承诺向瑞典军队提供辅助人员、食物以及宝贵的火药。而当查理行进在哥萨克的领地中时,瑞典军队的主力与莱文豪伯特军队之间的距离又进一步拉大了,这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彼得一世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在瑞典人现出破绽后,彼得从莫斯科派出一支由8000人组成的快速纵队,令其以强行军姿态前进,从而于1708年9月28日至29日在莱斯纳亚成功地拦截住了莱文豪伯特的辎重队。经过一番交战,俄国人摧毁了瑞典人的所有马车和大炮,这场战斗也是俄国军队第一次在激烈的战斗中战胜瑞典军队。

与此同时,彼得一世采取强硬手段压制与查理合作的哥萨克人,他向扎波罗日多处要地投入兵力,并且在11月2日放火焚毁了扎波罗日的首府巴图林,经此打击的哥萨克人不敢再与瑞典人合作,这意味着查理十二世失去了就地补充火药的机会。

决战时刻

时光进入1709年春季时,战场上的形势已转而有利于俄国一方。虽然久悬于外,查理十二世仍执着于击败彼得一世的念头,他拒绝了部下暂时向波兰转移的提议,也不打算在原地等待原定于夏末抵达的瑞典援军。瑞典国王渴望进行一场漂亮的正面战斗,一举打倒彼得和他的军队。

1709年5月1日,查理亲率2.5万人的瑞典军队主力包围了俯瞰伏尔克拉河的重要商业小镇波尔塔瓦。在分出部分兵力围困当地后,瑞典人的主要兵力在波尔塔瓦外围驻扎,在那里等待沙皇彼得的军队到来。波尔塔瓦是彼得的必救之地,6月初,他的軍队开始在伏尔克拉河东岸集结,陆续到来的兵力达到8万人之众,对当面的瑞典军队占据了明显的数量优势。

对瑞典人来说雪上加霜的是,他们的国王查理在波尔塔瓦以南视察时,被一发流弹击穿了左脚掌,结果全军的指挥权只得移交给了卡尔·古斯塔夫·雷恩斯基尔德元帅。国王的扈从在两匹战马之间架起了一具担架床供查理十二世使用,虽然他能以这样的方式和军队在一起,但却无法展现他的指挥才能了。至于雷恩斯基尔德,他虽然是一位能干的将领,但却缺乏他的国王所具备的那种魄力和胆识。

带队冲锋的彼得一世

1709年6月19日,彼得一世率军越过伏尔克拉河。虽然兵力占优,彼得并不急于求成,他命令部属在波尔塔瓦北面精心构筑阵地。按照沙皇的要求,俄军在一条南北向的轴线上建成了6座彼此间隔300米的堡垒,然后又在这些堡垒北面的垂直方向上构建了另外4座辅助堡垒,大部分堡垒配有300名士兵和两门大炮,而其中位置最正中的那座则配备了1000名士兵。

经过数日相持,瑞典人于6月27日凌晨4时开始发动全线进攻。瑞典军队分为5路纵队,卡尔·罗斯将军指挥的中路纵队进攻俄军的一系列堡垒,总指挥雷恩斯基尔德指挥的两路纵队在堡垒以东推进,莱文豪伯特带领的另外两路纵队则在堡垒以西攻击前进。

雷恩斯基尔德元帅所构想的乃是分进合击的战术,他要求三路人马很快能够合兵一处,在压制堡垒的同时,一举攻破彼得的大本营。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的这一构想并没有能够很充分地传递给罗斯和莱文豪伯特,至于躺在两匹骏马之间的查理十二世能够发挥的作用,自然也是微乎其微的。

罗斯完全不理解雷恩斯基尔德的构想,他挥动部下一再冲击俄军最坚固的那座堡垒,而不是寻求与自己的主帅会合。实际上,他在这场进攻中只需要压制堡垒中的俄军即可,并不是非要拿下堡垒不可。

罗斯在90分钟里对俄军堡垒发动了3场冲锋,结果全部归于失败,导致其4000兵力足足折损了一半。6时过后,俄军各堡垒的火力开始集中轰击罗斯的部队,迫使这路瑞典军队转入就地防御。随后,彼得一世调动步兵和龙骑兵一举包围了罗斯所部,雷恩斯基尔德派出了一支部队前去帮助罗斯脱困,但救援部队无法打穿俄军的包围圈。在经历了一场使用长矛、刺刀和燧发枪的搏斗后,罗斯在上午9时过后举起了白旗投降。

狭路相逢

中路纵队的败灭对瑞典人来说自然是一记痛击,不过战斗还在进行,假如东西两路人马会合,雷恩斯基尔德将能够集中可观的兵力,一举攻入俄军的主要营地。这位瑞典主帅相信,一旦闯入俄军的营地,那么营地内部的狭窄空间就将抵消俄军在人数上的优势,也将使其无法发挥机动优势。在纳尔瓦,瑞典人就是采取这样的战法取得了成功,现在雷恩斯基尔德相信他还可以再来一次。

俄军骑兵和瑞典骑兵拼杀的场面

不过,瑞典军队毕竟刚刚在俄军堡垒面前失去了一支完整的纵队,雷恩斯基尔德对于进攻俄军营地的行动必须做出重新部署。这样在上午9时过后,波尔塔瓦战场上的交战双方暂时进入了一种对峙的状态。

彼得一世这时来到了第一线,排在第一列的俄军士兵有1.4万人之多,第二列的后备部队也有1万余人。彼得在第一列的24个步兵营之间穿插部署了35门轻型野战炮,以此作为对步兵阵列的有力支撑。在步兵的两翼,分布着身穿鲜绿色制服的俄军骑兵,至于沙皇本人,他骑着一匹沙黄色的阿拉伯良种马,与步兵阵列中精锐的诺夫哥罗德团在一起。

上午10分,瑞典人重新发起了进攻。雷恩斯基尔德向他的部下发令:“你们必须勇猛攻击敌人,以在陛下军队中服役的荣誉武装自己吧!”按照他的命令,鼓手敲响了进攻的信号,以纪律严明著称的瑞典步兵端着上了刺刀的燧发枪向前推进,瑞典骑兵则活动在步兵阵列的两翼,提防俄军可能的反击。

与当时西欧的步兵相比,瑞典和俄国的步兵团仍然保留着数量可观的长枪兵,两支军队的步兵营都由1/3的长枪兵和2/3的燧发枪手组成。相形之下,查理十二世的瑞典军队还高度依赖刺刀这种冷兵器的冲击震慑力。如果在战场上实现突袭效果,拼刺刀这一战法固然非常有效,但如果面对的是准备充分的敌人,上刺刀冲锋就是一种冒险的策略。

虽然声势显赫,但实际上雷恩斯基尔德能够投入进攻的一线兵力只有5000余人,把俄军的两道阵列加在一起,则后者在人数上占据着将近5:1的优势。很显然,瑞典人面临的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不过雷恩斯基尔德和莱文豪伯特都认定,只要在俄军战线的某一段打出缺口,整支敌军就会随之土崩瓦解。

瑞典人向前进击时,两道阵列之间的俄军大炮开始轰鸣,多处堡垒中的火炮也加入了这场火力协奏,炮弹接二连三落地在瑞典步兵的人群中,一批又一批战士被打倒在地。而受制于火药储备不足的困扰,瑞典方面的炮兵难以做出像样的回应,战场上的火力优势完全掌握在了俄军手中。

不过,虽然俄军的近距离炮击破坏了瑞典阵列的完整性,也令其伤亡严重,但是瑞典步兵还是勇气不减,顶着俄军的炮击和燧发枪齐射向前冲击。排在阵列右侧的瑞典近卫军打得最为勇猛,他们在俄军的第一阵列中打出了一个缺口,接着开始与第二列中的俄军步兵交战。

强弱易势

这本来应该就是雷恩斯基尔德和莱文豪伯特所期待的决定性时刻,但是战场上的形势却依旧对瑞典人不利,因为另一侧占据上风的是俄军士兵,瑞典人的左翼因承受不住俄军的压迫而开始后退。

瑞典人的右翼向前压,左翼却向后退,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可供俄国人利用的大缺口。一直在鼓舞着诺夫哥罗德团士气的彼得一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战机,他当即命令位于中心位置的俄军步兵冲向这个缺口。

危急时刻,雷恩斯基尔德指望着由卡尔·克罗伊茨少将率领的瑞典骑兵能够稳定住步兵左翼的危局,但是由缅席科夫带队的俄国龙骑兵压倒了克罗伊茨的骑兵。当彼得开始向瑞典人的左翼投入优势兵力时,查理十二世、雷恩斯基尔德和莱文豪伯特都同样在惊慌中束手无策。

俄军的大炮和火枪横扫射瑞典的步兵和骑兵,追随查理十二世征战多年的老兵们纷纷倒下。为了掩护步兵的撤退,一队大约50名精锐的瑞典近卫骑兵发起了自杀式冲锋,但是他们很快就被蜂拥而至的俄军步兵包围,骑手们或被刺刀刺中,或被从马鞍上拖了下来,失掉了最后的荣誉。

莱文豪伯特策马向前,试图对部队做出些许调整,但他什么也做不了。后来他写道:“我乞求、威胁、诅咒和殴打,但一切都是徒劳的。”由于失败已近在眼前,查理十二世只能离开战场,到了那时,随同他进入战场的卫队只剩下3名成员还活着。

国王离场后,瑞典军队全面瓦解,现场统帅雷恩斯基尔德被生擒,只有莱文豪伯特设法逃脱了追捕。瑞典人在波尔塔瓦战役中遭受了重创,共有7000人战死或负伤,还有3000人沦为俘虏。在此役中获胜的俄军,亦有4500余人伤亡。

战役结束后,查理十二世仍表示他可以收集大军的剩余力量,而他此后也确实从各处哨所、外围警戒线和攻城部队中拼凑出了1.5万名瑞典士兵和6000名哥萨克人。但是这支军队毕竟无力再战,他们在莱文豪伯特的带领下一路向南撤退,查理十二世最终逃往奥斯曼帝国避难,而损兵折将的瑞典军队及莱文豪伯特不久后向尾随而至的俄军投降。

负伤后的查理十二世最终逃入了奥斯曼帝国

胜利后的彼得大帝

波尔塔瓦战役是大北方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俄军所获得的决定性胜利,令其一劳永逸地摆脱了强敌瑞典的威胁。波尔塔瓦是俄国沙皇由彼得一世蜕变为彼得大帝的关键点,同时标志着俄国作为大国在欧洲舞台上的崛起。

此后,通过1721年签署的《尼斯塔德条约》,俄国从瑞典手中获得了爱沙尼亚和利沃尼亚的控制权,俄國就此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国,并将一度使波罗的海成为“俄国的内湖”。而在输掉了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就此从欧洲一流军事强国的地位上滑落下来,就此不复往昔辉煌。

责任编辑:刘靖鑫

猜你喜欢

瑞典人文豪基尔
没上过大学也能当文豪吗?
独处魅力
重要的事
刘老师是一本万能书
呼叫瑞典
小白兔迷路了
拿破仑三问
诚实的奖赏
拿破仑的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