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深度学习,构建特色课堂

2020-04-01田新丽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观点深度建构

田新丽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一场关于“知识建构教学理论”的学术碰撞在石河子第二十中学拉开了帷幕。隔着屏幕,我们都深刻感受到张义兵教授和二十中两位上课老师的暖暖春意。11月20日这天上午,先是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教授的专家讲座——知识建构下的深度学习,然后是二十中李晓燕老师和苗燕老师执教的两节知识建构研讨课。

张教授从知识建构等几个关键概念讲起,先帮助大家理清了本次讲座的相关概念,了解了综合性教学的目标、意义与价值。接着向学员们介绍了知识建构理论的12个基本思想: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多样化的观点;持续改进的观点;观点的概括和升华;学生是积极的认知者;社区知识与协同认知责任;“民主化”的知识;对等的知识发展;无处不在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对话;权威资料的建构性使用;潜入活动的形成性评价。在细致的阐释中,大家对该理论的认知逐步明晰。知识建构是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造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是教学模式从教基础知识到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更新、改进原有的观点,并衍生出新的想法,在分享知识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不断提升能力的转变。知识建构的课堂中,教师是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的收获能够彼此促进和帮助,每个人都会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在“知识建构”理论下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创造知识,能够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成为真正的思考者和知识的创造者。而作为老师来讲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做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

现在各科都在提倡深度学习,那么形成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首先必须是主动式的基于兴趣驱动式的学习,其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学習者自身的内驱力驱使下进行的,学习的深度随着兴趣的拓展自然而然形成。那如何将大的育人目标融入到具体的学习兴趣中去呢?张义兵教授所做的基于知识建构的语文教学研究真的让我们眼前一亮,其课程的设计方式很好的将大的育人目标与小的学习兴趣融为一体,通过专项阅读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此次阅读实践活动是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可以看出来,在上“品魅力神话,享七彩童年——神话故事展演”这节课之前,李晓燕老师和同学们都做了大量的功课,才会有这么大的容量。纵观知识建构教学实践的三个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观点改进,个人建构;3.班级建构,深化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是紧紧围绕着这三个步骤,非常明确。教学流程一步一步,思路清晰,由浅入深,给孩子们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环节:神话故事我来演——故事创编《智斗金银角》,小演员们表演的惟妙惟肖,非常投入。特别是扮演孙悟空的这个孩子,语言、神态、动作都像极了,在表演过程中哪怕是头冠快要掉了,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这群孩子自编自导自演,尽情释放,完完全全成了这个舞台的主人。演得孩子专注投入,看得孩子目不转睛。当然,由于场地的限制,毕竟也不是专业的演员,剧本从内容上还需细细打磨,小演员们的走位、站点等方面也不够准确。但此次活动点燃了孩子们对神话的热情,真正品尝到了神话的神奇魅力,享受到纯真童年的快乐。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阅读、表达、表演、动手实践综合能力,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深度学习的热情。

苗燕老师执教的《跟法布尔学写作》这节课,课堂完整,思路清晰,内容的安排上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通过“小试牛刀”这一环节中的两个练习,边扶边放,由易到难,学以致用,最后老师及时鼓励、评价。在畅谈和交流展示的环节,能充分的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想说、敢说,能深入文本,谈感受。以“写作技巧”为抓手,读文本,谈体会,写感受,到最后仿写,水到渠成。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渔”自然得“鱼”。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也会尝试将“知识建构”理论带到自己的课堂,带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站在更高的理论视角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观点深度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