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质从属

2020-03-31牛婷婷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机器工具劳动

【摘 要】 本文以工具到机器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探析了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从形式从属转变到实质从属的过程和实质。

【关键词】 工具;机器;劳动;形式从属;实质从属

机器从工具中产生继而从简单的机器变成了复杂的机器、个别的机器,最后进化为发达的机器体系。关于工具和机器的区别,西方很多学者都谈及到了二者之间的不同或者差异,但大都是站在工艺角度进行区分。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扬弃,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野范围内对二者进行了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生产资料围着人运作还是人依附于生产资料运作。在工具和机器本质区别的背后,隐藏着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从形式从属走向了实质从属。本文将从工具向机器(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探析劳动对资本的从属是如何从形式从属走向实质从属。

一、工具与机器的本质区别

机器体系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通过变革传统的生产工具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包括有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两种。在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初期,手工业生产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此时的生产同手工业行会生产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生产实现了集中化,这是实际的劳动过程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突破了传统的行会制度的限制,但是并未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原来建立于自然分工基础上的共同体开始接触,引起了产品交换,这使不同的生产部门开始发生联系,逐渐形成了社会分工。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阶段,不再像手工业阶段那样,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和孤立起来,在空间上并列,全部操作由协作者同时进行。这样分工生产的一个结果就是生产工具的分化和专业化,为机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是机器,它不仅把手工业工人之间的简单协作转化为独立机器之间的协作,而且还把工场手工业工人之间的局部协作转化为由局部机器组成的机器体系。

那么在马克思看来,机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是在机器和工具的区分中来认识机器的。针对机器和工具只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的观点,马克思指出机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简单的工具组成的,但也同时指出,这并不是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过程的分工是根据分工本身得出的,但是“在发达的工厂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各個特殊过程的连续性。”[1]机器不是工具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使用机器使整个的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使得生产的过程不再需要通过人手而是依靠机器本身从一个生产环节到另一个生产环节的过渡。改变了过去由单个或者成组的工人通过自己的手工工具完成的局部操作。

对于动力不同的观点,马克思指出,根据这样的区分,“例如犁是机器,而极其复杂的‘珍妮机等,既然是用手转动的,就不是机器。”[2]蒸汽机的发明及改良使得动力发生了改变,使人力不再占据主要地位,但工业革命并不始于动力的变革,而是始于机器中的工具机部分。工具机改变了整个的生产方式,并且使得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被排除到直接的生产过程之外,不再直接参与生产,而成为了机器生产的监工。动力不管是由人力、畜力、自然力或者自动机提供,对整个的生产变革都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思既不是从技艺的发展史来区分工具和机器,也不认为动力的变革能够引起二者的本质区分。马克思揭示了二者的真正区别: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机器为中心。工场手工业建立在局部工人和工具的基础之上,生产的基础还是手工业,生产的结果依赖于工人的技艺。伴随着机器及机器体系的出现,使局部机器之间的协作取代了局部工人之间协作,生产取决于机器数量的多少、机器运转的速度,机器成为了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和灵魂,工人只能起到看管的作用。在其背后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形式从属到实质从属的过程。

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

工场手工业建立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受制于资本逻辑,与之相伴的局部工人和工具同样受制于资本逻辑。工序被分解为各个环节,劳动变得简单化,并且商品的生产从单个劳动者完整的独立劳动变成了各个劳动者只完成某种局部操作联合的社会产品。分工的发展需要的是局部工人之间的协作,每个人全面的技艺受到了限制,每个工人都只适合于从事一种由分工决定的局部职能,经常重复的从事单一的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3]由这样的片面的局部工人组成了整个工场手工业的总体工人。

总体工人的各种职能也有分化,劳动难度对技术、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不同,渐渐发展成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每个生产的过程都具有简单操作,这类操作同有技术要求的工作逐渐发生了断离,变成了专门职能,这样就把局部劳动固定化了。工场手工业靠使各个工人畸形化来发展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使得每个人都成为片面化的人,并且分工生产的结果使人长期习惯于局部作业,抑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它改变了单个人的劳动形式,从根本上瓦解了个人的劳动,将工人变成了畸形物,人为的培植人的片面技巧,压制了工人的多方面才能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工人对于资本的从属属于形式从属,以工具到机器的发展为线索,分析为什么在工场手工业阶段的从属是形式从属。首先,在工场手工业,进行生产的中心是人,人是作为劳动的主体参与整个的生产过程,“工人利用工具,他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4]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以人为中心进行运转。并且生产运作的时间、连续性、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劳动者的现实状况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一种绝对剩余价值,依靠延长工作日,而不是利用技术的革新变化,当劳动者发生集体罢工要求缩短工作日时,整个的资本主义生产就陷于瘫痪。

其次,产品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手工业为基础的,手工业的熟练程度决定着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最终产品的生产是经过整个程序的每个局部工人的联合作业才可以完成,并且很多比较复杂的局部工作仍旧是需要长达半年时间的学习,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依赖于劳动者的技艺,以及劳动者运用专业工具的能力。

最后,在工场手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机器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产品虽然是经过很多个不同的局部职能的协作生产出来的,但是产品仍旧是由很多局部工人的协作共同生产出来的,所以最终的产品上还留存有劳动者劳动的痕迹和劳动的技艺,体现劳动者的个性。

在工场手工业中,生产仍旧还是以人为中心,人此时还是具有主体地位,所以此时劳动只是从形式上属于资本。伴随着工具走向单个机器并逐步形成了多种同种机器间的协作,形成了一个过渡阶段,使得同种的多个工具机在空间上进行协作,但此时机器的生产主体还是人,没有达到机器生产机器的阶段。当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出现,使得劳动对象依次经过一系列的相互连接的不同阶段过程,不再需要由人来直接参与生产,只需要从旁监管时,这就使生产从局部工人的协作变成了局部机器的协作,劳动对资本的从属走向了实质从属。

三、劳动对资本的实质从属

机器一经资本主义运用,就成为了工人的竞争者,实现了对劳动者反抗的压倒性胜利,将工人的劳动排除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之外。约翰·阿瑟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货币到资本再到机器体系的发展形式,并且机器体系是使工人异化最深的形式。[5]在工场手工业向工厂的发展背后,是工具向机器的发展;在工具向机器的发展背后,是劳动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生产从以人为中心,工人的劳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的结果;在工厂中,生产以机器为中心,劳动者的劳动取决于机器的质量和运转的速度,这就使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从形式从属走向了实质从属。

在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资本的本性使资本家不断追逐利润和财富,从绝对剩余价值到相对价值的生产,劳动强度不断增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剩余价值的获得主要通过绝对的延长工作日的时间,但工人的身体状况使劳动本身存在着时间界限,不断延长的工作时间使工人们开始反抗。资本家为了应对工人,“就竭尽全力一心一意加快发展机器体系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6]逐渐将这种劳动的外延量转变为内涵量和强度。作为技术的机器被置入“劳动—资本”关系之中,技术的机器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机器。机器从一开始就作为一种异化的手段,增加了劳动的规则性、连续性、同一性,在同一时间内能够增加工人的劳动消耗,填补劳动间歇,榨取更多的剩余劳动,增加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机器对劳动技术和劳动体力的要求降低,这就将劳动者的范围扩大。没有强大的肌肉力的妇女和身体发育还不成熟的儿童被卷入生产过程中,受到资本的直接统治。这首先体现在儿童从小就接受不到教育,依附于局部机器,成为了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手段,局部机器的运作不需要他有全面的技艺,或者根本来说就不需要技艺,使儿童长期得不到全面发展,人为地造成了儿童的无知和智力的抑制。其次对儿童的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了毁灭性的摧残,他们本来生活条件就差,他的母亲为了维持整个家庭的生存,在他出生不久后,就投入到高强度的生产,使儿童的身体发育不成熟和身体健康状况差。并且当他还没有超过十岁时就被卷入到工厂的生产中,长期从事于高强度的机器运作,死亡率非常高。

机器生产使主观分工原则消失,使劳动者适应机器,这样局部工人之间的协作就转变为局部机器之间的协作。在这里,劳动者的主體性丧失,首先生产的前提和中心是机器,不再是人。人围绕着整个生产资料进行运转,工人使用工具时的那种力量、熟练程度和准确度,工人使用工具时的技巧和能力连同工人的工具一样被抛掷到机器生产中,工人只是作为机器的看管者,以免机器出现故障。“自动机本身是主体,而工人只是作为有意识的器官与自动机的无意识的器官并列。” [7]人丧失了主体的地位,服侍于机器,适应于机器的运动,劳动者作为活的附属物依附于死机构。

劳动的整个过程将劳动者的劳动排除在外,生产是由机器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的机械化作业,生产从属于划一性、规则性、同一性,生产的产品不再具有劳动者的个人痕迹。整个过程劳动者仅仅只是成为了机器的看管者或者监工,劳动者个人的技能、知识等无法施之于整个生产过程,生产的结果呈现为统一化的产品,无法体现个人特色。并且这样的生产完全依靠自己技能的那类人完全被排除在外,每个劳动者所要做的不是自己的劳动,而是看管机器的出色劳动,劳动者无法看到或者知道自己的劳动产品是什么,没有作为一个劳动者的那种获得感。

四、结语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经历了从工具向机器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也经历了一个实质性的变化。在工场手工业中,劳动者还是作为生产的主体,但当生产获取了自己的技术基础,靠机器体系进行时,生产中心变成了机器。这不仅增强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扩大了资本剥削的范围。但机器本身作为一种技术,是不具备资本属性的,要明确区分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当机器被运用于共产主义社会时,就变成了一种人们共同享有的生产资料,为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5.

[3] 王峰明.“一个活生生的矛盾”——马克思论资本的文明面及其悖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0.6(06)11-20.

[4] 陈飞.《资本论》的机器观及其人学向度[J].教学与研究,2017(08)40-48.

[5] (美)卡罗尔·C·古尔德.王虎学译.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3.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83.

【作者简介】

牛婷婷(1996.06—)女,山西临汾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机器工具劳动
机器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机器狗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热爱劳动
“巧用”工具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