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模式下协同构建教学管理体系的策略

2020-03-31张雪松于海星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企专业课程

张雪松 于海星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学校立足于现代服务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确立“以人品打造精品,以精品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三个维度的统一,包括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具有职业道德素质的合格职业人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基于双主体育人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开展“四个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礼”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将立德树人以“素质目标”为载体植入每一门课程,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管机制,构建“校企共育、德技共融”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其放在整体办学的首位;通过实施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将教学质量诊改放在学校改革创新的首位;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项目投入、教学设备设施与资源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首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实施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组织管理、课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质量监控等五大管理体系改革,力求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产品与企业产品对接,教学名师与企业大师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教学评价与岗位考核对接,教学质量管理与企业质量管理对接,体现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的协同性、教学运行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实战性和教学管理的系统性。

一、对接校系二级管理模式,构建双层级教学管理体系

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学校基于校系二级管理模式,构建双层级教学管理机制,加大专业系管理自主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专业建设,树立教学工作核心地位,调动专业系自主特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2年,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负责人同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对人才需要和专业人才规格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将人才培养标准定位为“五星标准”;2013年,教育部职成司将中等职业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更改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契合了我校的专业内涵定位。

随着校系二级管理模式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逐步确立六大中心、五个专业系的两级治理架构(见图1)。人才培养中心下设产教融合推进办公室,制定《教学工作校系两级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各环节,并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5个专业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并以5 个特色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职教集团,以工作室为平台,实施产教融合项目,推进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改革。2018年,华为人工智能产业基地落户沈抚新区,商贸系和形象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申请,将电子商务专业、形象设计专业群进行改造升级,增设“人工智能训练师”“智能化人物形象设计”等新的专业方向,优化各专业结构与布局。

二、对接岗位工作任务,构建“双线”课程管理体系

(一)专业课程“双线”开发机制

一是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性意见》,确立校企“双主体”课程开发机制。通过“社会调研-专业定位-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开发”的流程,找准连接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活动的结合点,设计、选择具有教学和生产双重属性的,能够覆盖专业教育核心内容的典型产品作为教学项目,开发对接企业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二是确立产教融合产品研发成果转换机制。基于“工作室”模式,发挥工作室产品研发的职能,将研发成果转化为项目课程应用于教学(见图2)。这一课程体系既可用于学校教学,又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

比如,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依据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将厨房岗位的13个工作任务转化设计成个41个教学项目,开发10门专业项目课程。“刘敬贤技能大师工作室”研发整理菜单《新派·精品辽菜》,经合作企业试用,反馈良好。教师将研发菜品融入中西餐热菜、面点等专业项目课程,学生带着18个研发菜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取得66个奖项,其中特金奖8项、金獎34项。这种课程转换机制,使教学与工作实现有机融合,受到企业和学生欢迎。

(二)公共基础课程“双线”管理模式

一是公共基础课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时分配要求,按照教材开发、选用、采购等规范程序操作,通过一级教研落实教学大纲的目标及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

二是实施专业系一体化管理,公共基础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教研,在职业模块对接专业需求,增加了突出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培养的校本课程,服务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比如,烹饪专业通过“双线”管理,引导教师将公共基础课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相融合,开发“烹饪美食文学”“厨房核算数学”“西餐实用英语”等3门校本课程,将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知识与烹饪专业知识融合。同时,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使公共基础课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公共基础课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

(三)线上与线下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

依据“互联网+”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带头人、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46门专业项目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编写31本校本项目教材和讲义,开发28门课程的数字教学资源。

参加“全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研究,开发“中餐服务”“茶艺与茶文化”“客房服务”等28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共同开发了“如何建立客人忠诚度”“服务补救”等9门企业网络课程,用于线上教学共享,实现教材、教辅、教具、课件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成果被全国几十家同类院校共享。

三、对接工作过程,构建“实战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一)校企共建双功能实训基地

一是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功能,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具有真实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特征的“互联网+”创新型实训基地,实战设备与企业设备的生产性、先进性完全一致,满足产品生产的需要;实战教学情境引入了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共用,将“校园工厂”理念落地。

二是强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功能,在牵头成立的3个职教集团中遴选出钓鱼台国宾馆、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等169个国内一流领军企业作为校外實训基地。根据实施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实现“企业课堂”理念落地。落实学生实习过程管理责任制,实习责任保险投保率100%。近5年,学生对实习企业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实习企业直接就业的人数超过80%。

(二)构建“实战式”教学模式

教师依据企业岗位工作流程进行综合教学项目设计,按照生产操作模式完成企业工作任务,实现“做中教”;学生在学习教学项目过程中准确熟练地掌握工作标准和技能,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受到企业管理文化熏陶,实现“做中学”。学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服务的满意度达95%以上。

比如,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按照美发企业的工作流程,策划实战流程。专业教师作为技术总监,学生通过“四个窗口”发放“免费体验卡”,招揽“客户”,完成预约;在实训基地按流程提供剪发、烫发、盘发、化妆、造型等服务,由“客户”对学生的服务作出评价。这种“实战型”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服务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对接“企业大师”,构建师资队伍管理体系

学校形成了“名师引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特色。近年来,多名专业教师成为行业名师和职教专家,高标准教师队伍成为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有力保障。

(一)打造专业领军团队

学校明确提出专业领军团队建设计划,依据《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专业带头人遴选及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重点,着力打造以项目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以产品研发为载体的教师团队。

引入竞争机制,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带头人,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使带头人在教研教改活动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专业领军人才。

(二)实施“双师互通”工程

设立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吸引行业专家入校,通过其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的引领,把学校专业领军人才打造成行业大师,把行业大师名师打造成职业教育专家。

比如,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依托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实施“双岗互聘”。学校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担任中层管理人员并进行生产实践,按员工工作指标完成岗位任务;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全面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编写、技能大赛指导等各项工作中。学校17名专业课教师成为行业名师,其中注册中国烹饪大师4人,中国服务名师2人;合作企业有12人担任省级或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委,2人成为全国旅游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专家和辽宁省教学诊断与改进专家组成员。

(三)加强教师“双师”素质

制定《双师型、校本“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认定暂行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标准》《企业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双岗互聘机制,在5家酒店建立了教师工作站,鼓励教师参与产学合作,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扛指标实践,增加教师“双师素质”含金量。

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聘任考核,将其教学工作纳入到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作为评优、评聘的重要依据。

五、对接企业质量管理,构建“双循环”质量管理体系

架构质量生成和质量控制系统,建立过程中和实施后双循环动态改进机制。建立教务处、专业系、教研组、教师这一质量生成过程中的改进机制。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教学标准,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教学三环节,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时跟踪改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形态,提高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同时,加大教学督导、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企业评价这一质量实施后的改进,通过双循环改进,建立持续性改进机制,实现螺旋上升的质量诊断、质量改进、质量提升和质量发展。(见图3)

2015年,学校合作的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评价反馈报告中提到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及时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下一轮人才培养循环中。

学校在搭建校企合作管理信息系统和工学结合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与企业共同研发学业质量监测平台。该平台涵盖教学项目课程和企业培训课程,校企“双导师”进行线上辅导,学生自主线上学习。校企双方通过采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类状态信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学习结果等,并据此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学校、企业从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过程框架设计、教学评价三个维度进行有效管理,根据相关数据组织教育资源、制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将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各类环节进行科学调度,提高教学管理效能,提升整体教育质量。(见图4)

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通过对接校系二级管理模式,构建双层级教学管理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构建“双线”课程管理体系;对接工作过程,构建“实战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对接“企业大师”,构建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对接企业质量管理,构建“双循环”质量管理体系等五大策略,优化专业布局,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近年来,学校成为教育部职教所首批基层联系点、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辽宁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9年,学校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未来,学校将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事求是,规范管理,为建设现代化中职强校而努力。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校企专业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部分专业介绍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